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基本信息
男性,66岁,因“突发头痛伴恶心、呕吐3天”为主诉入院。
查体情况
神清语明,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颈强制,克氏征阳性。
既往史
高血压6年,糖尿病8年。
影像学检查
头CT:蛛网膜下腔出血。
入院后完善头颈CTA示:左侧后交通起始部动脉瘤,左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患者为破裂动脉瘤,位于后交通起始部,其位置相对少见。动脉瘤瘤颈约4.2mm,瘤颈>瘤体,且该患者为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因此,对后交通动脉的保护是本次手术的重中之重。最终决定行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
强生6F Guiding
软泥鳅导丝
SL-10微导管
PROWLER SELECT PLUS支架导管
Synchro导丝
Enterprise 4.5mm*22mm支架
Target弹簧圈
GALAXY弹簧圈
强生6F Guiding管在泥鳅导丝引导下顺利到达左侧颈内动脉高位颈段,3D DSA旋转,设计路图,选择最佳角度。
第一根Synchro导丝越过瘤颈到达大脑后动脉远端。
当我们将支架导管到位后,由于载瘤动脉管径小,两套系统互相影响,术者操作空间非常有限,微导管要想超选入动脉瘤中变得非常艰难。因此,我们改变策略,将支架导管撤回到颈内动脉,微导丝留置远端后交通动脉。图中所示为第2根Synchro微导丝引导SL-10微导管超选入动脉瘤。
调整微导管头端位置。
微导管头端稳定后输送支架导管。
撤出微导丝,送入EP 4.5mm*22mm支架一枚。
支架半释放,头端打开良好。
Target 4mm*6cm弹簧圈成篮。
依次送入Target 4mm*6cm、3mm*6cm,Galaxy 2mm*4cm弹簧圈填塞动脉瘤。
动脉瘤栓塞效果满意,后交通动脉通畅。但支架末端显影浅淡,似乎有血栓形成。立刻血管内少量间断给予替罗非班5ml,术后替罗非班微量泵入抗凝。


术后第2天患者神清语明,术后第7天患者步行离院,出院前复查头CT,持续随诊中。
起源于后交通动脉起始部的动脉瘤临床中相对少见,且常常合并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因此,对后交通动脉的保护是本次手术的要点和难点。
由于路径迂曲,Guiding管高度有限,且缺乏中间导管,导致术中操作时张力较大,因此我们在选择支架上比较保守和谨慎:短尺寸支架可能出现瘤颈覆盖不全,“神龙摆尾”技术更是难以实施。最终选择了长度为22mm的ENTERPRISE支架,支架释放后由于尾端紧贴颈内动脉内壁,险些酿成大祸。
对本例手术而言,若患者经济条件适合,密网支架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不仅可以简化操作、降低风险,也可以进一步降低动脉瘤远期复发概率,实现医生和患者的双赢。
许友松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神经外科
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外科学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神经外科学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神经外科复合分会委员,2015至2016年美国田纳西大学医学中心研修血管内治疗,2014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
尚玮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神经外科
住院医师,神经外科博士。
熟悉神经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撰写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