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30日发布 | 2187阅读
神经介入-动脉瘤

LEO+Baby支架辅助大脑前交通动脉瘤介入栓塞术

唐辉

南充市中心医院

达人收藏


 病例摘要


  • 患者:女性,51岁


  • 主诉:突发短暂意识障碍伴剧烈头痛5+小时。


  • 现病史:入院前5+小时,患者在家中干农活时突然出现意识丧失,表现为呼之不应、并有呕吐胃内容物,约20分钟后患者渐渐恢复意识,醒后诉头痛剧烈,呈持续性,家属将患者送往当地医院救治,症状较前好转,行头颅CT检查示蛛网膜下腔出血,遂转入我院。

  • 既往史:既往体健。


  • 查体情况:神志嗜睡,GCS评分15分,Hunt-Hess分级II级,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5mm,对光反射迟钝。颈阻(±),克氏征(-),四肢肌张力不高,肌力5级。


 术前影像


弓型:Ⅱ型弓

术前右侧正位造影                        术前右侧侧位造影




DSA-3D造影


术前左侧正位造影


颅脑DSA-3D成像


临床诊断:大脑前交通动脉瘤


动脉瘤大小:2.12*1.95mm;宽颈。


子囊大小:0.97*0.64mm


 术前讨论


  • 患者突发短暂意识丧失,醒后剧烈头痛,头颅CT表现为典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 此类患者考虑多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家属在了解病情后,趋向于选择介入治疗,遂急诊脑血管造影,备动脉瘤介入栓塞术。

  • 术中造影发现前交通动脉瘤伴子囊,呈鸟嘴状,形态不规则,已破裂出血,再出血的风险较高,需要急诊手术干预。

  • 动脉瘤属相对宽颈,单纯弹簧圈栓塞,脱圈风险较大,拟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 这种小动脉瘤过度追求致密栓塞,可能导致动脉瘤破裂,支架辅助可以一定程度减少复发。

  • 动脉瘤子囊较小但细长,弹簧圈微导管不能超选到位栓塞子囊,故在主囊内致密栓塞瘤体及瘤颈;为避免后期复发可能,选择金属覆盖率相对较高的编制支架,减少瘤体内血流。

  • LEO+Baby编织型支架,短扩口设计,能为术者提供更多的操作空间;支架自A2远端释放至A1段能充分覆盖瘤颈;同时其高的金属覆盖率可降低复发可能。


 手术策略


术前抗栓方案:术前三倍剂量双抗药物顿服、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225mg。

手术方案:LEO+Baby支架半释放辅助弹簧圈栓塞。


 手术步骤


1. 以Seldinger技术经右侧股动脉穿刺,造影后选取工作位并建立路径图。

2. 6F导引导管,达颈2椎体水平。

3. 路图下支架微导管成功置入同侧大脑前动脉A2段,填塞微导管头端正确塑形后成功置入动脉瘤体。

4. 采用支架平行技术,半释放辅助弹簧圈填塞。


01

支架微导管到位;填塞微导管到位

02

送入首枚1.5*4的弹簧圈栓塞动脉瘤, 相对宽颈,后续填圈可能会逃逸,遂优先释放支架封堵瘤颈。


55.jpg

03

支架输送导丝头端显影段露出微导管,支架输送到位,准备释放。

04

支架头端打开。


05

自大脑前A2段半释放支架至A1段。

06

支架半释放,送入第二枚弹簧圈以及送入第二枚弹簧圈后造影。




07

透视下支架全释放

08

术后工作位及标准正位造影,动脉瘤不再显影,各分支血管通畅。



 术中器械


  • 支架:LEO+Baby支架 2.5*25mm

  • 弹簧圈:Microvention

  • 微导管:Headway17微导管 2条

  • 微导丝:Fathom14

  • 导引导管:Envoy 6F

术后CT未见异常,mRS  0 分,无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计划术后半年后复查DSA

 术中及术后抗栓方案管理


术中:支架释放前团注欣维宁5mL,并3mL/h持续泵注维持至术后双抗起效,重叠6小时。


术后:常规双抗,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口服3个月;随后阿司匹林100mg口服不低于6个月。


  •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出院,无明显神经系统症状。


 术者个人体会


1. LEO+Baby支架没有无效工作段,能为支架释放节省空间,且操作相对其它编织支架更简单;

2. LEO+Baby支架具有较好的支撑性和顺应性,能更好地贴壁,并可通过张力改变支架形态,更好封堵瘤颈;弹簧圈在瘤颈先行成袢,配合支架后释放,减少瘤颈残留;从而提升Raymond分级,减少动脉瘤复发;

3. LEO+Baby支架的释放时需要不断调整系统张力,利于支架的释放及良好贴壁;

4. 使用LEO+支架需要进行积极抗栓,防止血栓事件;

5. 支架释放完成后,如挂住不能解脱,可通过旋转输送导丝上的扭控器进行解脱处理。

END


专家介绍



南充市中心医院

唐辉


  • 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 神经外科A区副主任

  • 四川省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 四川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青年委员

  • 四川省医师协会神经创伤与重症学组组员

  • 从事神经外科临床、科研及教学十多年,擅长脑与脊髓血管疾病的血管内介入及外科手术治疗

  • 完成四川省科技厅课题一项,主持省卫健委课题一项及南充市科技局课题两项,国内外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8篇(第一作者3篇)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