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2日发布 | 1795阅读

新生儿颅骨凹陷性骨折的治疗体会

施伟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薛萍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赵瑞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李昊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达人收藏

新生儿颅骨凹陷性骨折的治疗体会

施伟 薛萍 赵瑞 李昊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外科,上海 201102

通信作者:李昊,Email:lihao7272@163.com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颅骨凹陷性骨折的治疗方案及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例新生儿颅骨凹陷性骨折患儿的临床治疗过程及转归。10例患儿的年龄为8~27d;均无头部外伤史,且母孕期也无腹部外伤史。颅骨凹陷部位分别为额部2例、颞部3例、顶部5例。2例行手术复位,其中1例行颅骨撬起复位,1例行凹陷颅骨铣下整复后复位;余8例患儿均未行手术治疗,采取保守观察的方案。


结果

10例新生儿颅骨凹陷性骨折患儿中,2例行手术复位的患儿术后颅骨凹陷即时复位,术后无并发症发生,2个月的影像学随访显示颅骨均恢复至正常形态;余8例保守观察的患儿2~6个月的影像学随访显示颅骨凹陷性骨折均自然复位,未发生神经系统后遗症。3例合并出血的患儿随访时出血自行吸收,10例患儿均预后良好。


结论

大多数新生儿颅骨凹陷性骨折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从而避免了手术及麻醉的风险。


【关键词】

颅骨骨折;婴儿,新生;复位术;治疗结果


基金项目: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课题(青年项目)(20164Y0086)


DOI: 10. 376/cma. j. cn1 12050-20190124-00021


新生儿颅骨凹陷性骨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骨折,又称为“乒乓球样骨折”,其致病原因多样,临床罕见,目前尚无规范的治疗方法[1]。本文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例新生儿颅骨凹陷性骨折患儿的临床治疗过程及转归,同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新生儿颅骨凹陷骨折的治疗策略。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表1):10例新生儿颅骨凹陷性骨折患儿中,男6例,女4例;年龄为8~27d。患儿均为出生后即刻发现颅骨凹陷,均无明确的头部外伤史,且母孕期也无腹部外伤史。其中6例为剖宫产,4例为经产道分娩。所有病例母孕期行B超检查均未发现颅骨畸形。10例患儿均以出生后发现颅骨凹陷为主诉就诊。颅骨凹陷部位:额部2例,颞部3例,顶部5例。凹陷处皮肤无肿胀,无开放性损伤,无其他临床不适症状。患儿监护人均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并经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复儿伦审(2018)36号]。


微信截图_20211112152904.png

表1. 10例新生儿颅骨凹陷性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


2.影像学资料:10例患儿均行头颅CT平扫+三维重建。其中3例合并少量颅内出血,其余7例为单纯性颅骨凹陷性骨折。CT测量颅骨凹陷深度为0.3~1.1cm,凹陷处最大径为3.5~8.0cm。


3.治疗方法:10例患儿中,2例入院后因家属要求行手术复位,其颅骨凹陷深度均>0.5cm,其中1例行颅骨撬起复位,1例行凹陷颅骨铣下整复后复位。其余8例通过综合评估颅骨的凹陷程度后均未行手术治疗,采取保守观察的方案,即定期观察、随访。


4.随访方法:所有患儿出院后均行门诊随访,临床观察凹陷颅骨外观的改变,根据颅骨复位的程度定期复查头颅CT三维重建。


结果

10例新生儿颅骨凹陷性骨折患儿中,2例行手术复位的患儿有 1例行单纯性撬起颅骨复位稍欠满意,但较术前有所好转;1例颅骨铣下复位完全,术后无并发症发生,2个月随访头颅 CT三维重建显示颅骨均恢复至正常形态(图 1)。其余 8例保守观察的患儿,随访 2~6个月复查头颅 CT三维重建显示颅骨凹陷性骨折均自然复位(图 2)。3例合并颅内出血的患儿全部自行吸收。10例患儿均无神经系统后遗症,生长发育良好。


微信截图_20211112160533.png

图1. 患儿 男,20d,足月剖宫产 A,B.头颅CT平扫+三维重建显示左侧顶骨凹陷性骨折,骨皮质连续,凹陷深度约 0.7cm,颅内无出血;C,D.术后(凹陷颅骨铣下复位)头颅 CT平扫+三维重建显示凹陷颅骨复位完全,有少量硬膜下积液,患儿无神经系统后遗症。

图2. 患儿 男,10d,足月剖宫产 A,B.头颅 CT 显示左侧顶骨凹陷性骨折,凹陷深度约为0.7cm,颅内无出血;C,D.患儿未予任何治疗,临床定期随访,3个月后头颅 CT显示凹陷颅骨自行复位(C),头颅三维 CT重建显示颅骨凹陷不明显(D),患儿无神经系统后遗症。


讨论

新生儿颅骨凹陷性骨折临床十分罕见,发病率为1~2.5例/10000例活产婴儿[1],属于特殊类型的凹陷性骨折[2]。该病是由于新生儿颅骨相对柔软和可延展性,再加上不成熟的骨化,新生儿颅骨上的压力增加会导致颅骨向内弯曲,就像乒乓球中常见的瘪陷一样[3]。顶骨是最常见的受累部位,其次是额骨,在枕骨区域则少见[4]


新生儿颅骨凹陷的原因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医源性,由于产钳的应用或来自产科医生及助产师双手的挤压;二是自发性,通过产道分娩的过程构成了一种创伤形式,其中颅骨铸型是由于胎儿颅骨被母体子宫下段软组织施加在胎儿头部上的压力所导致[4]。狭窄的骨盆是引起新生儿颅骨凹陷性骨折最常见的母胎因素(占60%),其他因素还包括产妇外伤(占9%)、大型子宫肌瘤(占7%)、胎位不正(占5.5%)、胎儿肢体压迫(占5.5%)等[5-6]


目前,新生儿颅骨凹陷性骨折采用的治疗方法尚有争议,而且尚无明确的治疗指南[7]。文献中所提到的治疗方案是基于骨折的严重程度、潜在的颅脑损伤、临床检查、影像学发现和在分娩过程中是否使用产钳等。非手术治疗包括保守观察、利用真空抽吸器或吸乳器、吸引复位或在颅骨凹陷的边缘利用手指压迫复位等;手术治疗则是采用常规的凹陷颅骨复位的方法。


手术复位有单纯颅骨撬起复位和颅骨铣下整复两种。孙宁等[8]报道了36例新生儿颅骨凹陷手术复位的病例,他们采用改良的方式,减小手术切口,将凹陷颅骨撬起复位。该研究结果认为,单纯颅骨撬起复位见效快、创伤小,既减轻了家属的心理负担,又迅速还原患儿的颅骨结构,让脑组织得以在正常的空间下发育。本组1例采取单纯颅骨撬起复位的患儿,颅骨复位并未能达到及时效果,考虑可能是由于新生儿颅骨骨化度低、柔韧度强、撬起之后容易反弹所致。而另外1例手术病例则是将凹陷的颅骨铣下整复后再予以复位,手术创伤相应增加,但是即时效果更好。


也有国内外学者使用产科真空吸引器对新生儿凹陷颅骨进行吸引复位的治疗方法[9-10]。但是,在该操作过程中对新生儿头部有牵拉作用,可能存在硬脑膜静脉窦破裂出血的风险。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使用真空吸引器的压力及作用时间均做出了说明,但新生儿个体差异较大,增大了操作过程中不可预知的风险[9-10]


关于保守观察治疗方案,有文献报道,对于没有颅内损伤的单纯性颅骨骨折可以在 4个月内自行复位,而且不遗留外观和神经损伤的后遗症[11]。本组10例新生儿颅骨凹陷性骨折的患儿中,CT均显示单纯性的颅骨凹陷性骨折,颅内无合并严重的脑损伤,其中有8例患儿采用了保守观察的方法,患儿的凹陷颅骨均自行复位,复位时间为2~6个月不等,且未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临床采取保守观察方案的依据是:新生儿颅骨的可塑性使颅骨能够在压力下发生屈曲凹陷,但一般不会引起颅内主要血管和硬脑膜撕裂破损,导致颅脑损伤后引起癫痫的发生[11]。而且,由于新生儿颅骨相对较薄及柔韧的特性,随着颅脑的逐渐发育对凹陷颅骨形成持续性的外力,最终会使凹陷的颅骨重塑成原先正常的形状。Steinbok等[12]报道,在手术和非手术治疗中,并发癫痫发作、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或外观改善方面的比较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合考虑,笔者建议在充分评估新生儿颅骨凹陷严重程度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保守观察的方法让凹陷颅骨自行复位,并不会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外科手术虽然可以快速纠正颅骨凹陷,但存在手术及麻醉的风险。当然,颅骨自行复位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和家属充分沟通,缓解患儿家属的焦虑心态。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initpintu_副本.jpg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相关临床评分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