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室系统(ventricular system) 包括侧脑室、第3脑室和第4 脑室。
脑室是位于大脑、间脑和脑干内的腔隙, 室管膜衬于室壁四周,室内充满脑脊液。
各脑室内均有脉络丛,分泌脑脊液,侧脑室脉络丛位于中央部和下角内,两侧的脉络丛均经室间孔与第3脑室脉络丛相连。
侧脑室
位于大脑半球的白质内,由一对左右对称的腔隙组成。按侧脑室各部所处的位置,可将侧脑室分为4个部分,即额叶内的前角、顶叶内的中央部、枕叶内的后角和颞叶内的下角。
前角
中央部
下角
枕角
侧脑室三角区
左、右侧脑室分别经室间孔与第3脑室相通。
第3脑室
位于两侧间脑之间,向上借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向下经中脑导水管与第4 脑室相通。
第三脑室的轮廓显示四个突起,称为隐窝,与间脑外翻的结构相对应。下部视神经隐窝位于视神经交叉前方,位于终板基部;漏斗状隐窝正好位于交叉的后面。松果体隐窝向上侵犯松果体柄,而松果体上隐窝恰好位于该柄的前面。
第4脑室
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上通中脑导水管,下接脊髓中央管,并借一个正中孔及两个外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四脑室
第四脑室髓纹
第四脑室外侧孔
第四脑室正中孔
脑脊液
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由脑室脉络丛分泌,充满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内。正常人的脑脊液量140~180 ml ,平均150 ml 。
脑脊液的产生
脑脊液主要由脑室脉络丛产生(占80 % ), 其余由软脑膜、蛛网膜的毛细血管和脑室的室管膜上皮渗出(占20% )。健康成人每天产生脑脊液600~700 ml 。
脉络丛主要位于侧脑室底部及第3 、第4 脑室的顶部,脉络丛由室管膜上皮、毛细血管及结缔组织3 种成分组成,脉络丛上皮是特殊的室管膜上皮, 其功能是分泌脑脊液。
脉络丛
脑脊液的循环
脑脊液不断由脉络丛等产生,沿一定途径流动,并通过蛛网膜颗粒回流到静脉血。其循环途径为:左、右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 经左、右室间孔流入第3 脑室,与第3 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中脑导水管流入第4 脑室, 再与第4 脑室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到蛛网膜下腔,最后通过蛛网膜颗粒回流到上矢状窦。
另有少量脑脊液可被室管膜上皮、蛛网膜下腔内的毛细血管及脑膜淋巴管所吸收,也可直接进入脑、脊神经周围的淋巴管中。
由于脑脊液不断产生、循环和吸收,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内的压力保待恒定水平。平卧时,脑脊液压力在终池处测定为100 ~ 150 mmH2O,坐位时为200~300 mm H2O。
脑脊液的成分与功能
脑脊液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含有少量细胞。其化学成分与脑的细胞外液成分很相似,但与血浆成分有所不同。这是由于存在血-脑脊液屏障,血液中的高分子成分很难进入脑脊液, 所以脑脊液中像蛋白质、葡萄糖等高分子物质的含量要明显低于血浆。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different brain barriers. A) Brain barriers at the surface of the human brain; B) Cerebrospinal fluid - brain interface or barrier C) Blood-Cerebrospinal fluid barrier; and D) Blood-brain barrier.
脑脊液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能有效地缓冲外力,减少震荡,避免损伤;由于脑和脊髓没有淋巴管,流动的脑脊液起着淋巴管的作用,可营养脑组织并运走代谢产物;脑脊液还在维持脑组织的渗透压、酸碱平衡及调节颅内压中有重要作用。
所有分享仅供学习参考,如有错误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