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术者寄语
“大脑后动脉动脉瘤在颅内所有动脉瘤中约占0.7%-2.3%,部位可发生在P1段、P1-P2交界处、P2段、P3段等,形态可见囊状动脉瘤和梭形动脉瘤,部分为夹层性质。小&微小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上非常常见,对于后循环且随访期间变化生长的动脉瘤,进行积极预防性处理十分必要。
目前临床常见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进行治疗,使用加奇生物全新的Jasper®SS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的同时保持载瘤动脉通畅。”
本期嘉介谈邀请河南省人民医院李立、邵秋季教授,展示Jasper®SS弹簧圈治疗右侧大脑后动脉动脉瘤手术一例,精彩不容错过。
患者基本信息
女性,65岁
发现颅内动脉瘤1年余。
简要病史
现病史:近期复查CTA影像提示动脉瘤体积较前增大。
既往史:患高血压20年。
入院查体情况
神经系统查体阴性。
术前查体情况
术前DSA示右侧大脑后动脉P1段动脉瘤。动脉瘤大小约3.1mm×2.9mm,形态不规则。
6F 90cm长鞘
072 115cm Navien中间导管
Synchro2微导丝
Headway17微导管
SL-10微导管
Axium Prime弹簧圈
Jasper®SS弹簧圈
Neuroform Atlas支架
Synchro微导丝配合SL-10微导管(释放支架)和塑形后的Headway17微导管(动脉瘤栓塞)到位后,引入首枚Axium Prime 3mm×4cm 3D弹簧圈, 成篮良好,释放Neuroform Atlas 3.0mm×21mm支架,继续填入Jasper®SS弹簧圈,规格分别为2mm×4cm、1.5mm×2cm。
引入Axium Prime 3mm×4cm 3D弹簧圈成篮并释放Neuroform Atlas支架。
使用两枚Jasper®SS弹簧圈分别进行动脉瘤的填塞和收尾。填塞过程中,圈体非常柔软,寻空能力强,分布非常均匀,收尾时可以有效覆盖瘤颈,达到致密填塞的效果。瘤腔填充及收尾阶段均未发生踢管效应。
病例总结
1
大脑后动脉动脉瘤在颅内所有动脉瘤中约占0.7%-2.3%,部位可发生在P1段、P1-P2交界处、P2段、P3段等,形态可见囊状动脉瘤和梭形动脉瘤,部分为夹层性质。小&微小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上非常常见,对于后循环且随访期间变化生长的动脉瘤,进行积极预防性处理十分必要。针对病例,结合病史及DSA等术前影像,考虑为先天性的动脉瘤,而非夹层性质可能性大;由于该段发出重要分支,因此栓塞动脉瘤并保持载瘤动脉通畅是血管内治疗的主要目标。
2
以该病例操作可见,Jasper®SS弹簧圈圈体非常柔软,寻空能力强,分布更均匀、使填塞更致密;瘤腔填充及收尾阶段均未发生踢管效应。此外,弹簧圈型号丰富,可精准选择尺寸填充,解脱系统快速、可靠。
李立
河南省人民医院
邵秋季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