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17日发布 | 1085阅读
神经介入-动脉瘤

颈-眼动脉多发动脉瘤的密网支架治疗

张利宠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

王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宋立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刘爱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达人收藏


To Improve Sometimes,
To Communicate Often,
To Summarize Always...



病情简介


患者,男,34岁

主诉:
发现颅内动脉瘤22天


现病史:

患者于22天前因体检发现颅内动脉瘤,无伴随症状,家属为求进一步治疗,就诊于我院,门诊以“颅内动脉瘤”收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无四肢抽搐,无口吐白沫。


既往史:

体健。
一般查体及神经系统查体未见阳性体征。
术前抽血化验、胸CT:未见异常。


心电图示:
未见异常。





天坛医院头CTA


天坛医院头CT


术前诊断:
右侧颈内眼动脉段动脉瘤


手术指征:
位于颅内段 
形态不规则 

带子瘤


手术术式:
密网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


术前用药:

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 (5天) 

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 (5天) 

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 (5天)


手术风险

动脉瘤破裂

支架置入穿支闭塞

血栓形成





手术经过∶
患者全麻下、多参数监护仪监测下行右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密网支架 植入术。全麻满意后,常规消毒浦巾,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成功,置入动脉鞘。黑泥鳅导丝带领5F单弯导管行脑动脉造影,右侧颈内动脉造影见∶ 右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余未见异常。


经右侧股动脉鞘,黑泥鳅导丝及多功能导管带领6F长鞘到达右侧内动脉颈段,黑泥鳅导丝带领5F Navien中间导管到达右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微导丝

(Synchro 0.014 in*200 cm)带领支架微导管(Marksman)到达右侧大脑中动脉M1 段,退出微导丝。经支架微导管(Marksman)输送支架(Pipeline Flex PED-425-20) 并精准释放,完全覆盖右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右侧颈内动脉造影确认∶支架打开良好,贴壁良好,载瘤动脉通畅。手术结束。


材料:

• 长鞘KCFW-6.0-38-90-RB-RBE
• 中间导管Navien 058 RFX058-125-08
• 微导丝Synchro-140.014 in*200 cm
• 支架导管Marksman Catheter
• 密网支架Pipeline PED-425-20


术者思考


Pipeline密网支架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具有操作相对简单,创伤小,无需填塞过多的弹簧圈,术后占位效应小,并发症发生率相 对较低等优势。密网支架获得的良好效果主要基于其密网支架的血流导向和内膜修复两大功能。同时,由于密网支架不需要囊内操作,器械易用性也不断提高,密网支架对于颈内动脉临近多发动脉瘤存在很大治疗便利。


该患者为右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多发动脉瘤。相比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显得更为简单易行。


美国FDA于2011年批准Pipeline用于治疗成人颈内动脉岩段至垂体上动脉开口处近端的大或巨大动脉瘤,这就是密网支架Pipeline的最开始批准适应证范围。随后的PUFS研究证实,适应症内使用Pipeline治疗颅内大和巨大动脉瘤安全、有效:5年的影像随访的完全栓塞率为95.2%,96.3%的病人预后良好。Stroke杂志在2019年发表了DIVISION研究是目前密网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最大样本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该研究同时包含了适应症内和适应证外的动脉瘤。该研究主要有4个发现:(1) 与血流导向装置植入相关的死亡率在术后12个月为1.2%, (2) 血流导向装置植入后12个月内出现永久性严重事件的比率为5.9%, (3) 利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未破裂动脉瘤导致神经功能损伤的比率为2.3%,(4) 颅内动脉瘤患者在植入血流导向装置后12个月的满意闭塞率接近80%。


北京天坛医院自2015年底至今共Pipeline密网支架治疗脑动脉瘤已经超过500例,其中前循环289例未破裂动脉瘤密网支架治疗 半年到1年内的影像随访,动脉瘤的完全栓塞率达到84.3%,近期疗效良好,其远期临床疗效有望进一步提高。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