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要理清:感觉传导路,又称上行传导通路或向心传导通路。根据感觉神经末梢所在的部位及神经纤维的性质不同,感觉传导通路分为四大类:即一般躯体感觉传导通路、特殊躯体感觉传导通路、一般内脏感觉传导通路和特殊内脏感觉传导通路。躯体感觉传导通路向中枢传递外界环境的信息,又可分为一般躯体感觉和特殊躯体感觉传导通路。前者传递起始于体表的或肌肉(骨骼肌)和关节的神经冲动,后者传递特殊感觉器官的信息。所谓"特殊"是指仅在头部存在,而在躯干、四肢不存在的那些感受器及其相应的传入径路,例如视、听、平衡、嗅、味觉感受器及其相应的传入径路。内脏感觉传导通路传递内脏器官的神经冲动。一般躯体感觉传导通路一般躯体感觉传导通路是将冲动自躯体感受器经周围神经、脊髓、脑干、间脑传至大脑皮质的神经通路,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其中第二级神经元是交叉的。临床上重要的一般躯体感觉传导路有∶浅部感觉传导通路:浅部感觉传导通路传导皮肤和黏膜的痛觉、温度觉和粗触觉、压觉(图 6-1)。痛觉神经末梢几乎遍布全身各组织,因而痛觉可根据组织存在的部位分为皮肤痛、深部痛和内脏痛三类。皮肤痛是一种锐(快)痛,多为锐利刺激物刺激皮肤和体表黏膜所引起,定位比较清楚,由A类δ纤维(细有髓纤维)传导,传导速度较快,所以也叫快痛。深部痛为刺激肌肉、肌腱、筋膜和关节所引起,由混合神经的肌支传导,是一种钝痛,定位模糊,倾向于辐射。深部器官对刺激的敏感性各不相同,如骨膜最敏感,其次为韧带、关节囊纤维层、肌腱和筋膜,最差的是肌肉。这和它们的神经纤维分布的密度有关,肌肉内最稀、筋膜较密,骨膜中最密。内脏痛的性质与深部痛相似,也是弥散而无明确定位的,但可起自主性功能反应,如出汗、呕吐、血压下降等。深部痛和内脏痛均由C 类无髓纤维传导,这种纤维较A类δ 纤维更细,传导速度较慢,所以又叫慢痛。快痛由特异性传导路传导,慢痛则由非特异性传导路传导。触觉可分为精细触觉和粗略(轻)触觉。精细触觉为区别两点距离和物体纹理粗细等感觉,它是实体感觉的基础,其传导路走在深感觉传导路中。1.躯干和四肢的浅部感觉传导路(特异性传导路):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觉由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粗略触觉和压觉由脊髓丘脑前束传导,两者的传导路开始是分开走行的,至脑干合在一起,总称为脊髓丘脑束或称脊髓丘脑系。其中快痛和温度觉由新脊髓丘脑束(属特异性传导路)传导,慢痛由旧脊髓丘脑束(非特异性传导路)传导。(1)快痛、温觉传导路∶主要经过脊髓丘脑侧束传递颈、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觉。此束的第一级神经元的细胞体位于脊神经节内,为假单极神经元,其周围突起经脊神经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皮肤的浅感受器(上皮内游离神经末梢、克劳斯终球-冷、鲁菲尼小体-热等);中枢突起经后根的外侧部(细纤维)入脊髓后外侧束,在束内上升1~2 个脊髓节段后进入后角,一部分纤维止于角周巨胞核及后角固有核,另一部分纤维先在胶状质内更换神经元,然后再至角周巨胞核及后角固有核。角周巨胞核及后角固有核为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的大部分纤维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侧索上行,组成脊髓丘脑侧束,也有一部分不交叉的纤维至同侧侧索,加入同侧脊髓丘脑侧束。一般认为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温觉和粗触觉冲动,位于外侧索前部在脊髓小脑前束的内侧;脊髓丘脑前束传导精细触觉和压觉冲动,位于前索的外侧部,与网状脊髓内侧束的纤维相混杂。脊髓丘脑侧束在脊髓内有某种程度的定位,其规律是由外向内依次传导尾、骶、腰、胸、颈神经传来的浅感觉。因此,当脊髓髓内病变由内向外发展时,痛温觉障碍自病变节段逐渐向身体下部发展;相反,如果病变来自脊髓外部,病变由外向内发展时,痛、温觉障碍则由身体下部向上扩展。此束上行至延髓,在延髓中部与脊髓丘脑前束合并成—束,统称脊髓丘脑束或脊髓丘脑系,为新脊髓丘脑束。位于下橄榄的背外侧,至脑桥,先位于内侧丘系的背外侧,后转至内侧丘系的背侧。至中脑下部,行于下丘核和下丘臂的腹侧。在脑干,此束的定位顺序同样是自背外侧向腹内侧,依次传导下肢、躯干和上肢的痛温觉冲动。此束经脑干向上投射终止于丘脑的腹后外侧核。在丘脑,此投射也有定位,即腹后外侧核由外向内依次接受来自尾、骶、腰、胸、颈投射的纤维。丘脑腹后外侧核为第三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枕部的豆丘部,组成放射冠的一部分,最后投射至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旁中央小叶后部,在此形成定位明确、感觉清晰的痛觉和温觉。【深度讲解】就痛觉而论,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的是精确的和快相的痛觉。这些长距离的纤维可发出侧支至网状结构;此束中的短纤维,位于长距离纤维的内侧,终于脊髓网状结构和脑干网状结构。网状结构中的上述纤维,经过几次中继止于丘脑的板内核群和中线核群,它们就是所谓的旧脊髓丘脑系统,也可称为脊髓网状丘脑径路,它们传导弥散,也就是定位不确切的慢相痛觉。脊髓丘脑束中还有一部分纤维止于中脑上丘深层灰质,这一部分纤维就是所谓的脊髓顶盖束,其功能推测是传导伤害性刺激的冲动。新近的研究揭示脊髓丘脑束还可以传递关节的运动觉。(2)粗触觉及压觉传导路∶主要经过脊髓丘脑前束传递颈、躯干和四肢的粗触觉和压觉。此束的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也在脊神经节内,其周围支经脊神经分布于皮肤、皮下、结膜、舌尖等处的触觉感受器(触觉小体);中枢支经后根内侧部(粗纤维)入后索,其中传导精细触觉的纤维随薄、楔束上行,传导粗略触觉的纤维,在后索内上升2~3个脊髓节段后,以其终支或侧支终于后角固有核。后角固有核(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大部分经白质前连合(左右交叉)至对侧前索上行,组成脊髓丘脑前束,一小部分纤维不交叉,加入同侧脊髓丘脑前束。脊髓丘脑前束在靠近脊髓前索前缘处上行至延髓,在延髓中部与脊髓丘脑侧束合并成一束,称脊髓丘脑束(系),位于下橄榄核的背外侧,至脑桥、中脑,位于内侧丘系的外侧,至丘脑终于腹后外侧核。丘脑的腹后外侧核为第三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放射冠至大脑皮质躯体感觉区,即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及旁中央小叶后部和第二躯体感觉区。2.面部的浅感觉传导路(特异性传导通路):传导头面部的痛、温、触觉,主要由三级神经元组成。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分别位于三叉神经半月节、舌咽神经的上神经节、迷走神经的上神经节和面神经的膝神经节内。其周围突起分别组成相应神经(三叉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面神经)的感觉支,分布于头面部的皮肤和(角膜、口、鼻腔)黏膜的浅感受器;其中枢突起一般认为全部止于三叉神经脊髓束核。其中,半月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起组成三叉神经感觉根,经脑桥臂的根部入脑桥后,一部分纤维分为短的升支和长的降支,另一部分纤维不分支,直接上升或下行。升支终于三叉神经感觉主核,主要传导触觉;向下行的纤维和降支构成三叉神经脊束,行于延髓外侧部,向下可与脊髓的后外束相续,其中多数纤维止于其内侧的三叉神经脊髓束核,主要传导痛、温觉。舌咽神经上神经节,迷走神经上神经节,和面神经膝状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起入脑后,也经三叉神经脊束止于三叉神经脊髓束核。三叉神经脊束内的少量纤维可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内侧的网状结构区和孤束核。头面部痛、温觉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内的投射存在着定位,来自眼神经的纤维位于三叉神经脊束的腹侧,降至颈髓2~3 节,终于尾侧亚核;来自下颌神经的纤维位于脊束的背侧,仅降至延髓上段,止于嘴侧亚核;来自上颌神经的纤维在脊束中的位置居前两者之间,降至延髓下段,止于极间亚核。来自上颌神经、下颌神经的部分纤维也可止于尾侧亚核。临床资料表明尾侧亚核与头面部的痛觉关系至为密切,在闩平面以下4~5mm处切断三叉神经脊束及其尾侧亚核,可解除头面部顽固性疼痛。由三叉神经感觉主核和脊髓束核(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大部分交叉至对侧组成三叉丘系(三叉丘脑束),三叉丘系又分为腹侧束和背侧束两部分,腹侧束位于内侧丘系的背侧,此束由内向外依次排列着来自下颌神经、上颌神经和眼神经止核的纤维,背侧束靠近中央灰质,两束上行止于丘脑腹后内侧核,部分止于正中央核。由丘脑腹后内侧核(第三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枕部、放射冠,投射到大脑皮质躯体感觉中枢,即中央后回的下1/3部的头面部代表区,产生定位和性质皆明确的浅感觉。帅刀掉渣 胡业帅博士整理自神经病学医学网 玄之玄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