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edtion-image.medtion.com/pgc/20211203/ee36e0f8c1ca0cb4ae2822f9393b1c58.png?x-oss-process=image/watermark,image_d2F0ZXJtYXJrL25hb3lpaHVpLnBuZz94LW9zcy1wcm9jZXNzPWltYWdlL3Jlc2l6ZSxQXzE1)
本文是笔者今年3月8日-9月10日参加《第九届协和-环湖-同仁颅底显微解剖学习班》的总结,笔者将在文中介绍如何灌注标本、准备解剖器械、拍照设备、参考书推荐、以及学习神经解剖的感悟。由于笔者并非解剖学专业人士,本文中介绍的经验和方法均为本人一家之谈,错误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解剖学习班选择
对于神经外科医生来说,解剖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欧美的神经显微解剖培训已比较成熟。但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就笔者所知,国内知名的神经显微解剖培训班包括:天津环湖医院佟小光院长举办的显微神经外科解剖培训班(6个月)、北京协和医院举办的《协和-环湖-同仁颅底显微解剖学习班》(6个月)、宣武医院举办的《神经外科临床解剖培训班》(6个月)、暨南大学举办的《颅脑显微及内镜技术培训班》(3个月),三博脑科医院每年两期《全国颅脑显微解剖与内镜颅底解剖学习班》(2周)、安徽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培训班》(3个月)等等。
除了以上为期数月的解剖培训班之外,神外各大微信平台还会不定期发布为期数天的解剖培训班,对于不能抽出大量时间系统学习神经解剖的同仁来说,也可起到一定由点及面的效果。
以上培训班都各有其优点,笔者仅在此向为神经外科教育事业不断奋斗的先驱们致敬。
二、如何灌注标本
北京协和医学院具有全国最大的“脑库”,标本特点是新鲜,动静脉易灌注,脑组织保存好。解剖学员获得的标本是未经血管灌注的,所以解剖班的第一课便是处理标本。
血管灌注方法:
1.对于新鲜标本,首先要用生理盐水冲洗使血管通畅,管腔内没有血凝块;首先找到两侧颈总动脉、颈内静脉、椎动脉共6条血管(显露血管长度约2-3cm),将输液器塑料管裁切成适当长度,插入上述6条血管内,血管和插管用缝线固定避免移动。
2.灌注冲洗:将标本置于水池中,分别冲洗每一条血管,至流出清水为止。
3.配制彩色乳胶:可以用乳胶配制,直接将颜料加入乳胶内,动脉为红色乳胶,静脉为蓝色乳胶。
4.灌注血管:用60ml注射器分别于上述6条血管内推入乳胶,颈总动脉、椎动脉为红色乳胶,颈内静脉为蓝色乳胶。注入完毕后可见动脉注入的乳胶从静脉流出,一般颈总动脉需要80ml,椎动脉需要30ml。最后将血管结扎。
5.脑组织防腐处理:在两侧顶结节上方各钻一孔,向脑组织内注入高浓度福尔马林100ml。
6.将灌注好的标本放在甲醛防腐液中浸泡一月。方可使用。若标本颜色不好,可用5%-10%过氧化氢漂白2-5天后再用甲醛固定2-3天。(引自于春江《颅底外科训练教程》)
三、手术器械准备
协和解剖教研室配备的神经显微解剖和内镜设备较齐全,由于是多人共享的器械,所以每次开始解剖之前必须首先找齐自己趁手的兵器(器械):
▼显微解剖器械:圆刀片、刀柄;组织剪、脑膜剪、骨膜剥离子、硬膜剥离子、脑压板、持针器、吸引器(多个)、咬骨钳、2-0缝线(圆针、角针)、血管钳(数把)、有齿镊、冲洗针头、冲洗水、磨钻头(磨砂、西瓜头)、铣刀头、甲紫溶液、棉签、皮筋等等。
▼内镜手术器械:长柄高速磨钻、蝶窦钳、直镰状刀、钩刀、枪状剪刀、取瘤钳、不同型号的刮匙和吸引器等。
▼血管吻合器械:显微镊(14-16cm、圆柄、直尖、尖部有平台)2把,14cm直剪刀1把,14cm弯剪刀1把,14cm弯头持针器1把,显微血管夹(带方杆)若干,10-0显微缝线若干。火鸡翅。1ml注射器,蓝墨水、手托等。
▼协和医院解剖教研室 配备的 显微镜(带录像系统)、操作台(发明专利)
▼动力系统
▼内镜系统:光源、录像系统、30°内镜、0°内镜等均配备齐全。
▼协和医院解剖教研室自主设计的标本固定头架(已申请发明专利)
▼笔者学习佟小光院长术中使用皮筋牵拉的方法,购买对折单边长16cm皮筋,配合上图头架,每次取用标本时可快速将标本固定在头架上,简单便捷。
四、选择录像、拍照、存储设备
▼录像设备
笔者曾在参加培训班之前考虑过这个问题,到底是选择DV、数码相机 还是 手机录像呢?现在笔者的答案很明确:选择1亿像素的手机是最佳选择。
因为手机方便携带,而且1亿像素相机录像非常清晰,可以媲美DV,手机录制的视频可以方便的使用压缩软件,有效节省了存储空间。手机大容量电池可保证持续录像4-6小时。同时购买充电宝,以备不时之需。
▼显微镜下操作,如果有显微镜录像设备,可直接拷贝,如果不方便拷贝,使用手机也是最佳方案。
▼手机支架、补光灯
▼拍照设备
手机由于传感器大小限制,目前标本拍照还是推荐 数码相机。笔者更推荐半画幅相机,因为全画幅相机背景虚化较重,且微距镜头较昂贵。
▼存储设备
参加解剖培训班,少则10T的资料必须要准备大容量存储设备。笔者推荐以下装备一个也不能少:
优盘:推荐高速固态优盘,传输速度快,减少等待时间。
大容量移动硬盘:目前最高5T容量,备份分享必备。
双盘位硬盘盒+机械硬盘:收集的资料只会越来越多,移动硬盘容量有限且容易损坏,资料一旦丢失后悔莫及。机械硬盘物美价廉,配合双盘位硬盘盒 可做为私人网盘使用。
百度网盘:做为备份和分享工具。
五、参考书推荐
神经解剖参考书可供选择的不少,但时间有限,必须选择最有指导意义的参考书进行精读,笔者在此仅推荐6本书:
▼step-by-step 解剖书
《颅底解剖手术入路图谱》分步展现解剖细节,实用性很强。笔者认为是颅底解剖首选参考书。
《神经外科手术解剖学》几乎囊括了神经显微解剖涉及的所有知识点。图文并茂,按照本书解剖,可谓事半功倍。
▼扩展阅读参考书
《颅底外科训练教程》是三博脑科医院于春江教授的心血之作,可谓是国内神经解剖方面不可多得的佳作,从中可以领略到于教授对颅底外科的思考与建树。
《颅底外科解剖图谱》是日本著名颅底外科先驱白马明教授的名著,目前只能买到影印版。本书虽然成书年代较早,但是本书呈现的颅底外科理念,值得每一位颅底外科医生去研读、领悟。
▼解剖专著参考书
《颅脑解剖与手术入路》Rhoton教授传世经典之作,每位神经外科医生的解剖圣经。她就像一本神经解剖的百科全书,遇到不懂的解剖知识,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笔者更推荐阅读英文原版)
《实用颅底显微解剖》是刘庆良教授在Rhoton实验室学习的总结,内容编排更适合于国人阅读。
六、解剖顺序、时间分配
由于每位学员大多只有一个标本可供练习,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标本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虽然有大咖讲座授课,但是学习班并不会有专门的老师进行解剖示教。因此需要自己制定解剖计划、学习计划。笔者与同期学员曾讨论过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模式,经过观察总结各有优点也有缺点,在此笔者仅介绍自己的经验:
解剖顺序:通常按照从前向后,从右到左、从外到里的顺序。大体排序为(包括但不限于):
颅骨解剖标志测量→眶上锁孔入路→额颞眶颧入路(对侧 眶上外侧入路)→眼球解剖→海绵窦解剖→扩大中颅窝入路→岩前入路→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乙状窦后入路→远外侧入路→颈静脉孔区解剖
额下纵裂入路→前纵裂胼胝体入路→顶间沟三角区入路→Poppen入路→幕下小脑上入路→后正中入路
内镜经鼻入路→内镜经中鼻甲视神经管减压→内镜经上颌窦经翼突入路→内镜经口入路→内镜下松果体区入路
颈前入路→耳前经颞至颈静脉孔区→面部解剖→颞下窝解剖
开颅取脑→脑沟回解剖→大脑前、中动脉解剖→岛叶及基底节解剖→侧脑室解剖→颞叶解剖→大脑后动脉解剖→小脑上动脉解剖→小脑解剖→基底动脉椎动脉解剖→脑干及后组颅神经解剖。
时间分配:笔者认为标本解剖至少安排3个月的时间,首先按照解剖顺序制定计划。按照计划每天安排至少3-5小时的解剖时间,可以按照参考书一步一步进行,最好两人一组,便于拍照和查阅资料。同时每天还要安排资料整理、学习下一个知识点的时间。
注意每个步骤都要留下录像资料,未来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七、如何不断自我提升
六个月的解剖学习转瞬即逝,返回工作岗位之后,是固步自封?还是继续前行!
繁忙的临床工作日复一日,很容易让人停滞不前,如何才能不断自我提升?
我想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一颗不满足的心,不满足于自己已经学会的手术技术,对待临床上遇到的问题,不敷衍了事,而是通过查找临床资料、研读经典文献,把问题弄明白,将自己的知识和手术技术 升级、甚至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