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半暗带”是全球广泛开展的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及动脉取栓技术的理论基础。卒中后脑缺血半暗带(IschemicPenumbra)的概念是苏格兰神外医生LindsaySymon(1929-)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Symon在猴脑缺血模型中发现坏死区周边脑组织有生命但无功能,如果血流迅速恢复,细胞会生存并恢复功能,死亡区则不扩大。Symon称这个区域为Penumbra,中文翻译成半暗带。经历数十年临床和基础的研究和实践,这个理论最终成为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基础。
缺血性卒中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挽救缺血半暗带中的脑组织,那么出血性卒中治疗的目标在哪里?临床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基底节区小血肿症状严重,一天后出现血肿周边大范围水肿,而在水肿出现前精准微创干预患者功能往往有迅速的改善,其恢复速度甚至以分钟计,其机制未见分析。
血肿对于神经功能的损害有两种方式:占位效应及毒素作用。中小血肿的毒素作用主要在后期,占位效应引起的局部压力虽然没有文献证据,从慢性颅高压300mmHg以上患者普遍意识清醒可推测中小血肿带来的压力对神经纤维束影响有限功能。
但是在基底节区域,脑深静脉的解剖特点和其它区域有显著的区别。基底节区深静脉由于壁薄压力低,很容易受压导致管腔狭窄或者闭塞,影响局部血液的回流,造成局部神经功能障碍。
推测血肿周边可能存在一个“淤血半暗带”。微创手术的血肿减压有可能恢复静脉血流,“淤血半暗带”的神经细胞及纤维因此迅速恢复功能。这样就能很好的解释微创术后血肿引流少而功能恢复迅速的现象。如果说缺血半暗带是动脉取栓的理论基础,有可能淤血半暗带就是中小血肿干预的基石,如果能通过磁共振SWI检查证实淤血半暗带的存在,如何减少手术损伤,给神经恢复创造最大机会将更有希望。
淤血半暗带示意图,3.0T磁共振时SWI图像,红色圈内为血肿所在,因为血肿的推挤,相应深静脉受压回流受阻,橙色圈内脑组织可能出现功能障碍,其中部分可能在一定时间内有恢复可能。
1.大脑内静脉(internalcerebral vein ICV);
2.丘纹静脉(thalamostriatevein,TSV);
3.透明隔前静脉(anteriorseptal vein,ASV);
4.前尾状静脉(anteriorcaudate vein,ACV);
5.横尾状静脉(transversecaudate vein, TCV)。
以上是“淤血半暗带”假说的主要内容,已发表在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21年第8期“新型激光定位器结合导向器在颅脑手术中应用体会暨淤血半暗带理论的猜想”一文,欢迎各种交流、合作,共同改善高血压脑出血预后。
关注作者
精彩抢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