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20,17(2):98-106
doi:10.3969/j.issn.1672-5921.2020.02.008
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专家委员会
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出血性卒中外科专业委员会
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缺血性卒中 外科专业委员会
作者:蒋丽丹 王军 马永杰 刘婷 王征 焦力群 赵磊 郭冕 王天龙 张鸿祺
作者单位:100053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蒋丽丹、王军、马永杰、张鸿祺),麻醉手术科(刘婷、赵磊、郭冕、王天龙),介入放射科(王征、焦力群)
通信作者: 王天龙, Email: w_tl5595@hotmail.com;张鸿祺, Email: hqzh@ vip. 163. com
摘要
自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等地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以来, 疫情已波及全国各省份,预防和控制已进入关键时期。脑血管急重症患者具有不能自理、意识障 碍、家属陪护较多、医疗干预措施多、医护操作多、术前准备时间短、手术时间长、患者在院时间长等 特点,如何在疫情期间做好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救治,同时做好患者、家属和医务工作者的防护工作, 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该共识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 五版修正版)》的内容,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将脑血管外科患者分为“普通患者”“可疑患者”及“疑似 或确诊患者”等三类,并从“择期和限期患者诊治”“急诊患者诊治”“门急诊、病房、重症监护室环境 消毒”“疑似或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治疗原则”及“手术室和导管室”防控、终末消毒流程等 方面阐述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防控措施,以期为全国各级医院脑血管外科同道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脑血管急重症;防控
前言
自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等地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以来,疫情已波及全国各省份,防 控形势严峻,已进入关键时期。脑血管急重症患者具有不能 自理、意识障碍、家属陪护较多、医疗干预措施多、医护操作 多、术前准备时间短、手术时间长、患者在院时间长等特点, 如何在疫情期间做好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救治,同时做好患 者、家属和医务工作者的防护工作,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近期对该疾病的认识和防控策略不断更新。为使脑血管诊疗领域的各项工作在疫情期间顺利开展,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简称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专家委员会发起,由出血性卒中外科专业委员会、缺血性卒中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共同撰写,依据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 (试行第五版修正版)》的精神,在多家卒中中心实际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脑血管外科专业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 染”的专家共识(第一版)》,旨在为全国各级医院脑血管外科同道提供参考。本共识将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的变化及时更新。
根据现有对新冠肺炎的认识,发热患者均要经过发热门诊或相关科室仔细排查,未发热患者来院就诊时很可能忽略 “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第一条(呼吸道症状)”,因此假设来院患者这两条均符合,那么肺CT或血常规有一项符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表现,即应列为可疑患者。因此建议将来院 无发热患者分为三类:(1)肺CT、血常规无异常,可视为普通 患者;(2)肺CT或血常规有一项符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表现,或者病情极危重来不及排查者,可视为可疑患者;(3)疑似或确诊患者,即符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 案(试行第五版修正版)》中疑似或确诊标准的患者。本共识中患者分类均按此标准进行。
1 脑血管外科择期和限期患者诊治的防控策略
1.1 门诊的防控建议
1.1.1 患者就诊流程建议
(1)广为宣传,择期患者暂缓来院:通过宣传部门、医务人员广泛宣传,告知无紧急就诊需求的患者暂缓来院就诊, 如患有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颅内外动脉狭窄等 疾病的患者。对于随诊患者,建议电话或网络方式与主治医 师联系,指导检查及用药等。
(2)尽量减少人员密度,以降低医院感染的风险。自理患 者最多由一名家属陪同就诊,不能自理者最多由两名家属陪同。
(3)要求就诊患者和家属佩戴口罩,建议制定《患者和 家属告知书》(图1)、《“新冠肺炎”排查表》(图2),进行就诊 前的标准筛查程序(图3)。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内容的 宣教,进行体温筛查,详细询问接触史、地区史、不适症状,方 可进入候诊区域。若发现发热、流行病学史或相关症状患 者,建议患者先到发热门诊进行筛查。建议对预收入院的所 有患者行肺部CT检查以首先排除新冠肺炎。
1.1.2 医务人员自我防护
(1)医务人员进入门诊工作前接受体温检测并记录,如 有体温升高应暂停诊疗活动,进一步排查原因。医护人员应 关注自己的呼吸道症状,如有需主动报告。
(2)全程一般防护:穿工作服,戴工作帽,戴医用外科口 罩。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高发地区可考虑戴护目镜或防护面 屏、医用防护口罩和一次性隔离衣。(3)做好手卫生,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执行。
(4)发现疑似患者后,保持冷静,立即退出诊室,提升防护至隔离病区的防护级别(三级防护),患者就地隔离,按照 院内流程立即报告相关部门。

图 1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就诊患者和家属告 知书模板

图2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神经外科患者入诊时排查登记表
1.2 病区(房)防控建议
1.2.1 患者住院建议
(1)通知入院时即详细询问接触史、地区史、不适症状, 发现体温升高者,应按发热待查进一步排查。
(2)进入病区前患者及家属要求佩戴口罩,测患者和家 属体温(腋温)并记录。若体温≥37.3 ℃ ,建议到发热门诊 筛查,体温< 37.3 ℃ ,继续排查流行病史和临床症状(此为二 次排查,排查表见图2),筛查合格方可进入病区。
(3)自理患者建议不设陪护,如果因病情危重需要陪护, 每例患者限1名陪护,且相对固定不随意调换。
(4)患者在院期间,不建议家属来院探视,鼓励通过语 音、视频等方式在线探视。
(5)指导患者和家属正确选择、佩戴口罩,正确实施咳嗽 礼仪和手卫生。
(6)住院期间术前谈话签字,原则上由1名直系家属前 来医院签字;如为相对重大的决策,确需多名家属参与,建 议于病房外开放区域进行。谈话医师和家属均佩戴医用外 科口罩,保持1 m以上距离。
(7)不同类别患者管理的其他建议:
①普通患者:可收治于普通病房,建议适当控制住院患 者人数,减少人员密度,床间距可保持1 m以上距离。
②可疑患者:建议单间观察,同时这部分病房应集中于 某一区域,这一区域可称为“过渡病区”。
③疑似或确诊患者:尽早转入定点医院,病情不允许者, 进行单间隔离,原则上限制在隔离病室内活动,病情允许时应戴医用外科口罩;原则上避免外出检查,如因设备条件所 限必须外出检查时,需及时与后勤中心联系设计好流程和路 线,并采取适当措施,将对沿途环境和人员暴露风险降至最 低,检查科室人员需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检查结束后需对 检查场所和设备以及所经区域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置;室内空 气使用可人机共处的空气消毒净化器持续消毒,关闭集中通 风系统。
(8)对可疑患者,应密切监测体温、呼吸道症状,追问流行 病学史,必要时请院内专家组会诊,尽快明确患者是否疑似。建议制定“疫情期间病房患者发热处理流程”,做好应对预案。
(9)无隔离病房条件的医院,建议不收治确诊患者、不对 疑似或确诊患者实施急诊手术。确诊患者收住隔离病房,由 隔离病房医师和神经外科医师共同管理患者。
1.2.2 医务人员自我防护
(1)医护人员进入病区前接受体温检测,并记录,如有体温升高应暂停诊疗活动,进一步排查原因。医护人员应关注 自己的呼吸道症状,如有需主动报告。
(2)医护人员的日常防护除了注意咳嗽礼仪外,针对不 同类别患者,还有如下建议:
①普通患者:工作服+医用外科口罩+手卫生,即一般 防护即可;
②可疑患者:一般防护基础上,加戴帽子、护目镜或防护面 屏,穿一次性隔离衣(一级防护+护目镜或防护面屏);
③疑似或确诊患者:一般防护基础上,加戴帽子、医用防 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穿医用防护服,戴一次性乳胶手 套,穿鞋套(即三级防护)。
(3)在特殊情况下,做好以下防护:
①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 染物品时:戴清洁手套,脱手套后洗手。
②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除一般防 护外,加戴护目镜或防护面屏,穿防渗隔离衣。
③为疑似患者或确诊患者实施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 (如气管插管、无创通气、气管切开、心肺复苏、插管前手动通 气和支气管镜检查等)时:三级防护;采取空气隔离措施;穿 防液渗的长袖隔离衣,戴手套;操作应当在通风良好的房间 内进行;房间中人数限制在患者所需护理和支持的最低数 量;病情允许时转入具有负压条件或专用房间进行操作(因 为可产生大量气溶胶并空气中悬浮)。
④如护理气道开放的患者(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建 议使用清洁手套及密闭式吸痰管。
(4)在病区内设置应急隔离病室,用于疑似或确诊患者 的隔离与救治,建立相关工作制度及流程,备有充足的应对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消毒和防护用品。(5)术前术后交接、转入转出情况如下:
①普通患者:前往或返回手术室或导管室、转入转出过 程中均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医护人员为一般防护。
②可疑患者:患者处理同前;医护人员的防护为“一级防 护+护目镜或防护面屏”;如需转病房、转院,建议在过渡病 区住满14 d(依据为新冠肺炎潜伏期一般为1 ~ 14 d)再行 转出。
③疑似或确诊患者:前往或返回手术室或导管室、转入 转出过程中均佩戴医用外科口罩,转运过程中其他要求见 “1.2.1 患者住院建议中第(7)部分”;医护防护提升至三级 防护。
(6)建议分区就餐,避免人员密集。
(7)病区鼓励设立工作人员卫生间,仅供工作人员使用。
(8)有条件者,建议医患通道分开。
(9)医师除经医院和科室委派和批准的特殊任务外,禁 止自行外出会诊、出差。
(10)严控患者和家属在医护休息区、办公室随意走动。
2 脑血管外科急诊患者诊治的防控策略
2.1 患者就诊流程建议
(1)对所有急诊患者进行就诊前的标准筛查程序(图 3 )。对于病情危重,不能配合的患者,向家属及密切接触者询问接触史、地区史。建议同时行头部和肺部CT检查。对病情危重不能行CT检查者,按可疑患者对待,予单间观 察,待病情稳定后进一步筛查;如遇急症需急诊手术,则按疑 似或确诊患者对待,按照相应流程处理。
(2)对于筛查不通过者,建议患者先到发热门诊就诊。对于合并急性脑血管危重症患者,无法转至发热门诊者,应 启动院内会诊,如排除后可继续后续的常规诊治。如考虑疑 似,应按本文“4 疑似或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治疗 原则”处理。
(3)手术适应证需更加严格:确诊患者以及肺部CT提 示中重度病毒性肺炎表现的疑似患者,尽量不做神经外科急 诊手术。如病情严重需要急诊手术,建议微创手术,如高血 压脑出血做血肿穿刺引流,脑室内出血行脑室外引流手术。
(4)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出血患者,由于常伴有发 热,应按照以上流程严格加以鉴别。对于无法完全排除新型 冠状病毒感染者,按可疑患者对待,暂不进入导管室行血管造 影检查或针对病因的开颅或介入治疗,待排除后限期治疗。
(5)急性缺血性卒中时间窗内的患者推荐静脉溶栓治 疗。如需行血管内治疗,应由感染(呼吸)相关科室会诊评估 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图 3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门急诊就诊 患者标准筛查程序参考流程
2.2 医务人员防护建议
(1)神经外科急诊医护人员均应接受感染控制管理和防 护培训,应监测与患者接触的工作人员是否有发热和其他症 状,避免交叉感染。
(2)神经外科急诊医护人员防护应等同于普通急诊人 员:穿工作服,戴工作帽,戴医用防护口罩,戴护目镜或防护 面屏,穿一次性隔离衣。
(3)发现疑似患者立即提升为三级防护级别。
(4)为疑似患者或确诊患者实施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气管插管、无创通气、气管切开、心肺复苏、插管前手动通 气和支气管镜检查等)时,除前述防护以外,建议:
①采取空气隔离措施;
②穿防体液渗入的长袖隔离衣,戴手套;
③操作应当在通风良好的房间内进行;
④房间中人数限制在患者所需护理和支持的最低数量;
⑤病情允许时转入具有负压条件或专用房间进行操作(因 为可产生大量气溶胶并空气中悬浮)。
(5)诊室固定,确保诊治流程(绿色通道路线等)与发热患 者无任何交叉。
(6)医师要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值班,减少或避免熬夜等 体力透支行为,适当加强身体锻炼。
3 门急诊、病房、重症监护室环境消毒
3.1 空气消毒
(1)加强通风换气及空气消毒,保持空气清新。诊室、普 通病房、办公室开窗通风每日不少于2 次,每次不少于 30 min。
(2)普通病房的治疗准备室、治疗室及处置室无与室外 直接通风条件时,可采用紫外线消毒,每日1次,每次1 h。
(3)重症监护室可采用层流空气洁净技术或全新风或可 人机共处动态空气消毒净化设备。
(4)疑似或确诊病例隔离病区(室):开窗通风每日不少 于3次,每次不少于30 min,建议使用可人机共处动态空气消 毒净化设备,如果有新风系统及时关闭。
3.2 环境表面消毒
(1)办公区域:环境物表及地面每日清洁。
(2)门诊:环境物表及地面每日擦拭消毒2次,分诊台环 境物表每日擦拭消毒4次(使用500 mg / L含氯消毒液;不耐 腐蚀的仪器设备表面可使用75%酒精)。
(3)急诊(含儿科门、急诊)的环境物表及地面每日擦拭 消毒4次(使用1 000 ~ 2 000 mg / L含氯消毒液;不耐腐蚀的 仪器设备表面可使用75%酒精)。
(4)普通病区的环境物表及地面每日擦拭消毒2 次(使 用500 mg / L 含氯消毒液;不耐腐蚀的仪器设备表面可使用 75%酒精)。
(5)重症监护病房的环境物表及地面每日擦拭消毒3次 (使用500 mg / L 含氯消毒液;不耐腐蚀的仪器设备表面可使 用75%酒精)。
(6)疑似/确诊病例隔离病区(室):
①环境物表及地面每日擦拭消毒4 次(使用2 000 mg / L 含氯消毒液;不耐腐蚀的仪器设备表面每次用75%酒精擦拭 2遍)。
②环境表面及地面被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时, 应使用含一次性吸水材料沾取5 000 mg / L含氯消毒液完全 清除污染物后再常规消毒。
3.3 个人办公室及私人物品
由个人做好相应消毒措施。
3.4 疑似或确诊病例出院、转院、死亡后应及时对隔离病区 (室)进行终末消毒(见“6 终末消毒流程”部分
4 疑似或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治疗原则
(1)疑似或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脑血管病患者,原 则上不做择期手术。
(2)对于疑似或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合并急诊脑 血管危重症,如在院外发病,应转运至当地卫健委指定的定 点医院进行治疗。如已在院内就诊,应及时隔离,固定专人 处理,启动院内会诊。应充分权衡患者手术获益,对于重 型和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原则上以治疗肺炎 为主。
(3)如病情危重需要外科手术干预,应在指定负压手 术间(包括介入导管室)进行手术,术后转入指定的具有 负压隔离的监护室,进行单间隔离。并按国家规定尽快 启动病原学检测流程,如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按常 规处理。如确诊应考虑转运至当地卫健委指定医院进行 进一步治疗。
(4)对于需要行外科干预的疑似或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 染患者,手术知情同意书签字原则上应由与患者无密切接触 史的家属签署。有密切接触史的患者家属可在隔离状态 下电话沟通并录音作为凭证,无家属者按常规流程上报 医务处备案。
(5)无论是平诊手术还是急诊手术,在开颅过程中要格 外谨慎,动作尽量轻柔,减少骨屑和血液飞溅。
5 脑血管外科手术(手术室和导管室)防控
5.1 手术室
5.1.1 物品器械供应及处置
(1)手术物品器械供应:
① 普通患者:按照神经外科常规手术物品器械准备。
② 可疑、疑似或确诊患者:原则上使用一次性物品。除 常规手术用物外,应配备充足的个人防护用具,包括医用防 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隔离衣、防护服、鞋套/靴套、医 用或乳胶手套等。精简术间物品,仅留存手术必须用物。术 中遇添加的物品和器械应从独立的缓冲区域/传递窗进行 传递。
(2)手术器械的处置:
① 普通患者手术器械处理:遵循《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行 业标准》WS 310-2016相关要求处理。
② 可疑、疑似/确诊患者手术器械处理:建议使用一次性 手术敷料及相关一次性使用器材。保证充足的器械再处理时 间。禁止使用快速卡式灭菌程序进行器械的灭菌,应根据医 院消毒供应中心的配置尽量选用大型灭菌器灭菌程序,遵循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行业标准》WS 310-2016相关灭菌规定。
铅衣消毒:原则上不建议使用含氯消毒剂或75%酒精擦 拭消毒,因对其有腐蚀性,建议使用铅衣专用消毒柜进行消 毒,如无铅衣消毒柜,可使用75%酒精擦拭晾干备用,但不建 议长期使用。
可疑、疑似或确诊患者手术器械回收及清洗消毒流程见 图4及图5。

图 4 可疑、 疑似或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 手术器械回收流程模板
图 5 可疑、 疑似或确诊患者手术器械清洗消毒 流程模板
5.1.2 手术室要求
(1)普通患者:按照常规手术准备。
(2)可疑、疑似或确诊患者:
①原则上应在全新风全排风的直流系统的负压手术间 或独立的感染手术间内进行手术;
②紧急情况下需使用正压洁净手术间时,需增加手术间 排风量使其至少大于送入该手术室的新风量的30% ,使洁净 手术间保持压力不低于- 5 Pa;
③手术室区域应设置清洁区、缓冲区或半污染区,以便 工作人员在制定区域穿脱隔离防护服等(根据各医院的自身 条件设置);
④此类手术禁止人员参观,严格控制术间人员数量;
⑤所有参与手术的人员必须经过新冠肺炎感控防护 培训;
⑥有条件者,建议手术室进入和离开采取单向路径;
⑦手术接诊流程请参照图6。
图 6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手术接诊流 程模板
5.1.3 不同类别患者手术流程
(1)普通患者手术流程:一般防护措施,即患者戴医用 外科口罩转运;手术医师一般防护。
(2)可疑患者手术流程:分为择期手术患者和需抢救生 命患者。
可暂缓手术患者需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经专家组会诊 后,如果能完全排除,则可在一般防护措施下行手术治疗;专 家组会诊后,为疑似或确诊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则取消手术。需抢救患者,则按照“疑似或确诊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对待。
(3)疑似或确诊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手术流程:具体原则 见本文“4疑似或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治疗原则”。如需手术,则手术知情同意书签字原则上应由与患者无密切 接触史的家属签署。有密切接触史的患者家属可在隔离状 态下电话沟通并录音作为凭证,无家属者按常规流程上报医 务处备案。手术在负压手术间进行,手术医师在三级防护基 础上穿一次性防渗漏手术衣进行手术。如有条件,安排经过 新冠肺炎感控防护培训的两名神经外科医师实施手术。
(4)所有手术,医用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建议超过4 h 更换;如有血液、体液喷溅污染防护用品,应及时更换。
(5)术后手术参与人员防护处理:
①手术结束后,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前,应当先脱除医用手 套及手术衣,消毒双手,依次脱掉护目镜或防护面屏、外层医用 外科口罩及外层一次性帽子、隔离衣、鞋套等物品,放入专用 容器及双层一次性医疗废物袋内,并再次消毒双手,进入缓 冲区/半污染区。注意:含酒精或过氧化氢快速手部消毒液 对新型冠状病毒敏感有效,避免使用洗必泰类手消产品。
②术后参与手术者上报医院,进行规定时长的医学观 察,原则上2周内不再安排门、急诊值班任务。
5.2 导管室
5.2.1 物品器械供应及处置
按照3类患者分别准备,具体同“手术室”中“物品器械 供应及处置”部分。
5.2.2 导管室要求
(1)普通患者:普通导管间即可。
(2)可疑患者:临床科室应尽快明确此类患者是否属于 疑似,如排除疑似,则可使用普通导管间;如不能排除、需急 诊介入诊治,则按疑似/确诊患者对导管室的要求执行。
(3)疑似或确诊患者:
①术间选择:负压或感染导管间,原则上应在负压手术 间开展疑似患者诊疗,如无负压手术间,指定专用感染导管间接诊患者,感染导管间建议为单独术间,如多个术间应尽量选 择距离通道患者入口处最近的术间,接诊前关闭层流、新风系 统及空调系统,可使用人机共处消毒柜进行空气净化。
②多间导管间的区域,设置清洁区、半污染区。工作人 员在指定清洁区更换隔离防护(根据各医院条件自己设置)。
③尽量减少术间内物品,精简参加手术人员。
④有条件者,建议导管室进入和离开采取单向路径。
5.2.3 普通患者介入操作流程
(1)疫情期间,对于普通患者接受介入手术要求全程佩 戴口罩,全身麻醉患者除外。
(2)医护人员:一般防护。
5.2.4 可疑患者介入操作流程
(1)如病情允许延迟进行择期手术,将患者送至过渡病 区进行医学观察,进一步完善流行病学史询问调查及影像学 检查等并请专家组会诊,排除后再安排介入手术。
(2)如患者病情危重需急诊手术时,按疑似新冠病毒感 染患者介入操作流程开展介入诊治工作。
5.2.5 疑似或确诊冠状病毒感染患者介入操作流程
(1)物品放置及导管室要求见“物品器械供应及处置” “导管室要求”相应部分。
(2)医务人员防护:三级防护。
(3)手术患者防护:非全身麻醉患者,给患者带外科口 罩;全身麻醉患者术后按照规范消毒麻醉机。
(4)手术间周围环境:疑似或确诊病例患者在手术期间, 关闭好缓冲间,手术间呈现负压值(- 5 Pa以下)状态方可实 施手术。
(5)术后手术参与人员防护处理:见“手术室”相应部分。
5.2.6 术中防护用品更换建议
同“手术室”相应部分。
5.3 麻醉管理
5.3.1 普通患者麻醉管理
(1)麻醉医师术前1 d进行术前访视,根据排查表(图1) 再次排查,排查不通过则暂停手术。
(2)麻醉流程同日常择期手术麻醉。
(3)麻醉医师采取一般防护措施。
5.3.2 可疑患者管理
(1)如不危及生命,外科需尽快明确患者是否为疑似患 者。如排除疑似,则遵循常规手术流程安排手术间;如确定 患者为疑似或确诊病例,则取消手术。(2)如外科急症危及患者生命,建议安排在负压手术间 或感染手术间进行。
(3)人员防护:在一般防护措施的基础上,戴医用防护口 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穿一次性防渗隔离衣,戴无菌乳胶手 套、鞋套(因麻醉操作涉及气溶胶,此处防护措施高于“一级 防护+护目镜或防护面屏”)。
(4)麻醉管理建议同疑似或确诊新冠肺炎患者麻醉管理。
5.3.3 疑似/确诊新冠肺炎患者麻醉管理
(1)根据外科情况是否危及患者生命进行决策。若不危及生命,取消手术;若危及生命,建议安排在负压手术间或感 染手术间进行。
(2)人员安排:安排经过新冠肺炎感控防护培训的两名 麻醉医师实施麻醉,其中一名必须为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含 主治医师),另一名为住院医师;术后麻醉医师防护处理见 “手术室”相应部分。
(3)人员防护:按照国家标准进行三级防护
(4)麻醉管理:
①术前备齐药品及各类麻醉器械工具,并处于可用状 态,术中尽量避免人员进出。
②全身麻醉者,诱导前,面罩100%纯氧充分自主呼吸预 充氧。诱导期间注意调整氧流量等措施以避免环境污染。
③全身麻醉建议采取全静脉诱导并给予充分肌松,肌松 充分起效后,采用一次性可视喉镜进行气管插管操作。争取 一次插管成功并避免插管过程中患者出现呛咳。介入手术 可考虑使用喉罩。
④全身麻醉,须在呼吸回路与麻醉机之间,吸入和呼出 回路各放置一次性过滤器,以减少对麻醉机的污染。
⑤术毕拔管前,在麻醉深度较深时提前清理患者呼吸道 分泌物,苏醒期预防性经静脉给予2%利多卡因1.5 ~ 2.0 mg / kg,或者低剂量阿片类药物,或者术中连续输注右 美托咪定,以增强患者苏醒期对气管插管的耐受性,降低拔 管期间患者躁动和呛咳风险。
⑥如无禁忌,建议术毕前30 min 静脉给予帕瑞昔布 钠40 mg,或者氟比洛芬酯50 ~ 100 mg;嘱外科医师采用 0.25% ~ 0.5%罗哌卡因实施切口浸润镇痛;原则上不建 议给予镇痛泵。
⑦如预计术毕无法拔除气管导管,联系重症监护室后,给 予充分肌松、镇静及镇痛药物,使用转运呼吸机转运至重症监 护室,路途使用便携式监护仪严密监测患者的循环和呼吸功 能。麻醉机、监护仪、输液泵等仪器设备使用后应行表面消 毒,如果具备条件应对麻醉机行内部消毒。
5.4 术后手术间及导管室处理
5.4.1 普通患者 按照常规流程进行终末清洁消毒。
5.4.2 可疑、疑似或确诊患者 按照如下顺序进行终末消毒:先空气消毒,后处理被服, 再进行环境物表消毒,最后处理垃圾等。手术器械应均匀喷洒保湿剂,双层医疗废物袋密封放置 在回收箱中,外粘贴“涉疫情手术器械”,单独放置,电话通知 消毒供应中心回收,按隔离患者器械处理。
(1)手术间回风口的处理:卸下手术间回风口过滤网,用 2 000 mg / 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30 min,用清水冲洗后重新 安装。
(2)器械台、设备、操作台等表面,使用1 000 ~ 2 000 mg / L 含氯消毒液,保持10 ~ 30 min后再清水擦拭;环境表面及地面被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时,应使用含一次性 5 000 mg / L吸水材料沾含氯消毒液完全清除污染物后再常规 消毒,清理的污染物按医疗废物处置。
(3)转运床处理:参见本节内容(3)及“6.1 空气消毒”部分。
(4)手术间消毒处理完毕后均需与医院感染管理科联系 进行物表和空气采样检测,结果合格后方能作为普通手术间 使用。
(5)未使用的介入耗材需接受过氧乙酸或过氧化氢喷 雾消毒器或过氧化氢机器人消毒机喷雾消毒处理后,才能移 除房间或下一台介入使用。
(6)其他终末消毒措施(见“6 终末消毒流程”)。
6 终末消毒流程
疑似或确诊病例出院、转院、死亡后应及时对隔离病区 (室)进行终末消毒,按照先空气消毒,后处理被服,再进行环 境物表消毒,最后处理垃圾等顺序进行终末消毒。
6.1 空气消毒
消毒前,室内物品均不得移出室外。关闭门窗,将所有 的抽屉、柜门均拉开,各种器具均敞开,不得叠放;将床垫竖 起,斜靠在墙上,采用3%过氧化氢按30 ml / m3 的用量喷雾 消毒(使用专业电动气溶胶喷雾器)。喷雾时按照先上后下、 先左后右、由里向外,先表面后空间的顺序依次均匀喷雾。喷雾结束后,关好房门,密闭作用2 h后,开门窗通风。
6.2 空调系统及空气消毒净化器的处理
卸下室内空调系统的过滤网等,用2 000 mg / L含氯消毒 液浸泡消毒30 min,用清水冲洗后重新安装。空气净化器内 部由厂家负责消毒处理,消毒处理后备用。
6.3 被服处理
建议被服按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理,在收集时应轻装轻 放避免产生气溶胶。
6.4 物体表面及地面消毒
用2 000 mg / 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 min后用清水擦拭。
6.5 垃圾处理 应使用双层医疗
应使用双层医疗废物袋盛装,喷洒消毒剂后,进行密封 包装,再装入一次性耐压硬质纸箱内并密封,密封后禁止打 开,纸箱表面做好“涉疫情医疗废物”标识。“涉疫情医疗废 物”要做到专人管理、及时收集、作好记录、分类存放、专车运 输、定点处置。
6.6 纸质病历
环氧乙烷灭菌。
6.7 卫生间
开窗通风,每日清洁消毒4 次(使用2000/L 含氯消 毒液),环境物表一旦发生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 时,保洁人员应戴手套用浸有2 000 mg / L含氯消毒液的一次 性擦布去除可见污物,再进行此区域常规清洁消毒。
审阅专家(按姓氏拼音排序)
曹志恺(广州市第一人民医 院);柴尔青(甘肃省人民医院);陈东(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陈风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陈光忠(广东 省人民医院);陈建(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陈儇(吉林大学白 求恩第一医院);陈忠(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崔建忠(唐山工人医院);戴琳孙(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 院);邓剑平(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董白晶(深圳市第三 人民医院);窦长武(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段炼(解放 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费舟(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顾宇翔(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管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人民医院);韩广明(承德市中心医院);郝解贺(山西医科大 学第一医院);何朝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军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黄玮(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蒋宇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焦力群(首都医科大学宣武 医院);康德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柯以铨(南方 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蒯东(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兰青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雷鹏(兰州军区总医院);雷霆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李强(海军军医 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林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 院);林元相(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献志(郑州大 学附属第一医院);刘永昌(沧州市中心医院);楼林(浙江省 人民医院);马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马志昭(河北医 科大学第二医院);乔彤(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覃晓(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曲乐丰(上海长征医 院);任军(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史怀璋(哈尔滨医科大学附 属第一医院);石忠松(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谭海斌 (四川省人民医院);佟小光(天津市环湖医院);佟志勇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万杰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 院附属仁济医院);王兵(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王东海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王凡(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王继跃(聊城市人民医院聊城市脑科医院);王建祯(解放 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王林(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 院);王宁(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嵘(首都医科大学附 属北京天坛医院);王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 院);王涛(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王伟(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心脑血管病医院);王志刚(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魏伟(天津 医科大学总医院);伍健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徐保锋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许奕(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 医院);杨新宇(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杨咏波(南京大学医 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姚声涛(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余波(上海市浦东医院);张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 医院);张鸿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张磊(河北医科大 学第一医院);张鑫(东部战区总医院);赵建农(海南省人民 医院);赵世光(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赵沃华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朱巍(复旦大学 附属华山医院);祝向东(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祝新根(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