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01日发布 | 1313阅读

静脉应用阿替普酶与支架取栓的首过效应有关而非导管抽吸取栓

张永智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史怀璋教授团队

李子付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洪波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达人收藏
本文亮点

本研究通过对日本随机对照研究SKIP研究进行事后分析,显示阿替普酶桥接支架取栓,可以增加支架首过效应的几率;但是在抽吸血栓技术中,没有观察到这一现象。

【Ref: Shigeta K, et al. Clin Neuroradiol. 2021. doi:10.1007/s00062-021-01085-3】



研究背景


目前已经有多篇相关研究比较支架取栓和抽吸取栓(ADAPT)疗效和临床结果,但目前为止,还没有针对是否行桥接静脉溶栓对他们影响的亚组分析。由于阿替普酶的溶栓作用,可能对取栓手术发挥有益的作用;可是目前尚不清楚阿替普酶联合支架取栓或ADAPT是否能提高取栓疗效。


首过效应(FPE),定义为手术器械第一次尝试取栓就实现了血管的完全再通,是一种与患者结局预后相关性很强的取栓疗效衡量指标。可能与FPE减少了颅内出血几率和手术时长有关。更重要的是,FPE与多次尝试取栓相比,血管内皮损伤的可能性更小(内皮损伤可能与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为,评估阿替普酶联合支架取栓或ADAPT是否能提高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FPE率以及其他取栓疗效的指标。



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和患者群体:本研究是对SKIP研究数据的回顾性事后分析。SKIP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的开放性临床试验,比较了在2017年1月~2019年7月间、日本23家卒中中心,由于颈内动脉(ICA)或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而行直接取栓(MT)或桥接取栓(MT+阿替普酶)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共204例患者,均没有阿替普酶应用的禁忌症)。既往已有研究报告了SKIP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结果。简言之,患者纳入标准为:(1)诊断为ICA或M1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2)年龄18~85岁;(3)没有应用阿替普酶的禁忌症;(4)发病前mRS评分≤2;(5)基线ASPECTS评分为6~10或DWI-ASPECTS为5~10;(6)术前NIHSS评分≥6。根据日本的指南,静脉应用阿替普酶首先给予10%的负荷剂量,随后持续0.6mg/kg维持。


本研究中根据取栓所用器械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支架取栓组和ADAPT组。排除未使用取栓支架或抽吸导管作为一线取栓器械的患者,以及未使用取栓支架或抽吸导管的患者。使用取栓支架还是抽吸导管(ADAPT)由神经介入医师决定。由于取栓器械的选择可能存在偏倚,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并不是直接比较支架取栓组和ADAPT组的手术效果,而是评估合并应用阿替普酶后在两组中的影响作用。


支架取栓组和ADAPT组进一步分为MT亚组和MT+阿替普酶亚组。比较亚组之间的基线特征(人口统计学、基础疾病、病史、用药、血化验、NIHSS评分、影像学资料、卒中病因和闭塞部位)。


结局:本研究的手术结局事件为FPE率、改良FPE(mFPE)率、最终mTICI分级 ≥2b、取栓器械通过次数。根据Zaidat等人的定义,FPE定义为取栓器械第一次尝试取栓就获得了mTICI 3级的再通,mFPE定义为第一次尝试取栓后mTICI≥ 2b级。由两位对分组不知情的神经介入专家对影像学资料进行评估。


临床结局如下:术后24h NIHSS评分和3个月时的mRS评分。安全性结局为任何形式的颅内出血、基于NINDS和SIT-MOST标准定义的症状性颅内出血、以及3个月内的死亡率。



研究结果

研究患者和基线特征:共纳入180例患者,流程如图1所示。中位年龄为74岁,男性112例(62.2%)。这些患者分成两组:支架取栓组(116例)和ADAPT组(64例)。支架取栓组中,Trevo支架作为首枚支架使用40例、Solitaire支架作为首枚支架使用66例,Revive支架作为首枚支架使用10例。ADAPT组中,63例患者使用Penumbra导管作为血栓抽吸导管,1例患者使用Sofia Flow导管作为抽吸导管。

  

患者基线特征见表1。除了MT亚组中男性占比低于MT+阿替普酶亚组外(50.9% vs. 71.2%,P=0.036),其他基线特征在亚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从发病到取栓整个流程各关键点所花费时间的比较中,也没有观察到显著的差异(表2)。


图1. 流程图


表1. 患者基线特征


表2. 发病到取栓流程各关键点所花费时间比较

手术结局:手术结局如图2和表3所示。首先取栓技术本身与阿替普酶之间无相互作用。支架取栓组中,MT+阿替普酶亚组的FPE率显著高于MT亚组(47.5% vs. 26.3%,粗OR值=2.51,P=0.022)。与此同时在ADAPT组中,两亚组间的FPE率无显著差异(23.3% vs 17.6%,cOR=1.41,P=0.757)。对于两组合并后的所有患者,阿替普酶对FPE的cOR值为2.15(P=0.024)。在两组间没有观察到阿替普酶的相互作用(P=0.435)。


MT+阿替普酶亚组与MT亚组FPE的调整后的优势比(aOR)和95%可信区间(CI)为3.57(1.5~8.48),说明静脉应用阿替普酶后,FPE的成功率提高了3.57倍。同样,mFPE的aOR(95% CI)为2.88(1.28~6.47)。


然而在ADAPT组中,MT+阿替普酶亚组的FPE和mFPE率并不明显高于MT亚组。支架取栓组中,MT+阿替普酶亚组与MT亚组的取栓支架通过次数的aOR=0.59(0.37~0.93),说明应用阿替普酶后减少了一半的支架通过次数;然而在ADAPT组中,两亚组之间的通过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OR=0.56,95%CI 0.3~1.04)。

 

图2. Grotta条形图显示MT vs MT+阿替普酶和mTICI评分


表3. 支架取栓组和ADAPT组的手术结局比较


临床及安全性结局:临床及安全性结局见表4。在支架取栓组中,MT+阿替普酶亚组的90天中位mRS优于MT亚组(1 vs. 3),但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内两亚组间的其他临床结局的比较均没有显著差异。


表4. 支架取栓组和ADAPT组的临床和安全性结局比较



研究结论

SKIP研究的事后分析表明,在支架取栓前应用阿替普酶,而不是在ADAPT前,可增加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FPE率,但目前还没有发现其对临床结局预后产生的差异。


关注阿替普酶的使用

 静脉注射阿替普酶不改变取栓术后DWI影像下缺血栓塞事件

 神经介入手术在阿替普酶静脉注射后24小时窗口期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肝素

 ESCAPE试验中大血管闭塞卒中患者用阿替普酶的早期再通


1.png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