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2月21日发布 | 2914阅读

【中国神外百年百科百人巡礼】万福恩教授,侧记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的前半生

脑医汇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达人收藏


万福恩教授(1900-1961),我国著名“外科圣手”,著名战地外科专家,首开西北地区颅脑神经外科之先河。作为知名爱国人士,在延安救治八路军时,毛泽东主席曾为其亲笔题词“还我河山”和“为人民服务”,堪为医德师德之典范。



八十一年前的1941年2月,万福恩教授受聘担任国立西北医学院(今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外科学教授,兼任附设医院(今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外科教授、主任。玄生万物,九九归一,让我们一起追忆这位书写了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前半生的前辈故事吧。

万福恩教授,1900年生于河北盐山。1927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并留院外科工作,后留学美国,回国后任河北医学院(今河北医科大学)外科主任、教授。


战地外科能手 抗日战争医疗救护崭露头角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国上下水深火热,全国军民团结一心英勇奋战,伤亡亦不断发生。众所周知,战场上伤员保住性命的关键,常常取决于能否迅速找到医生,在最恶劣的条件下为伤员实施止血。


此时,万福恩教授学成回国献身医学不久,加之饱含爱国热忱,心系抗战救国,在国家危难之际,立即义无反顾率领河北医学院学生奔赴后方,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夜以继日从事抗日将士的医疗救护工作,书写战地外科的辉煌战绩。他们作为在战场上不畏炮火、把一个个伤员的生命重新带回人间的医者天使,无形中赋予了军队更高的士气和战斗力。


当时,作为河北医学院的学生、参加了救护队的杨洁泉教授感慨回忆:“我们抢救从卢沟桥负伤下来的将士,在老师的指导下,为伤员包扎、止血、固定肢、洗脸洗脚,喂水喂饭。后来战事日紧,敌机频频轰炸,伤员转移到河南,我们纷纷离开了保定,忍饥挨饿,日夜兼程,来到军医署第一重伤医院,见到了河北医学院外科主任万福恩教授,当时他任重伤医院外科主任。亲人异地相逢,分外高兴。万老师亲自指导我们换药、包扎,施行各种手术,我们都认真地向他学习战伤外科。”


战场上,时间就是生命,医术精湛能争取时间,容不得半点犹豫。在战场上摸爬滚打过的医者,病患众多,环境恶劣,无形中增长了医术,练就了手速。而万福恩教授经过战场的洗礼,医术越发精湛,行医经验愈加丰富。


任重道远 调任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第一大队大队长

哪里有灾难深重,哪里就有红十字会。1938年春,前线战事吃紧,抗战期间中国最大的民间医疗救护组织——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成立。应中国红十字总干事、救护总队部总队长、中国杰出的医学家林可胜之邀,万福恩教授临危受命,任救护总队第一大队大队长兼任第一中队队长,驻扎西安,下辖5个医疗队,负责西北战区紧张艰难的战地救护工作。


战争的残酷性表明,每一场规模浩大的漫长战争都是一台持续转动的血腥绞肉机。此时正逢抗战最困难时期,万福恩教授在艰苦卓绝的危险环境里不敢懈怠,使命必达,他视死如归带领河北医学院的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抗日救国前线,奋力完成西北战区战士们的医护救助任务,同时为驻地居民提供医疗服务,积极开展传染病预防、难民救护等工作。


他意志坚定,心系抗战救国,只要是抗日队伍就不分党派给予医疗支持,同仇敌忾。他与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林伯渠密切往来,坚持为八路军提供各种医疗方便,全力支持抗战。


当时,林伯渠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担任党代表,广泛接触同情革命、主张抗战的党外人士,主动向他们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和主张,争取他们为中国共产党办事。万福恩教授一直对中国共产党积极抗战的精神十分钦佩。林伯渠知晓后,高度赞扬了万福恩教授的抗日立场,并亲自登门拜访,进一步向其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策略。不仅如此,万福恩教授还多次受林伯渠邀请,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做客,受到热情款待,礼遇有加。据曾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担任联络副官的王荫圃回忆,万福恩教授曾对他说:“共产党并不像国民党宣传的那样可怕。像林老这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没有一点架子,我非常敬佩!”


在之后的抗战进程中,万福恩教授给中国共产党提供了许多及时且必要的帮助。有一次,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从河南洛阳买了一批奶牛,打算将其运抵延安。在途经临潼时,一批国民党武装特务分子出来捣乱,打伤了押运的警卫排长。为了顺利将这批货物送到延安,林伯渠亲自给万福恩教授写了求援信。万福恩教授在收到求援信之后,立即同当时在延安的医疗队队长薛培基商量解决事宜。经过商议,他们决定由国际红十字会医疗大队总部出面,澄清这批奶牛是英国大使馆给在延安工作的印度医疗队买的,这才保证这批奶牛成功抵达延安。


奔赴延安 援助八路军 获毛主席题词

1938年10月,万福恩教授率红十字救护医疗队奔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医院开展医疗工作,为八路军和边区人民服务。在延安他受到中共中央多位领导人接见和赞誉,毛泽东亲笔书赠他“还我河山”和“为人民服务”题词。


万福恩教授在延安(左一)


战时辗转汉中 开创西北医学院附设医院神经外科

1938年3月,日军攻占临汾,轰炸西安。为安全防备,国立西北医学院(今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师生们徒步半月,翻越秦岭,迁往汉中,继续民族教育和医学事业。借汉中联立中学校舍和交通银行房屋进行教学,借南郑卫生院32间房屋开办附属诊所,作为群众看病和学生实习的基地。


汉中地处偏僻,交通阻塞,办学条件极其简陋,临时校舍多次被日机炸毁,人员、财产损失惨重,但广大师生不屈不挠,愈挫愈强。到1942年,医学院学生达到近300人,附设医院(今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设各类病床80张,日门诊量达300余人次。


此外,学校遵“研究高深学术、培养医学专门人才”之宗旨,建立多个基础学科研究室及多个临床专科诊察室,还主办战时救护、公共卫生训练班,指导当地医院诊所工作,组织乡村巡回医疗,研究开发国药,开展流调分析,接受治疗了大批前线下来的伤员,成为抗战时期大后方四大医学院之一。


彼时时局混乱,条件有限,但教师们攻坚克难,自编自印教材,秉烛备课研读,带教学生一丝不苟,诊治疾患兢兢业业;学生认真读书学习,心系民族危亡,立志服务社会、服务抗战。


汉中办学期间,学界名家荟萃,著名专家云集,多名国内外知名的医界名流在医学院工作,其中就包括万福恩教授。1941年2月第三期《西北医学院院刊》报道:“国内著名外科圣手万福恩已由本院聘任担任外科学教授”,其1941年春至1948年底受聘于国立西北医学院任外科学教授,兼任附设医院外科教授、主任,着手开创神经外科。


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说:“战争是外科医生唯一真正的学校”。当时的万福恩教授经过战场淬炼、多年行医积累,已是医术精湛、享誉国内的外科学著名专家,热衷于精神外科以及治疗三叉神经痛等,尤其在颅脑神经外科方面声名卓著,首开西北先河,被誉为“国内著名外科圣手”。


万福恩教授率先开展了多种外科复杂技术,如施行大脑前额叶离断术治疗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以三叉神经节酒精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1948年,万福恩教授与张同和教授为一例脊髓神经鞘瘤病例患者做肿瘤切除术。这是陕西神经外科领域最早有纪录的手术案例,其无愧于西北地区神经外科之先驱。


在西北医学院附设医院,万福恩教授还为师生们带来了国内外外科的新理论和新进展。其编著的《万氏外科学》和《实验外科学》,成为当时医学生的主要外科教材;其儒雅的学者风范、高超的学术造诣和诲人不倦的师承,留下了优良宝贵的学术传统。


点击进入科室主页

点击查看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页


能者多劳 留下建设足迹

1948年9月,西北大学校长岳劼恒聘请万福恩教授任西北大学医学院(西北医学院与西北大学合校更名)院长。1948年11月,万福恩教授离开西北大学医学院,到南京陆海空军总医院等处工作。1949年,万福恩返回天津,出任河北医学院外科主任、教授,天津纺织医院(后第一中心医院)院长。


建国后,他主持接管改造日伪医院为天津市立总医院(后改为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今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并任院长,筹建华北纺织管理局第一医院(今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并任院长,与朱宪彝、方先之等倡议筹建天津医学院(今天津医科大学),任筹备委员。他还曾历任天津医务工作者工会首任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天津市委员会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公共卫生局副局长等职。


万福恩教授故居,位于天津睦南道71号


带队出征 抗美援朝;白衣做战袍 丹心图报国

朝鲜战争爆发后,1950年11月6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向全国医务工作者发出号召:组织抗美援朝志愿救护队,为正在战斗的中朝军民服务。


当时,天津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也是医疗资源雄厚的大城市,天津的医务工作者积极响应号召。11月8日,天津医疗界提出“国家的安危就是我们个人的安危”,并开始酝酿组织志愿医疗队上前线。19日,天津召开了医疗界知名人士座谈会,据记载:“时任市委书记黄敬,市政府秘书长吴砚农出席,天津医疗界知名人士朱宪彝、俞霭峰、万福恩、张纪正、方先之、赵以成等45人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上,万福恩教授当即表示报名参加医疗队。


11月22日,天津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第一大队就正式成立,由万福恩教授担任队长,率各地医学院的师生们前往朝鲜战场抢救中朝将士。



面对万福恩教授的领衔加入,天津各界表示出极大的热情和信心。在1950年11月25日出版的《天津日报》上曾这样记载:“(天津市抗美援朝医疗队)阵容非常强大,包括津市各科专家,而以著名的战地外科专家万福恩大夫为队长。万大夫在这次运动中表示了坚强的为工农兵服务的意志,我们相信,这个大队在万大夫领导下,由于他有着多年的战地服务经验及造诣极深的外科技术,配合着他那艰苦朴素严肃负责的工作作风,定能完成救死扶伤、打击敌人的光荣任务。” 


在11月25日第670期的《天津日报》05版,刊载了万福恩教授的感言。万福恩教授这样写道:“这次我担任医疗队长,我认为非常光荣。过去的经验告诉我,这个责任是很重大的,我毫无顾虑地接受这个任务,因为我知道这是我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到了。在一九三八年夏天,我带队到延安工作了三个月,在我离开延安的时候,毛主席给了我一个指示:‘医乃仁术,当用之为人民服务。’……算起来离开延安已经十二年了,我很幸运能在今天得到为人民服务的机会,我怎能把这宝贵的机会再错过呢?”


《天津日报》用一个整版刊登了天津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全体人员的情况和照片


12月4日医疗队到达工作地点黑龙江省洮南县(今属吉林省),这里冬季气温在零下30摄氏度,滴水成冰。据参加过第一大队的医疗队员回忆:“病房的玻璃上结满冰霜,就像磨砂玻璃一样,从窗户根本看不到外面,病房门窗外的上方还挂着一条条冰凌。”为了不让伤员受冻,万福恩教授带领医疗队员们烧炉子、糊窗户,为伤员们做棉衣,还就读取材,修旧利废,制作医疗器械。


天津市第一批抗美援朝医疗队到达驻地后合影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万福恩教授和医疗队员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医学技术难题,做过开颅、开胸手术,取出弹头弹片,也做过接骨、接神经、整形、植皮、接下颚的手术。


第一大队在前线服务结束后胜利返回天津。随后,支援医疗队第二大队奉命出征,仍然由万福恩教授担任队长。


在抗美援朝的峥嵘岁月中,万福恩教授白衣做战袍,丹心图报国。他不仅在艰难复杂的战争环境里参队到前线忘我支援,还从管理层面发力,在担任天津市医务工作者抗美援朝救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期间,高效开展的各项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因此获得了天津市特等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一门三代六人悬壶济世 累计教龄240年

2021年末,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教育世家名单的通知》,公布了全国100个教育世家,万福恩教授及其后代家庭位列其中,祖孙三代接续投身医学事业,悬壶济世报效国家。


其中,祖父万福恩从教35年,父亲万钧(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放射肿瘤学教授,“中华放射肿瘤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从教61年,母亲刘明瑜(河北医大第四医院超声医学研究室主任,“河北超声医学第一人”)从教57年,姐姐万力(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医师)从教35年,妹妹万欣从教25年,万欣丈夫杨永锋从教27年,一门6人累计教龄超过240年。


万福恩教授和后人,一家人跨越一个世纪,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年代,见证着医学的发展,薪火相传,前赴后继,用生命的热忱、理想的坚贞追求着共同的目标。他们在各自的医疗岗位上兢兢业业,均做出了骄人的成绩。近百年的时间里,三代人一脉相承,育桃李初心不改,报国志矢志不渝,谱写了一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孜孜不倦、接续奋斗的杏坛佳话。


参考文献


1.《烽火涅槃 苦难辉煌——我们从西安交大医学抗战精神中学习些什么?》.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公众号

2.《贵医记忆 |怀念我的老师和战友》.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党委宣传部公众号号

3.《医疗队员与伤病员血脉相连——一卷珍藏的档案,铭记天津医疗队抗美援朝感人故事》.天津档案方志网,2020

4.《<长津湖>爆火,医小白发现医大原来有这样一群人……》.河北医科大学公众号

5.《中国教育新闻网:一门三代躬耕教坛育桃李 二百四十载悬壶济世薪火传——河北医科大学万力、万欣教育世家故事汇》.河北医科大学新闻网,2021

6.《一门三代六人累计教龄240年,河北这家人厉害了!》.河清家长会公众号

7.《重磅!我院万欣一家入选全国首批教育世家》.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订阅号

8.《【总医院人】白衣做战袍、丹心图报国。抗美援朝的那一页“影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公众号

9.《【五大道|孕育天津现代医学的摇篮】》.情系五大道公众号

10.《万福恩--西北神经外科先驱》.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相关网站

11.《延安时期林伯渠对党外人士的统战工作》.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网站

12.邹宇.《70年前最美逆行者》.中国档案杂志(电子版),2021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