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2月17日发布 | 2686阅读

【中国声音】垂体瘤经鼻内镜手术也可以“微创”——改良双侧粘膜下经鼻中隔入路

钟俊杰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沈超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杨伯捷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达人收藏

在过去的100年里,垂体瘤的手术方法不断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内镜手术在鼻外科手术中的发展和内镜设备的新改进,神经内镜技术已逐步应用到经鼻垂体瘤手术中。与传统的显微镜经鼻蝶入路相比,内镜能提供直视下的肿瘤切除,有着显微镜无法比拟的鞍内视野优势。研究表明,内镜手术切除大垂体瘤的手术效果明显胜过显微镜手术。但内镜经鼻入路相关的术后鼻腔结构和功能损伤较显微镜手术恢复慢,并可能导致头痛、鼻炎、流鼻涕、鼻结痂、嗅觉和通气障碍等鼻腔症状,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近年来,为了克服内镜经鼻入路对鼻腔的损伤,有不少学者在传统的标准入路上做出了诸多改良,例如单鼻孔经鼻中隔入路、双侧改良经鼻中隔入路等,但都有部分局限性。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杨伯捷教授团队应用了一种新的改良显微镜联合内镜双侧粘膜下经鼻中隔入路,能够维持内镜视野和操作空间的同时,又能保持鼻腔结构和功能的完好,并与显微镜经鼻蝶入路在术后鼻窦质量、生活质量、嗅觉功能和鼻结构完整性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比较。研究除了比较两种入路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外,还运用了Sniffin’Sticks嗅觉测试、鼻内镜镜检、SF-36生活质量量表、SNOT-22和ASK鼻腔质量量表、嗅觉VAS量表进行两种入路的术后鼻腔功能和结构的全面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改良双侧粘膜下经鼻中隔入路术后嗅觉功能、鼻腔结构和生活质量在术后1月已经基本恢复,与显微镜经鼻蝶入路相比无明显差异,术后3月即可恢复到术前状态,证明了改良双侧粘膜下经鼻中隔入路能够保证内镜手术效果的同时,将入路的鼻腔损伤降到了显微镜经鼻入路水平。该研究成果发表在Frontiers in Oncology杂志(JCR:2区,影响因子:6.244)


Zhong J, Gu Y, Zheng J, Yang B, Qi Z, Li T, Shen C and Shi Z (2022) A Modified Microscopic-Endoscopic Bilateral Transseptal Approach for Pituitary Adenomas: Comparisons of Nasal Outcome and Quality of Life Using the Microscopic Transnasal Approach. Front. Oncol. 12:778704. doi: 10.3389/fonc.2022.778704

改良显微镜联合内镜双侧粘膜下经鼻中隔入路的优势:

1.保留双侧鼻中隔粘膜的完整。
2.显微镜下的暴露可由一名神经外科医师高效率的完成。
3.术中内镜视野和器械操作范围与标准内镜入路相似。
4.所有器械进出均在粘膜瓣之间的通道,当术中发生脑脊液漏时,可减少器械污染引起的颅内感染风险。
5.肿瘤切除完毕后,创面止血容易,减少双极电凝次数和止血时间。
6.切除的鼻中隔软骨可还纳入鼻中隔,解剖复位。

图1. 改良显微镜联合内镜经双侧鼻中隔粘膜下入路手术步骤说明图。(A)显微镜下暴露至鞍底水平;(B)鼻中隔粘膜上缝合牵拉;(C)左侧鼻中隔粘膜上缝合并牵拉固定;(D)右侧鼻中隔粘膜上缝合并牵拉固定;(E)右鼻孔入口的内镜视图;(F)左鼻孔口的内镜视图;(G)在鼻中隔粘膜瓣之间放置两条肾上腺素纱布条以收敛粘膜并保持手术通道;(H)鞍内包膜外切除肿瘤;(I)复位右侧鼻中隔粘膜瓣并缝合固定;(J)复位左侧鼻中隔粘膜瓣并缝合固定。


图2. 改良显微镜联合内镜经双侧鼻中隔入路手术前(A)与手术后(B)磁共振对比图。


图3. 改良双侧粘膜下经鼻中隔入路手术后1个月门诊鼻内镜随访结果图。术后1月鼻镜随访可见双侧鼻道结构清晰,鼻腔粘膜光滑无缺失。(A)蝶窦开口畅通,鼻中隔粘膜完整。(B)咽隐窝对称,粘膜光滑。(C)右侧鼻甲粘膜和鼻中隔粘膜均完好。(D)左侧鼻甲少许黏连。MT:中鼻甲;NS:鼻中隔。



表1. 纳入患者资料统计表




表2. SF-36生活质量评价量表结果表




表3、4. Sniffin'Sticks嗅觉测试结果表(嗅觉功能和TDI评分)





表5. 鼻内镜随访结果表


研究团队及其负责人


杨伯捷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毕业于复旦大学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曾赴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从事访问学者。

现任神经外科第八医疗组组长、中心组成员、复旦大学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助理。

从医近30年,已开展各类手术逾万例,目前年手术量超过600例,具有扎实的显微操作技术和极其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擅长运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微创锁孔技术结合内镜、显微镜等多种先进器械开展微创手术,包括胶质瘤、垂体瘤、脑膜瘤、神经鞘瘤、胆脂瘤、转移瘤等各类脑瘤;尤其是前颅底肿瘤(垂体瘤、嗅沟脑膜瘤、鞍结节脑膜瘤、鞍隔脑膜瘤),全部采用微创锁孔技术结合内镜、显微镜,手术切口小(5厘米)、恢复快、术后次日即可下床;同时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参与《实用外科学》及《现代神经外科学》等多部专著的编写,发布多篇SCI论文。


目前医疗组致力于改良和创新各种微创锁孔技术,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入路创伤,个体化指定各类手术计划,帮助患者快速康复,团队成员包括史之峰副教授、沈超博士、齐曾鑫博士等。

本文由钟俊杰博士撰文,沈超博士校对完成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