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纹动脉是一片最熟悉又陌生的血管丛林。
豆纹动脉为什么重要:
前循环动脉瘤栓塞/夹闭术中应格外警惕的血管
丘脑、基底节动静脉畸形的供血动脉,往往较细且迂曲
大脑中动脉狭窄成形术尤其关注的穿支事件
最常见的高血压脑出血部位(豆纹动脉微小动脉瘤)
最常见的腔隙性脑梗死发生部位
01
豆纹动脉(Lenticulostriate arteries)可分为外侧组和内侧组。外侧组起源于大脑中动脉水平段的上面,内侧组起源于大脑前动脉(包括Heubner 返动脉)、大脑中动脉。
豆纹动脉穿过前穿质。供应基底节及其临近结构,如壳核、苍白球、内囊、尾状核及前联合。
02
从大脑前动脉 A1段、ACoA、 A2段发出1~12支内侧豆纹动脉。
内侧组的动脉较外侧组细小,Heubner回返动脉是其中最大的一支。
03
外侧组发出后先内后上方走行2~5mm后转向外后方约9~30mm入脑。在脑内,它们先向内侧通过内囊的上半部和尾状核,再向外侧通过壳核。
04
Heubner回返动脉(The recurrent artery of Heubner,Heubner's artery),又叫Heubner返动脉或中央长动脉。
Heubner 回返动脉,直经0.2~2.9mm(平均1mm),向外行2~3cm后进入前穿质。
Heubner 回返动脉,是大脑前动脉的最大最长的穿支,可起源于近侧 A2段(占 34%-50%)、 A1段(占17%-45%)、或A-CoA(占5%-20%)。
huebner,姓,胡伯纳,休伯纳,许布纳。又如,源自德国的保健品公司Huebner,译为郝柏娜(不!是!广!告!)。
Heubner 's artery,这个命名的来源,来自一名德国的儿科医生Johann Otto Leonhard Heubner(1843-1926)。
1872年他29岁时发现ACA中总有一个小动脉供应纹状体的头部。
1909年Aitken将这个动脉命名为Heubner 's artery。
1920年Joseph Shelleshear将这一命名进一步完善为今天广为人知的“recurrent artery of Heubner"。
05
我们知道豆纹动脉很重要,可是却往往缺乏可靠的监测手段。高血压脑出血的微动脉瘤看不见。介入手术中,很多时候也是无法完全看清的。
有报道,利用3D-DSA重建,可以比较有效地观测豆纹动脉,其中的重建阈值也很重要。
有一些少见的关于豆纹动脉的病例。
06
怎么理解呢?
内侧豆纹动脉、外侧豆纹动脉,顾名思义,其实不需要解释。
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两者不是平等的,而是平衡的:两者都可能成为优势侧。
参考资料
1.李松年教授《脑血管造影诊断学》,译自Anne G.Osborn 《Diagnostic Cerebral Angiography》
2.Hyun-Seung Kang et al.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05;26:306-312
3.Vargas J, Walsh K, Turner R, et al Lenticulostriate aneurysms: a case seri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ournal of NeuroInterventional Surgery 2015;7:194-201.
https://www.researchgate.net/figure/Bilateral-lenticulostriate-artery-mineralization-with-infarct-on-left-side-patient-no_fig1_257532011https://www.jocn-journal.com/article/s0967-5868(15)00488-9/add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