2022年05月09日发布 | 1620阅读
神经介入-动脉瘤

李西锋:Jasper®SS弹簧圈单纯栓塞破裂及微小动脉瘤体会

李西锋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郭慎全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达人收藏




术者寄语


颅内多发动脉瘤发生率约为10-34%[1,2],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患者较单发动脉瘤患者发病风险更高,需要更积极的治疗[3]


通过外科手术夹闭多发动脉瘤具有一定挑战,尤其是对于不同血管流域的动脉瘤。而血管内介入治疗对于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具有一定优势。对于多发动脉瘤的好发部位,由多至少依次为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4]


本期嘉介谈邀请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李西锋教授、郭慎全教授,展示Jasper®SS弹簧圈单纯栓塞破裂及微小动脉瘤体会,精彩不容错过。




病史简介

患者基本信息

女,48岁,于4+小时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呈天旋地转感,伴恶心、呕吐非血性胃内容物2次,每次量少,遂急送我院。

简要病史

既往史:既往慢性胃炎病史,否认外伤、手术、输血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入院查体情况

T:36.6℃,P:100次/分,R:20次/分,BP:240/120mmHg神志清楚,对答切题,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颈硬,Brudzinski征(-,Kernig征(-):Babinski征(-,Hoffmann征(-

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

头部CT检查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


全脑血管造影:左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瘤颈宽,瘤顶见小阜,大小约4.1mm*2.6mm,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另一动脉瘤较小呈囊状,约2.3mm*2.1mm,位于海绵窦段。

初步诊断

  • 左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

  • 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



治疗经过




手术预案
  • 双微导管单纯弹簧圈栓塞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

  • 单纯弹簧圈栓塞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





术中涉及介入器械选择
  • Echelon-10*2

  • Synchro-14微导丝

  • 加奇生物Jasper®簧圈3mm×6cm、2mm×2cm

  • 加奇生物Jasper®SS簧圈2mm×3cm*2、1.5mm×2cm





手术过程
1

将6F导引导管置于左侧颈内动脉岩骨段水平后,路途下将塑形良好的2根Echelon-10微导管在微导丝引导下超选入动脉瘤瘤腔内及瘤颈处;首先将Jasper®簧圈3mm×6cm填入动脉瘤腔内成篮,然后向动脉瘤远端小阜填入Jasper®SS簧圈2mm×3cm一枚,填塞过程中,弹簧圈推送手感柔顺,成篮弹簧圈无挤压变形,说明Jasper®SS簧圈非常柔软,并可以致密填塞小阜部分。


视频1.1

2

即时造影显示动脉瘤顶端小阜栓塞效果良好,并可以致密填塞小阜部分(视频2.1)。然后向动脉瘤瘤腔内填入Jasper®簧圈2mm×2cm、Jasper®SS簧圈1.5mm×2cm各一枚造影显示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保留完好,动脉瘤致密栓塞,瘤颈处无残余(视频2.2)。


视频2.1



视频2.2

3

随后将一根Echelon-10微导管重新塑形,在微导丝引导下超选入海绵窦段动脉瘤瘤腔内,选择普通弹簧圈,填塞过程中弹簧圈很容易逸出瘤体(视频3.1),因动脉瘤较小,选择较软弹簧圈应更为合适,Jasper®SS簧圈在柔软性能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根据动脉瘤大小选择Jasper®SS簧圈2mm×3cm一枚,栓塞过程中Jasper®SS簧圈可经调整后可稳定填入小动脉瘤腔内。


视频3.1



视频3.2



术后情况

术后造影显示两个动脉瘤均稳定且致密栓塞。




手术体会



◑ 对于有小阜的破裂动脉瘤,可使用双微导管技术兼顾瘤底和瘤顶,小阜内可使用较为柔软的弹簧圈进行栓塞,避免成篮弹簧圈压缩,以及减少动脉瘤再破裂风险。


 微小动脉瘤栓塞较为困难,微导管塑形及选择合适弹簧圈是关键。


◑ 加奇生物Jasper®SS系列弹簧圈圈体柔软,对于微小动脉瘤的填塞更加安全,且栓塞更加致密,提高患者疗效

参考文献:
1. Inagawa T.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multiple intracranial saccular aneurysms in patients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in Izumo City, Japan. Acta Neurochir (Wien). 2009;151:1623–30.
2. Solander S, et al.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multiple intracranial aneurysms by using 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s. J Neurosurg. 1999;90:857–64.
3. Vajda, J. Multiple intracranial aneurysms: a high risk condition. Acta Neurochir (Wien). 1992; 118(1-2): 59-75.
4. Cho, Y. D., et al. Single-Stage Coil Embolization of Multiple Intracranial Aneurysms: Technical Feasibility and Clinical Outcomes. Clin Neuroradiol.2016; 26(3): 285-290.


术者简介

李西锋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委员兼神经介入学组组长
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基层神经介入医师学组副组长
广东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成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成员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脑血管病防治和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委员
从事神经外科及脑血管病介入诊疗十余年,擅长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脑动脉狭窄、脊髓血管畸形等脑、脊髓血管病的介入诊疗。2016年开始开展脑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密网支架)植入术治疗脑内复杂动脉瘤,取得良好效果,并成为华南地区首位能独立开展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术治疗脑动脉瘤的80后术者和Pipeline植入术导师。
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参编专著3部,主持省级自然基金1项,参与科技部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获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2020年在第六届羊城好医生评选活动中获“羊城青年好医生”称号。

郭慎全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医学博士,脑血管病外科医师。
广东省脑发育与脑病防治学会脑病精准诊疗与修复分会委员会委员。
师从国内著名神经介入专家段传志教授,擅长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颅内血管狭窄等脑血管疾病的介入诊疗,研究方向主要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早期干预研究。主持广州市科技项目1项,珠江医院院长基金青培项目1项,参与科技部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等省部级以上项目数项;发表SCI论文14篇,中文核心期刊5篇,获专利2项。

特别说明:本页面所包含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本页面所包含的内容,仅为专家个人观点,不能代替医疗专业人士的判断。本页面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