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听神经瘤发展史
听神经瘤是来源于内听道内前庭神经施旺细胞的良性肿瘤,约占成人桥小脑角肿瘤90%,颅内肿瘤的8%,是内听道、桥小脑角区域最为常见的良性肿瘤。自1884年 Charles Balance尝试第1例听神经瘤手术以来,听神经瘤外科经历了由挽救生命到微创个体化治疗的过程。20世纪,Cushing、Dandy和House通过改进术式,将术后死亡率从 80%降低至 10-15%,但仍有极高致残率,如偏瘫、偏盲等,且术后遗留听力丧失、面瘫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对听神经瘤诊疗水平的提高,听神经瘤的治疗目标正进一步转向神经功能完整保留、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目前国际上主要听神经瘤中心手术死亡率降至 0-0.1%,术后面瘫发生率降低至20%,实用听力保留率达到 50%左右。病因不清,可能诱因有:遗传因素,物理和化学因素以及生物因素等。
02
听神经瘤的分级
按肿瘤侵袭范围:推荐Koos分级、日本听神经瘤多学科共识会议提出的分级方式。
I级:肿瘤<1cm,累及前庭、耳蜗神经,出现头昏、眩晕、耳鸣、听力减退和眼震。
II级:肿瘤1-2cm,出现面神经和三叉神经损害症状,脑脊液蛋白含量轻度升高,内听道扩大。
III级:肿瘤2-3cm,累及舌咽、迷走、副神经。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声音嘶哑、耸肩转头无力,累及小脑,引起共济失调。
IV级:肿瘤>3cm压迫脑干,引起脑干症状及脑积水、颅内压增高。出现嗜睡、昏迷。
03
听神经瘤的诊断
1.临床表现:首发听力障碍,缓慢病程,逐渐出现三叉神经、面神经、后组颅神经及小脑功能障碍等。
2. CT:内听道骨性扩大,具有诊断意义。
3.MRI:内听道肿瘤,鼠尾征(冰激凌征)。
4.腰穿及脑脊液检查:CSF蛋白增高,细胞数正常。
5.听力测试,PTA,BAEP
04
听神经瘤的鉴别诊断
脑膜瘤
血管瘤
颈静脉球瘤
三叉神经鞘瘤
面神经瘤
CPA胆脂瘤(上皮样囊肿)
CPA脑膜瘤
颈静脉球瘤
三叉神经鞘瘤
05
听神经瘤处理策略及适应症
治疗方法:
随访观察、手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听神经瘤手术难度较大,治疗应充分考虑肿瘤分期、位置、生长速度、是否囊变、听力水平、年龄、全身状况等。可参照Koos分级。
手术入路选择:
1、经颞下硬膜外颅中窝入路:适用于内听道外侧较小的肿瘤,不易到后颅窝,面神经损伤概率高(膝状神经节损伤),保留听力机会大,当肿瘤局限于内听道,术前有有效听力,需要保听力,宜采用此入路。
2、经乳突迷路入路:适用于直径小于2.5cm肿瘤,无需顾及听力问题,基本是颅外入路,面神经保留率高,后组神经损伤小,缺点是术中暴露有限,不适用于长入CPA池过多的肿瘤,手术时间相对较长,术后易发生脑脊液漏,因此在听力丧失或其他入路受限,如老年患者时使用。
3、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适用于所有大小、位置的VS,特别是3cm以上的肿瘤,缺点是比迷路入路面神经损伤概率和死亡率高。
术中电生理监测
面神经:常用口轮匝肌及眼轮匝肌。
三叉神经:咬肌及颞肌。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06
听神经瘤术后常见并发症
除颅神经损伤以外,后颅凹开颅常见的并发症是:脑膜炎:2%--10%;脑脊液漏5%--15%;脑血管痉挛0.7%;脑积水6.5%。
1)颅神经损伤:面神经麻痹较为常见,术中断,可行端-端吻合,不能吻合可在术后3月行面-舌下或副神经吻合。
2)术后脑脊液漏:5%--15%,手术切口漏,鼓膜破裂经外耳道流出,经咽鼓管从鼻腔漏出,也可向下经咽喉壁流出。多发在术后1周内,合并脑炎者5%--25%,术后脑积水可促进脑脊液漏进展。治疗:25%--35%可自行治愈:
(1)保守治疗:卧床,限制活动,避免便秘咳嗽等。如果持续性脑脊液漏,可行腰大池持续引流,同时防止细菌感染。
(2)手术治疗:用古蜡游离肌肉片或生物胶封闭开放的内听道、乳突;用硬膜、骨膜、筋膜覆盖暴露的骨窦和孔腔;如果内听道已经磨开,面听神经完全无功能,可用肌肉填充;脑积水诱发者需行脑脊液分流术。
3)脑积水:手术或立体定向放疗都可出现,多数在治疗后1-3月出现,一旦出现立即V-P分流术。
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听神经瘤治疗已成功实现了:缓解症状→完全治愈→防止主要神经损害→保留面神经功能→保留听力。
进步归功于:
1.手术技术
2.诊断技术
3.术中电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