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龄教授(1929.2.1-2020.4.9),我国著名神经外科泰斗、癫痫神经外科先驱,湖北省神经外科主要创始人之一,博士生导师。
在李龄教授逝世2周年之际,让我们展卷提笔,书写其荆楚前茅的外科故事,瞻仰这一长江之滨、黄鹤楼下的同济先贤开创壮举,品味特有的科研创新“同济现象”,博采众长,共勉共进。
(感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雷霆教授、神经外科医疗副主任舒凯教授发给本刊的文末寄语)
李龄教授,湖南省新化县人,1955年毕业于湖北医学院(六年制高级班),同年分配至同济医院神经外科工作,历任同济医院外科学助教、住院医师、讲师、主治医师、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教授、主任医师,1985~1986年期间担任同济医院神经外科主任。1989年被国务院聘为神经外科学博士生导师。曾任美国神经外科学会会员、全国癫痫外科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抗癫痫协会顾问、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小儿外科杂志》特约编委、《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编委、《功能性和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杂志编委、《亚洲癫痫杂志》副主编等职。其主持的“听神经瘤显微手术”、“ET682-3型神经外科手术头架”等获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于1986年获美国名人传记研究所授予“神经外科突出贡献”称号,1992年获美国神经外科学会“神经外科继续教育奖”,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8年获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终生荣誉奖(终生成就奖)。
同济医院神经外科艰苦创业和蓬勃发展的见证人和亲历者
1955年,裘法祖院士和蒋先惠教授经沪迁汉后,正式创立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以下简称“同济神外”)。同济神外踏着新中国成立初期除旧布新的建设浪潮开疆扩土,是国内最早的神经外科之一,期间经历了蒋先惠教授、李龄教授、薛德麟教授、胡文安教授和雷霆教授几代学科带头人的果敢建设,一路开创,一路奋进。
而李龄教授从创科伊始即与同济神外结缘,直至退休后。期间忘我投入工作、赤诚奉献,为科室发展殚精竭虑,一同走过数十年的艰苦创业路,深刻展现“格物穷理,同舟共济”的精神底蕴,见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时代高光。
在这些医学先辈和名医的指导下,同济神外长期引领湖北神经外科发展,陆续创立诸多具有同济标志的里程碑和医学高峰。1978年同济神外被国务院批准为早期的三级学科硕士点,1985年批准为三级学科博士点,1995年批准为临床博士后流动站。
同时,作为湖北地区神经外科发展的摇篮,同济医院神经外科勇立潮头,已成长为湖北唯一国家卫健委临床重点专科(2011),亦是全国重要的神经外科中心之一、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常委单位和首批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2006,2015)。
显微神经外科的开拓者
助力听神经瘤的治疗迈入显微时代
开创自制医疗器械先河
身为湖北省神经外科主要创始人之一,李龄教授于1985年担任同济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伊始,带领科室艰苦奋斗,倡导自主创新,开创了自制神经外科手术头架、脑软轴牵开器及神经外科显微器械的先河,极有利于配合显微手术应用,对当时乃至现在省内外开展和普及显微神经外科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张建国教授是李龄教授当年的博士生,他曾撰文感慨,“手术室里不少器械是导师自己琢磨出来的,每每看到国外论文上发表的新技术,导师都如获至宝,他时刻关注新技术,进而改进创新……得知固定头部的支架需要进口,价格高达数千元,导师就自己设计并联系厂家生产。做完手术,现场所有的剪刀、镊子都被导师取走打磨。”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名誉院长黄勤教授是李龄教授非嫡系的学生,据黄勤教授回忆,李龄教授当年开展听神经瘤手术时使用的牵开器是他自己发明的简易牵开器。由于李龄教授善于总结经验,所以他的文章得以见诸于最早的神经外科杂志。
我国癫痫神经外科的先驱
较早开展癫痫外科手术
推动癫痫外科发展
为推动癫痫外科快速发展,李龄教授率先自制条片状电极,作术前癫痫灶的评估;于80年代邀请谭启富教授到同济医院示教癫痫手术,博采众长;李龄教授通过两年多的努力,帮助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与沈鼎烈教授合作开展癫痫的外科治疗高达300多例,手术效果显著,使该单位成为我国最大的癫痫诊疗中心之一。
敢为人先,成就硕果累累
医工结合的典范,应用新式手术器勇闯脑干手术禁区
1992年,李龄教授作为同济医院著名脑外科专家,运用特殊的已在顽固性癫病治疗中发挥神奇功效的YAG激光手术器,成功地完成了脑干肿瘤切除术。此种手术器用于切除脑深部肿瘤的特殊刀头可将激光限束,使激光有效地照射在肿瘤部位,从而对其周围部位组织进行保护,进而减小组织损伤。同时激光能量将肿瘤汽化,并达到止血效果。
接受这次手术治疗的患者是武汉卷烟厂职工龚某,那一年她38岁,手术前医生断言她只能再活两个月,对于这样一个患有“桥脑非外生长型脑干肿瘤”的病人,国内外医学界通常可以采取的治疗手段仅限于放化疗,此种疗法一般只能延长病人一年的生命。而李龄教授运用新式激光手术器所做的手术用时约3小时,术后患者立即消除了肢体麻木现象,康复后病人顺利摆脱了死亡阴影。
手术的成功并非偶然,李龄教授在术后指出,运用此种特殊的激光手术器,手术中可以做到不损伤脑干。
采用新法成功切除颅内巨大动脉瘤
1996年5月,李龄教授成功地切除了59岁患者黄某颅内体积达3.8x4.2cm的巨大肿瘤,是彼时用手术方法切除的最大颅内动脉瘤。以往多采用保守疗法进行治疗,此次切除巨大肿瘤的新法为:先显露同侧颈总动脉,并暂时阻断总动脉血流,同时切开巨大颅内动脉瘤体部,取出血栓,找到瘤颈用动脉瘤夹夹闭。由于术中暂时阻断脑部血流,控制出血量,降低了颅内动脉血压,使手术安全性得以保障,此法彼时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开展湖北省首例毁损术
1987年,李龄教授最早做了脑室造影下帕金森、扭转痉挛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这是湖北省首例毁损手术。
总结经验 著作等身
李龄教授善于著书总结,将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从理论到实践成果喜人:
他主编、主审、著作十余本,包括《颞叶癫痫外科》《癫痫外科学》《听神经瘤》《三叉神经痛》《脑内出血》《脑积水的现代神经外科处理》《小儿癫痫外科学》等专著。
参编《王忠诚神经外科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小儿外科分册)》《颅脑损伤》《急性颅脑损伤的基本问题》《脑肿瘤学》《神经外科手术精要与并发症》《小儿外科手术图谱》《小儿外科手术学》《颅脑损伤法医学》《实用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学》《小儿神经外科学》等大批专著,并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
桃李满天下 师德广厚照后徒
李龄教授一生勤耕多建树,一往无前不止步,医者仁心铮骨硬,师德广厚照后徒。他淡泊名利,严谨求实,为培养中青年医务工作者燃烧着自己。他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培养了大批硕士、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大多已成为当今的学科带头人。
教书育人结合,倡导吃亏是福
在育人方面,他强调外科医生要全面发展,手术要会做,经验要会写,上课要会讲,对青年医师医德上严格要求,宁缺毋滥,生活上关爱有加。他治学严谨、精益求精,重视学生基本功训练,重视学生创造能力培养,手术训练“放手不放眼”。他把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他的影响下,同济医院神经外科形成了浓厚的学习向上的风气,并培养出一批神经外科新秀,目前已成为国内神经外科中流砥柱。他一生为神经外科事业发展不计个人得失,时刻以“吃亏是福”自勉,成为一批又一批学生医德、师德的典范。
亲自指导,提携扶持后辈
科室年轻后辈陈娟医师回忆:“2009年,我刚从同济医学院临床医学七年制毕业进入神经外科工作,有幸与李教授返聘到科室工作的倒数几年重叠。记得每次去李教授的办公室,都能看到老人家佝偻着背、扶着眼镜翻阅文献的身影。这种皓首穷经的精神,对于我们年轻医生的感染是巨大的。老人家对我强调最多的就是多读书,多查文献,多写总结。李教授最后退休时,我正在国外留学,回国后他专门安排秘书将一把他常年随身携带的叩诊锤送给我,让我很受感动,也深深体会其中沉甸甸的传承。我从上海学习神经内镜技术回来,老人家得知此事,很兴奋地对我说:‘这是个好方向,争取有个突破。’谆谆教导,言犹在耳。”
无独有偶,科室韩林副教授也感受到了李教授对年轻后辈的那种无私忘我的帮助和提携。韩林举了两个小实例,一个是他刚正式上班不久时,有幸临时客串了一段时间李教授工作秘书,和李教授同一办公室,每天李教授参加晨会讨论病例结束,就回办公室开始阅读英文文献,并做一些摘录,再结合自己的临床病例,剖析一下得失体会。他的工作就是把李教授的手写资料录入电脑归档排序。一次,他跟李教授说,他培训选留考核要写个综述,能不能给他一点指导?第二天,李教授晨会结束回到办公室就摸出一个档案袋,里面全是听神经手术听力保护方面的外文文献,跟他说,你先学习一下,试试拿个初稿,我们再讨论。初稿给李教授看了,过几天返他时,稿子周边的空地方全是老先生的批注和补充文献查阅方向。好在经过努力,文稿最后李教授基本满意同意投出,投出之前,李教授说:“你这个稿子我还是要请外院的专家再帮忙审阅指导一下!”后来,他才知道李教授专门把这个综述又请天坛医院赵雅度教授帮忙审阅了一遍后,才最终投出。还有一个例子就是,他在雷霆教授、舒凯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急症神经外科手术图谱的翻译出版工作后的第一个春节时,那时候老先生身体已大不如前了,在看望李教授时带了一本样书,老先生翻翻样书说:“这个工作不错,我们要多学习,多把国际上先进的图书引进回来,增加大家的知识面,然后结合科室实例整理出我们自己的著作!你这个翻译联系好出版社了吗?我在人卫社出版过几本书,他们还挺信任我的,我帮你把这个翻译联系推荐到人卫社吧!”深为感动,其实像这样的福利可能科室每个年轻医生都深有体会。每每想起这些片段,内心总是暖暖的,也总能感受到老一辈专家提携后学的无私精神和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严谨精神。
黄勤教授说:“我当时为了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经常阅读一些国外文献,不时将国外一些好的文献翻译出来写成文摘,这时我就将这些文摘寄给武汉,请李龄教授为我的文章校对。李龄教授总是不厌其烦地为我校对这些翻译作品……李龄教授自己也经常发表文摘和文献综述的。他除了做医生就是看书,一辈子工作看了一辈子的书。他就是一个兢兢业业工作,认认真真读书的人。这一点,李龄教授深深地影响着我。”
据一位有幸于1990年在同济医学院神经外科进修一年多的老知青回忆:“我在进修时,每天见到李教授手术后总往图书馆跑,出来时复印许多外文资料拿回家看。科里外语交班,他看我外语不好,但很想学习新东西,就常常拿外文资料让我学着翻译。起初是些短篇,后来愈来愈长。记得有个听神经瘤的相关文章,翻译了40多篇外文,李教授反复改,后来还写了个综述文章,发在《国外医学》神经外科分册上。发表时我已离开同济回院,但李教授仍特意署上我们俩的名字,并说,版面费不让我岀。在那个时候,文章还是很有含金量的。”
为人随和 ,堪为师表
前述的老知青还回忆道:“后来,我曾请李教授来南阳市中心医院作皮层电极癫痫灶定位手术。术后很晚了,我们想让他上餐馆用餐。李教授说,去你家吃顿面条吧,河南人的特色,我很高兴,那一餐李教授很高兴,谈笑风生。回武汉后,我报告病人术后未再发病。李教授听了后很高兴,还专门寄来一对皮层电极,以供今后类似病人的治疗。”
爱岗敬业 无悔一生
据黄勤教授回忆:“回想往事,我们从他身上学到了,医生是需要终身学习的一种职业。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医生是需要努力奋斗、需要勤奋工作的职业。只有把职业当成事业来追求,才能攀登到光辉的顶点。李龄教授有着对学术锲而不舍的精神。不仅如此,他的思维敏锐,具有开创精神。到了晚年李龄教授的听力不是太好,他经常戴着助听器。常言道耳不听、心不烦,他就是做好自己的临床工作。有人开玩笑说好的话听得进坏的话听不懂。老骥伏枥,他就是一个一心一意为病人服务的医生。”
在张建国教授的心里,李龄教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学者,生活很纯粹,对功能性神经外科十分热爱,世人可能会觉得他不了解社会人情世故,但他一生都在搞学问,正如他的座右铭“多看书、多写文章、多做手术”,李龄教授贯彻得淋漓尽致。“不像很多人书架上有很多书放着不看,我每次去老师家都会看到桌子上有一本书,他一直在看书、写文章、编书。”
1998年李龄教授退休后,仍接受科室返聘在科工作,直至2010年,众徒弟和子女实在不忍老先生每日奔波门诊、手术室,让他居家办公,定期向他汇报介绍临床情况,不定期接他回科参加疑难重症的救治方案讨论。他不仅长期关心科室及新院区病房临床工作的持续稳步发展,还重视督促科室实验室科研工作的深入创新,指导年轻学生实践动物实验,鼓励年轻学生勇于思考、大胆探索。他热衷钻研、一心为患的无私创新精神贯穿了职业一生。
高山仰止,德厚流长,李龄教授正是这样一位受人尊敬和爱戴的长者。他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和蔼可亲的工作作风,严谨求真的学术思想,淡泊潇洒的人生态度,为我们心目中树立起一座人生丰碑,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雷霆教授、神经外科医疗副主任舒凯教授发给本刊的文末寄语
2020年4月9日,李龄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然而,历经六十余年同济神外的从医生涯,传承其老师蒋先惠教授“人生朝露,技艺千秋”的人生哲理,他苦心孤诣的医学成就、如沐春风的师者风范、严谨求实的治学风格、笔耕不辍的钻研精神却从未离开,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有志有为的医学后辈秉承老师“吃亏是福”的理念,不计得失地在神经医学方面锐意进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们同济神外人将永远铭记李老师的言传身教,继续守护每一个病患家庭的希望,续写神经外科新的华彩乐章,将“尊师爱生,团结协作,艰苦奋斗,不断创新”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点击上方二维码
查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更多内容
参考资料
1.黄勤.《作家美文丨黄勤:悼念李龄教授》.随笔天地公众号
2.《南京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沉痛悼念武汉同济医院神经外科李龄教授!》.南京市一神外公众号
3.《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沉痛悼念李龄教授》.神外资讯公众号
4.清华大学玉泉学院.《2018年度“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年度奖” 评审会成功举办!》.神外资讯公众号.
5.《人物|舒凯:人生朝露,技艺千秋,薪火传承六十余载,只为患者一线“声”机》.MED24公众号
6.《同济医院神经外科专科联盟云课堂2021年8月正式开始!》.神外世界公众号
7.《张建国教授:在“手术禁区”创造奇迹》.神外资讯公众号
8.《新中国神经外科简史(1949-2000)》.华医网
9.《“起搏”大脑,这位医生研发尖端技术攻克帕金森》.北京医管公众号
10.《庆祝李龄教授90岁诞辰》.优酷视频
11.《演讲|舒凯:刀尖上的舞者,听神经瘤外科风云史》.MED24公众号
12.《【迎春】日日难寻枝上客,春风一夜上白头》.西楼之窗公众号
13.《沉痛悼念李龄教授》.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20
14.《我校研制激光手术器取得新成果》.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2
15.谭启富,汪业汉.《学习的榜样和楷模》.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08
16.张建华,彭国强.《同济医院采用新法切除颅内巨大动脉瘤成功》.《武汉卫生年鉴》编撰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