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是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之一,年发病率约为3~6.4/10万。胶质瘤分为局限性胶质瘤和弥漫性胶质瘤。
胶质母细胞瘤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原发肿瘤,占所有胶质瘤的57%,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恶性肿瘤的48%。尽管针对胶质母细胞瘤的多模态综合治疗包括手术、放疗、系统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在近年取得很大进步,但是胶质母细胞瘤的总体生存期短,长期生存患者罕见。
脑胶质瘤的标准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结合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在现代循证医学中,诊疗实践指南是规范日常临床决策和患者管理的主要依据。《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是我国在恶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制定的第一个指南,并三次更新(2009、2012、2015年版);2018年国家卫健委颁布《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20年中国胶质瘤协作组牵头联合多家亚洲神经肿瘤中心发布了成人弥漫性胶质瘤临床管理的国际指南,这些指南是我国胶质瘤规范化诊疗的主要指导和准则。
2016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是目前胶质瘤病理诊断的依据,其特点是引入分子病理的理念,要求检测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染色质1p/19q联合缺失等分子指标,对胶质瘤进行组织病理和分子病理的整合式诊断和分类。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成人IDH野生型星形细胞肿瘤中具有TERT启动子突变、EGFR扩增或染色质7+/10-拷贝数变异者,即使没有微血管增生和肿瘤坏死等组织学改变,也可诊断为GBM;对于IDH突变型星形细胞肿瘤,伴有CDKN2A/B突变者恶性程度更高,可诊断为WHO4级星形细胞瘤。
手术是胶质瘤治疗的基石,最大安全切除是胶质瘤手术的原则。肿瘤的全切除与患者更长的生存期相关;相反,许多证据表明术后出现神经功能损伤和障碍不仅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也与更差的预后相关。因此胶质瘤手术在尽可能保存神经功能的前提下,有病灶强化者要求完成强化病灶的全切除,无强化者需要切除T2/FLAIR异常信号灶。
脑功能区的限制和胶质瘤弥漫性生长导致肿瘤边界难以分辨是影响胶质瘤切除范围的主要因素,临床上可应用多模态MR、神经导航、皮层/皮层下刺激和唤醒手术等技术提高对功能脑区的定位和保护,以及使用荧光辅助、术中MR、术中超声和IDH突变快速质谱检测等新技术提高对肿瘤边界的辨别和切除程度。
放疗是胶质瘤治疗的重要补充,常规放疗剂量为50~60Gy。有研究比较了高剂量(>60Gy)与常规剂量放疗在低级别胶质瘤中的作用,最终结果于2020年发布,表明高剂量放疗并不能延长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生存。
替莫唑胺(TMZ)是GBM治疗的一线药物,但TMZ等烷化剂的疗效与胶质瘤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相关,MGMT启动子非甲基化者容易产生烷化剂抵抗,需要探讨其他治疗方法。
PCV(甲基苄肼、洛莫司丁、长春新碱)方案是低级别胶质瘤治疗的一线化疗推荐,研究发现对于IDH突变的低级别胶质瘤,无论是否存在1p/19q的共缺失,放疗联合PCV与单纯放疗比较均能延长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
肿瘤治疗电场(tumor-treating fields,TTF)是一种头戴式的脑肿瘤治疗设备,通过干扰微管蛋白和Septin蛋白抑制肿瘤细胞分裂和增殖。TTF用于GBM的Ⅲ期临床试验结果于2015年发表,发现TTF联合TMZ治疗较单用TMZ能显著提高新诊断GBM的OS(20.9个月vs.16.0个月)。因此国内外指南均推荐TMZ联合TTF作为新诊断GBM的一线辅助治疗方案(Ⅰ级证据),这也是胶质瘤治疗史上的一次突破。
对于复发性GBM,虽然Ⅲ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TTF与研究者选择的化疗比较并未延长患者生存,但考虑TTF全身毒副作用小,而且在真实世界研究具有改善临床预后的趋势,也被指南推荐于复发性GBM的治疗(2B证据)。
即使经过手术、放化疗和TTF治疗,恶性胶质瘤预后仍不理想,因此需要积极探索更多的新疗法。分子靶向和免疫治疗在其他恶性肿瘤中发展迅速,也是胶质瘤新疗法研发的重要方向。贝伐株单抗(bevacizumab)是第一个指南推荐用于复发性GBM的靶向药物,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贝伐株单抗仅能延长病人PFS、未延长OS。


参考文献
李德培,陈忠平.脑胶质瘤治疗现状与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21,37(18):2312-2316.
尤永平;刘 宁;傅 震. 中国胶质瘤规范化治疗现状[J]. , 2012, 4(3): 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