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1952年,薛庆澄、王忠诚、李光就协助我国神经外科的前辈赵以成教授,率先在天津市立总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前身)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脑系科(包括神经内、外科),这也是中国第一个独立于外科的神经外科专科。
1953年受国家卫生部委托,薛庆澄又协助赵以成教授举办了新中国第一届神经外科学习班,学员来自全国各大城市及医学院校。这批学员学成之后,像种子一样撒向全国,成为各省、市和医学院的神经外科学术带头人及骨干,使我国神经外科事业蓬勃发展起来。天津总医院在赵以成教授及其学生薛庆澄带领下,为我国神经外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第一届神经外科学习班
1974年赵以成教授因病逝世,薛庆澄教授接任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第二任科主任。在十年动荡之后,薛庆澄教授带领天津市神经外科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并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专家为骨干,先后成立了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天和医院神经外科、第二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以及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先后申报成为我国第一批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权点,并于1980年成立了天津市直属的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逐步发展为国家卫生部神经外科高级专业人才培训基地,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神经外科博士、硕士研究生,还培养了一批来自亚洲、大洋洲、非洲的外国学员。
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成立
薛庆澄教授早年从事颅内肿瘤的研究工作,经他亲手治疗的脑肿瘤患者就达400余例。20世纪50年代末,薛教授发表了低温治疗颅脑损伤的文章,认为低温疗法有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减少脑耗氧量等重要的作用。20世纪60-70年代,薛教授在国内率先发表了脑动静脉畸形、颅内动脉瘤、小脑动静脉畸形、大脑大静脉畸形、颅内动脉瘤的直接手术治疗等8篇有关脑血管病的文章;他潜心研究脑血管病的手术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无论手术例数、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都居当时国内领先水平;那时一般认为,脑动静脉畸形的首发症状为癫痈,而薛教授通过对100多例病例分析证实,其首发症状73%为出血,这与现代观点一致。
20世纪80年代,借去日本访问的机会,薛教授带回来杉田式动脉瘤钳和动脉瘤夹,并与天津医疗器械研究所合作研制了我国自己生产的动脉瘤钳和动脉瘤夹,这对以后我国开展动脉瘤手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60多岁的薛教授带领年轻医师学习显微外科手术,为后期进行脑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方面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薛庆澄教授的手术自成一格,被公认为技术娴熟、判断准确、轻柔仔细、干净利落,尤其是止血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因此,经他亲自手术的患者多能恢复良好。即便在他花甲之年,仍能在直视下进行只有2-3mm粗细的面神经-副神经吻合术。
薛庆澄教授不仅掌握了渊博的神经外科理论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始终保持严谨、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研态度。他常说:“科学论文必须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所以撰写论文总是反复斟酌、多次修改,决无虚伪之作。早在20世纪50-60年代,他就撰写了有关颅内肿瘤、颅脑损伤、脑脓肿、脑血管病等数十篇有分量的文章;那时,还不要求统计学分析,而他在图表中将研究病种的临床资料清楚地列出,使人一目了然。
薛庆澄教授在神经外科领域涉猎广泛,累计发表的有关脑瘤、颅脑损伤、脑血管病等方面论文六十余篇,其中不少论文填补了国内空白,有的论文曾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他还担任过《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神经外科学分册》副主编一职,并于1990年主编出版了《神经外科学》,1991年主译出版了Yasargil原著的《显微神经外科学》;此外,他还参与编写了《神经内外科手册》、《实用神经病学》、《实用肿瘤学》、《内科学神经精神病学分册》等专业著作。薛庆澄教授多次出席世界性学术会议,交流了我国的学术经验,吸取国外先进经验,并参与组织及领导了多次全国性神经外科学术会议,促进了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
薛庆澄教授主编的《神经外科学》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