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瘤(Glioma)是起源于神经系统胶质细胞的肿瘤,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总数的40%-50%。根据细胞种类不同,胶质瘤可分为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等多种类型。胶质瘤发病年龄多在21-50岁之间,31-40岁为发病高峰年龄,10岁左右的儿童也比较多见。胶质瘤的发病在性别上以男性居多。
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胶质瘤分为I—IV级,将I、II级星形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划分为低级别胶质瘤,将III、IV级星形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划分为高级别胶质瘤,将混合少突星形细胞瘤划分为混合性胶质瘤。
症状
胶质瘤的症状与肿瘤的大小、位置和生长速度有关,胶质瘤通过破坏正常脑组织、压迫正常脑组织、增加颅内压力等方式影响脑。患者的典型症状包括颅内压升高、头痛、恶心、呕吐、癫痫发作、视物模糊等,按症状严重程度可分为前、后期。
前期
头痛:多表现为晨醒、咳嗽和大便时加重,呕吐后可暂时缓解;
精神症状:性格改变、躁狂易怒等;
癫痫发作:突然意识丧失,全身痉挛抽搐等;
神经功能缺失:由肿瘤直接刺激、压迫和破坏脑神经所致,表现为听力下降、视力下降、吞咽困难等。
后期
在持续性头痛的基础上有间断性的加重;
恶心、呕吐,出现喷射性呕吐的症状;
出现偏瘫、言语困难、一侧失明等症状;
出现视乳头水肿及意识改变,表现为烦躁、爱睡觉等;
脑疝的症状,表现为两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意识昏迷等。
病因
胶质瘤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了,其发生可能与基因与环境有关。
遗传因素:一些已知的遗传疾病,例如神经纤维瘤病(Ⅰ型)以及结节性硬化症等,此类患者更容易患有胶质瘤。
电离辐射:研究表明,长期暴露于高剂量的电离辐射是诱发胶质瘤的重要因素。
病毒感染:胶质瘤的发生可能与巨噬细胞病毒等感染有关。
年龄因素:某些特定类型的胶质瘤在特定的年龄段更容易出现,如星形细胞瘤多见于壮年,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多见于中年,室管膜瘤多见于儿童及青年。
诊治
核磁共振(MRI)检查是目前最为常用和有效的无创辅助诊断方式,可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核磁共振波谱(MRS)或正电子激发CT扫描(PET)等检查,可以了解病变组织的代谢状况,起到肿瘤的鉴别诊断作用。但胶质瘤的最终明确诊断需由手术或活检病理诊断而定。胶质瘤是恶性的,增殖快,易侵犯周围结构,需要及时有效的治疗。胶质瘤有3种基本的治疗方法:手术切除、放射治疗(放疗)、化学治疗(化疗),通常临床上采用的是多种方法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
胶质瘤对周围的正常脑组织存在浸润现象,手术中很难找到一个清晰的切除边界,切少了难以保证肿瘤组织被彻底切除,切多了更是心疼。且高级别胶质瘤的肿瘤细胞对放、化疗存在抵抗性,彻底治愈更是难题。目前,胶质瘤的治疗策略大致为:首先通过手术治疗尽可能完整地切除肿瘤组织,随后结合放、化疗方案进一步消除剩余的肿瘤组织,使其处于不活动、不分裂的“睡眠”状态。
胶质瘤很难根治,手术后也往往会复发,且不同级别的胶质瘤预后各不相同,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的病情进展较快,手术后短时间内可能会复发。
定期复查非常重要,有助于及时发现复发、避免病情延误、改善患者预后,建议以三个月、半年、一年为周期复查头颅增强核磁共振。胶质瘤的术后放疗对生存有益,有文献表明,胶质瘤复发多在原发肿瘤边缘外2cm范围内,因此即使在影像学上切除彻底,我们也可以对附近脑组织进行放射治疗,有助于延缓肿瘤复发,延长生存期。此外,患者一定要注意避免一些增加复发风险的高危因素,如频繁熬夜、缺乏锻炼、压力过大、饮食不良,以及接触一些有害化学物质等。
线上咨询
患友可以在脑医咨询【找医生】服务脑肿瘤-胶质瘤病种分类下,找到对应专业方向的医生进行咨询哦!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