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
《Lancet》发文称
全球有5亿4000万人左右患有腰痛
并是致残的主要原因!
数据显示
我国腰椎病患者已突破2亿
80%以上居民
有不同程度的腰痛经历!
腰痛很常见
很多朋友认为“腰痛就是腰椎间盘突出症”
真的是这样吗?
腰椎间盘突出症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突出椎间盘的刺激和(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是临床常见导致腰腿痛的疾病!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腰腿痛都可以归咎于腰椎间盘突出症!
事实上,多种疾病均可导致腰腿痛!
临床上,经常有其他脊柱疾病被当做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最常见的是以下五种:

椎管内肿瘤是发生于脊髓本身及椎管内与脊髓邻近组织的原发肿瘤或转移性肿瘤的总称。
椎管内肿瘤多为良性,以脊膜瘤、神经鞘瘤和室管膜瘤最常见(90%左右)。
神经鞘瘤(左)和脊膜瘤(右)
临床上,椎管肿瘤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神经受到刺激、压迫后出现神经根性疼痛,疼痛区域固定,部分患者出现夜间痛和平卧痛。
随着神经受压不断加重,患者可表现为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及触觉深感觉的减退;甚至肿瘤平面以下感觉丧失,肢体瘫痪等脊髓瘫痪症状。
治疗
手术切除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
病例1:腰椎管内神经鞘瘤
青年女性,跳舞后出现腰部疼痛,检查发现腰椎管内神经鞘瘤,显微镜下完整摘除。
病例2:胸椎管内脊膜瘤
老年女性,腰痛,下肢感觉减退,当做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症状持续加重,结果为胸椎管内脊膜瘤,显微镜下完整摘除。
病例3:脊髓圆锥室管膜瘤
中年男性,腰痛、右下肢疼痛、麻木半年,误以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后无效,诊断为脊髓圆锥室管膜瘤,谨慎切除肿瘤。
病例4:脊髓海绵状血管瘤
中年女性,双下肢疼痛、麻木,小便失禁、尿潴留,诊断为脊髓海绵状血管瘤,显微镜下全部切除肿瘤。
病例5:硬脊膜夹层囊肿
老年女性,臀部及下肢放射性疼痛,硬脊膜夹层囊肿,瘘口形成、脑脊液聚集、压迫神经、侵袭骨质,显微镜下切除囊壁+封堵瘘口+椎板复位,术后症状缓解。

腰椎滑脱症是指相邻两个椎体因腰椎峡部裂、退变小关节突周围关节囊、韧带松弛等而出现上位椎体向前移位,影响周围神经根等组织。
早期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加重可能出现机械性下腰痛,即腰痛和活动姿势有关——站立行走时疼痛,卧床时缓解。
如果压迫神经根或伴有椎间盘突出,则表现为沿坐骨神经分布的下肢放射痛。
治疗
无症状患者可根据病情选择保守治疗,如腰部制动、药物治疗。
已经出现症状且正规保守治疗无效时,医生多根据滑脱情况制定手术方案,将滑脱的椎体复位,恢复脊柱正常序列。
摇摆复位法复位滑脱
病例1
80岁老人,间歇性跛行加重伴小便困难,腰椎滑脱,行L4-5滑脱复位减压固定手术。
病例2
L4退变性腰椎滑脱行MIS—TLIF微创显微镜通道下复位减压+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

腰椎管狭窄症是指因各种原因致腰椎骨与软组织发生病变,腰部神经走行通道空间变小,受到压迫而出现相应症状。
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多见于老年人,患者症状多表现为从腰部向下延至腿部的疼痛/麻木感,严重时可能出现腿部无力或大小便控制障碍。
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典型症状为间歇性跛行,即不能持续行走,走几百米疼痛难忍,休息后可缓解,如此反复。
症状多在行走/直立时加重,休息后缓解;腰部后伸(向后仰腰)时加重,向前弯腰时减轻。
治疗
症状较轻时可选择锻炼、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正规物理治疗等保守治疗。但只能暂时缓解病情,不能根治。
外科手术是根治的最佳选择,可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微创/开放手术方案,从根源上解决物理压迫,缓解症状。
病例1
男性,腰痛,下肢疼痛,行走时疼痛加重,腰椎管狭窄+腰椎不稳,显微镜通道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
病例2
单侧椎板入路双侧椎管减压(ULB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骶管囊肿是骶管内囊性病变的总称,90%以上为神经束膜囊肿(Tarlov Cyst)。
骶管囊肿其实就是骶管内部结构异常导致脑脊液的压力升高,冲破薄弱处,形成“小水球”。
临床上,骶管囊肿患者中仅有10%~20%会因囊肿压迫周围神经产生的臀部、马鞍区、下肢后部、足外侧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疼痛、麻木、乏力等),压迫严重时可能出现大小便异常、性功能障碍。
骶管囊肿患者的腰腿痛症状多在咳嗽、站立时加重,卧位时减轻。
治疗
无症状患者,建议随访观察。
症状性肿患者,可根据患者病情和意愿给出保守、介入或手术治疗建议。
病例
中年女性,臀部及下肢后侧疼痛,误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进一步检查发现为骶管囊肿,且已发生钙化,手术治疗后症状缓解。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指骨质疏松症致椎体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强度降低,受到轻微暴力即发生骨折。是老年人胸背部、腰部疼痛的重要原因。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骨折导致胸背部、腰部疼痛、后凸畸形、活动受限,比如重度患者翻身、起床不能等。
骨松骨折患者腰腿痛症状通常出现较早、症状较重且不容易缓解,并且在活动、负重、弯腰时加重。
治疗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基本治疗原则是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和抗骨质疏松。
通常需要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制定非手术(卧床、镇痛、支具等)或手术(PVP、PKP、固定融合等)治疗方案,主要目的是稳定骨折椎体,缓解疼痛。
病例1
老年女性,腰背部剧烈疼痛,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骨水泥治疗,术后继续抗骨质疏松治疗。
病例2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不愈合,复位+骨水泥强化
除上述疾病外,骶髂关节错位、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梨状肌综合征、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也可能导致腰腿痛!
总之,出现腰腿痛后不要急于治疗,更不要默认为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正确的应对方式是到神经脊柱外科医生处明确诊断,对症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痛伴下肢放射痛,休息可减轻,活动后加重
椎管内肿瘤:
疼痛区域固定,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夜间痛、平卧痛
腰椎滑脱症:
机械性下腰痛——站立行走时疼痛,卧床时缓解
腰椎管狭窄症:
间歇性跛行,行走后加重,休息后缓解
骶管囊肿:
早期臀部间歇性疼痛,咳嗽、站立时加重,卧位时减轻
骨质疏松椎体骨折:
疼痛出现较早、症状重,活动、运动、负重时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