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对sAVFs的最佳治疗尚无明确的共识,主要治疗包括血管内栓塞和外科手术离断。目前缺少针对sAVFs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来自美国多中心的学者们回顾性分析了sAVFs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以及治疗经验,文章发表在了2021年10月的《J Neurosurg Spine》杂志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Domingo RA, et al. J Neurosurg Spine. 2021. doi:10.3171/2021.5.SPINE21119】
骶部动静脉瘘(sAVFs)约占所有脊髓动静脉瘘的9%。由于病理性动-静脉分流导致动脉化的无瓣静脉逆流引起脊髓静脉高压,最终常表现为慢性、缓慢进展的脊髓病。sAVFs的血供多变,最常起源于腹主动脉和髂内动脉(IIA)的骶部分支,瘘口通过扩张的终丝静脉引流。MRI是重要的无创检查,表现为脊髓水肿和椎管内显著增多的髓周血管。常规血管造影是诊断sAVFs的金标准,但由于瘘口位置多变、解剖结构复杂,诊断sAVFs较困难,需要进行IIA的超选择造影。临床上对sAVFs的最佳治疗尚无明确的共识,主要治疗包括血管内栓塞和外科手术离断。目前缺少针对sAVFs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来自美国多中心的学者们回顾性分析了sAVFs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以及治疗经验,文章发表在了2021年10月的《J Neurosurg Spine》杂志上。
作者回顾性收集了2004年1月至2019年12月美国7家医疗中心通过常规血管造影确诊的sAVFs患者。收集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方式等,影像学检查包括MRI和常规血管造影,治疗方式包括血管内栓塞和手术结扎。临床资料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对于非正态分布的数据,适用中位数表示连续变量集中趋势,四分位间距(IQR)表示离散程度。共纳入26例SAVF患者,中位(IQR)年龄为65(57-73)岁,73%(n=19)的患者为男性,患者基本的临床信息见表1。
表1. 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
数值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表示
下肢无力是最常见的症状(n=24,92%),感觉异常占84%(n=22),半数患者(n=13,50%)有肠道和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腰骶部疼痛占31%(n=8)。从症状出现到治疗的中位时间(IQR)为12个月(5.25-26.25)。
sAVF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是扩张的终丝静脉及增多的髓周血管,该组所有患者在脊髓圆锥(CM)水平均出现T2高信号(n=26,100%),85%的患者出现硬膜内流空信号(n=22),73%的患者出现髓内的强化病灶(n=19)。
瘘口最常见于S1水平(n=13,50%),其他分别位于L5(n=7,27%)、S3(n=3,11%)及L4(n=1,4%)水平。大多数瘘口为单支动脉供血(n=19,73%),7例(27%)为多支供血。髂内动脉的骶支是最常见的供血动脉(92%),其他少见的供血分支可起自髂腰动脉(12%)、臀上动脉(4%)、臀下动脉(4%)。所有瘘口均通过扩张的终丝动脉引流,引流静脉与髓静脉丛汇合的部位常见于上腰段的脊髓圆锥处(62%),其他则通过引流静脉上行至胸段再汇入髓静脉丛。
所有患者总共进行了29次手术,包括10次开放手术和19次血管内栓塞手术。开放手术后90%(n=9)的患者sAVFs完全闭塞,血管内栓塞后79%(n=15)的患者sAVFs完全闭塞。68%的患者(n=15)的运动功能得到改善,9名患者(41%)的括约肌功能得到改善。典型病例见图1,图2。
图1
A:左腰段动脉(LSA)上支(箭头)的sAVF的血管造影图像,在左侧S1骶骨孔处与瘘口连接,虚线箭头示动脉化的硬膜外静脉湖(epidural venous pouch),箭头示逆行充盈的硬膜内根静脉(箭头)。
B:非减影图像显示左侧S1神经孔(虚线箭头)瘘口部位及其与LSA上支(箭头)、LSA下支(箭头)、LSA、髂腰动脉(ILA)和臀上动脉(SGA)的解剖关系。
C:左侧髂内动脉(IIA)的前后血管造影显示从瘘口通过根静脉(箭头)的硬膜内静脉返流。
D:LSA(箭头)选择性造影提示早显的动脉化硬膜外静脉湖(虚线箭头)。
E:侧视图显示LSA中的微导管(箭头)、瘘口(箭头)和硬膜外静脉湖(虚线箭头)。
F:CTA三维重建显示扩大的LSA上支(箭头)和S1神经孔内的瘘口(虚线箭头)。
图2. 双侧髂腰动脉的节段动脉的sAVF的血管造影图像
A:左侧髂内动脉(IIA)非减影血管造影显示髂腰动脉(箭头)供应的腰段节段动脉(虚线箭头),再进入瘘口。
B:微导管造影显示左侧腰段节段动脉(箭头)、瘘口、硬膜外静脉湖(虚线箭头),以及逆行扩张的硬膜内引流静脉(箭头)。
C:微导管造影显示瘘口部位(虚线箭头)充盈硬膜外静脉湖,并返流至硬膜内静脉(箭头)。
D:左侧节段动脉栓塞后(虚线箭头),经右侧腰段动脉微导管超选择造影(箭头)亦显示参与供血。
E:经双侧腰段动脉栓塞后,Onyx在瘘口局部的铸型(虚线箭头)。
该组病例中,介入栓塞的完全闭塞率为79%,外科手术组的完全闭塞率为90%,以血管内栓塞作为最常用的首次治疗措施。微导管充分到位可以提高栓塞材料通过瘘口进入引流静脉端。一般较短且粗、走行较直的供血分支,栓塞成功率较高。血管内治疗成功闭塞瘘口要求液体栓塞材料弥散入动脉化的静脉端,当栓塞剂不能进入引流静脉时,尽管临床症状可能有所改善,但瘘口复发概率仍较高。外科手术时根静脉应在尽可能接近骶部硬膜的位置离断,以避免瘘口通过其他静脉吻合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