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PitNETs)是常见的颅内良性肿瘤,约占所有颅内肿瘤的15%[1]。临床上,根据不同的激素分泌,PitNETs分为泌乳素分泌型、生长激素分泌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型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型PitNETs。促性腺激素PitNETs则通常表现为无功能不分泌激素。世卫组织于2017年2月发布了第四版垂体肿瘤的分类方法。在这个新的分类中,确定了三个主要的细胞谱系,包括嗜酸性谱系(POU1F1/PIT-1谱系)、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谱系(TBX19/TPIT谱系)和促性腺激素谱系(NR5A1/SF-1谱系)[2]。然而,PitNETs的组织病理学分类仍然是有争议的[3]。
Hong Yao#, Wanqun Xie#, Yuting Dai#, Yanting Liu#, Weiting Gu#, Jianfeng Li, Liang Wu, Jing Xie, Weiwei Rui, Bohan Ren, Li Xue, Yijun Cheng, Shaojian Lin, Changsheng Li, Hao Tang, Yu Wang, Meiqing Lou, Xiaobiao Zhang, Ronggui Hu, Hanbing Shang, Jinyan Huang*, Zhe Bao Wu*. TRIM65 determines the fate of a novel subtype of PitNETs via ubiquitination and degradation of TPIT. Neuro-Oncology, noac053, https://doi.org/10.1093/neuonc/noac053

前期研究我们利用转录组分析对180例PitNETs进行了重新分类,发现可以分为G1-G6这六类,见下图1。临床上,G1和G2只包括泌乳素PitNETs。G3主要包含所有生长激素PitNETs,以及混合GH-PRL、多激素PIT-1、泌乳素和促甲状腺激素PitNETs,这些都是PIT-1谱系PitNETs的类型。G4和G5由所有TPIT谱系PitNETs组成。G6包含所有SF-1和裸细胞PitNETs。


参考文献
1.Melmed S. Pituitary-Tumor Endocrinopathies. N Engl J Med.2020;382(10):937-950.
2.Lopes MBS. The 2017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 of the pituitary gland: a summary. Acta Neuropathol.2017;134(4):521-535.
3.Neou M, Villa C, Armignacco R, et al. Pangenomic Classification of Pituitary Neuroendocrine Tumors. Cancer Cell.2020;37(1):123-134.

专家简介
吴哲褒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瑞金医院垂体/泌乳素瘤诊治中心主任、瑞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中国脑垂体基金主席、中脑垂体救助计划发起人、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第一届神经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协会神经肿瘤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专科分会第九届和第十届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委。
至今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已在国外专业权威杂志发表SCI论文60多篇,如Acta Neuropathologica、Nature Communications、Autophagy、Neurology、Cancer Letters、JCEM(四篇)、Journal of Neurosurgery(二篇)、Neuro-Oncology(二篇)、Neurosurgery等杂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六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等20余项。曾获“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年度奖”;浙江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和浙江省自然基金杰出青年;上海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和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在垂体腺瘤的内镜微创手术及药物治疗方面颇有建树,主持的两项成果分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三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黄金艳 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组学数据的分析与挖掘,白血病的分子分型和发病机制研究。
2014年回国后受聘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研所,入选多项高层次人才计划。获中应用科学基金会于巴黎授予吉尔-卡恩科学奖、首届国家转化医学中心转化医学创新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四),同时承担和参与了多项国家和地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担任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基因检测技术分会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青年委员会委员。同时在生物医学大数据共享、整合与挖掘,个性化医疗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研发了一系列医疗卫生软件系统,在Cancer Cell、Genome Biology、PNAS、Advanced 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Nucleic Acid Research、Cell Research和Bioinformatics等学术刊物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0余篇,总影响因子超过500,共同主编了《R语言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一书。取得软件著作权2项,申请专利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