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健康医学中心神经外科的Robert G. Briggs等采用大体解剖验证的基于广义Q采样图像纤维跟踪成像,对人类连接组计划的10例健康成人受试者MRI弥散成像显示的纤维束,就额下回与其它区域的连通性进行整体评估。所有纤维束均在两侧半球进行检测,并根据得到的纤维束体积计算偏侧性指数。然后使用改良的Klingler技术进行尸体解剖,以描述IFG内主要连接通路的整合位置。结果发表于2020年9月《Clinical Anatomy》杂志。
——摘自文章章节
【Ref: Briggs RG, et al. Clin Anat. 2020 Sep;33(6):823-832. doi: 10.1002/ca.23523. Epub 2019 Dec 2.】
额下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IFG)是参与语言、内感受和情绪信息等多种功能的重要区域,对IFG皮质下白质结构的深入剖析,可以降低与该脑回周围手术相关的病残率。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健康医学中心神经外科的Robert G. Briggs等采用大体解剖验证的基于广义Q采样图像(Generalized Q-Sampling Imaging,GQI)纤维跟踪成像,对人类连接组计划的10例健康成人受试者MRI弥散成像显示的纤维束,就额下回与其它区域的连通性(connectivity)进行整体评估。所有纤维束均在两侧半球进行检测,并根据得到的纤维束体积计算偏侧性指数(lateralization index)。然后使用改良的Klingler技术进行尸体解剖,以描述IFG内主要连接通路的整合位置。结果发表于2020年9月《Clinical Anatomy》杂志。
研究确定四种主要的IFG连接:与额上回连接的额斜束(frontal aslant tract,FAT)相对应的白质束;与顶下小叶、枕外侧区、颞后区和颞极连接的上纵束(superior longitudinal Fasciculus,SLF);连接楔叶和舌回的下额枕束(inferior fronto-occipital fasciculus,IFOF);连接颞极的钩突束(uncinate fasciculus);以及连接双侧额下回的胼胝体纤维束(图1-7)。图1. A、B.大脑侧视图。可见部分额叶、顶叶和颞叶;大脑侧裂(蓝点),额下沟白点。三个感兴趣区标记于额下回:岛盖部(pars opercularis,OP)、三角部(pars triangularis,TRI)和眶部(pars orbitalis,ORB)。MFG:额中回;PreC:中央前回;PostC:中央后回;SMG:缘上回;AG:角回;STG:颞上回;MTG颞中回;ITG:颞下回。
图2. 额斜束(frontal aslant tract,FAT)轨迹图。A-C.MRI-T1加权成像显示FAT纤维束成像,分别是内侧和外侧矢状面(A、B)以及冠状面(C)的FAT轨迹图。D、E.从岛盖部和三角部延伸至额上回背后部的FAT大体解剖,绿色箭头表示白质纤维的通路。F、G.MRI-T1加权矢状位成像显示FAT(绿色)和上纵束(SLF,紫色),SLF在FAT的浅表走行。H.大体解剖显示IFG发出的FAT和SLF纤维之间的关系。ORB:眶部;TRI:三角部;OP:盖部;STG:颞上回。
图3. 上纵束(Superior Longitudinal Fasciculus,SLF)轨迹图。A、B.在T1加权MRI上显示了内侧和外侧矢状面上纵束的纤维束轨迹图像。C、D.额下回的三角部和盖部延伸至顶下小叶(IPL)的SLF大体解剖,紫色箭头表示白质纤维的通路。E、F.轴面SLF的附加纤维束成像,纤维终止于枕叶和颞叶。G、H.沿SLF的进一步大体解剖,纤维从额下回的三角部和盖部延伸至外侧枕叶(LOL)、颞中回(MTG)和颞极(TP),紫色箭头表示白质纤维的通路。ORB:眶部;TRI:三角部;OP:盖部。
图4. 下额枕束(inferior fronto-occipital fasciculus,IFOF)轨迹图。A-C.MRI-T1加权成像显示下额枕束的内侧和外侧矢状面上纤维束图像。D、H.从眶部和三角部延伸至楔叶和舌回的IFOF的大体解剖,蓝色箭头表示白质纤维的通路(岛叶、颞上回和顶下小叶已被切除,以显示整个束)。E、F.轴面IFOF的附加纤维束成像,纤维终止于枕叶。G.IFOF(蓝色)和下纵束(绿色)之间的纤维束走行关系;在后部,绿色和蓝色纤维在IFOF分离前一起走行;向内侧,深达岛叶并终止于额下回。ORB:眶部;TRI:三角部;OP:盖部;MTG:颞中回;LG:舌回。
图5. 钩突束(uncinate fasciculus)轨迹图。A-D.MRI-T1加权成像显示内侧和外侧矢状面以及轴向平面得钩突束的纤维束图像。E、F.钩突从三角部和眶部延伸至颞极的大体解剖,红色箭头表示白质纤维的通路。ORB:眶部;TRI:三角部;OP:盖部;STG:颞上回。
图6. A.MRI-T1加权轴位成像显示胼胝体对侧纤维(淡蓝色)起源于并终止于双侧额下回。B、C.在轴面分离胼胝体纤维(蓝色箭头)。D.MRI-T1加权冠状位成像显示胼胝体对侧纤维(淡蓝色)起源于并终止于双侧额下回。E、F.冠状面上分离胼胝体纤维(蓝色箭头),去除额极(FP)显示纤维的水平方向。TRI:三角部;FP:额极。
图7. U型纤维束成像和解剖轨迹图。在三角部和岛盖部(棕色)以及两者之间(黄色)显示脑回内U形纤维。在额下回和额中回(IFG、MFG)之间也发现U形纤维,但未在此处显示。FP:额极。
研究者认为,额下回是一个重要的区域,涉及包括语言理解、言语产生、语义处理、精细运动控制、内感受意识和情绪在内的多种功能。与这些功能相关的相应脑网络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白质束,包括上纵束或弓状束复合体、额斜束、钩束和下额枕束,在额下回内整合并与额下回相连。加深对皮质下白质解剖结构的理解,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额下回分支内和分支附近肿瘤切除后会发生细微的神经功能缺损。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