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研究旨在对比破裂bAVMs急性靶向栓塞与延迟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探讨急性靶向栓塞后的血管构筑变化,报道如下。
——摘自文章章节
【REF: Ann Mansur, et al. J Neurosurg. 2021 May 7. doi:10.3171/2020.9.JNS201558】
脑动静脉畸形(bAVMs)是脑血管病变,可发生出血、水肿和癫痫,这些患者预后不良。该研究旨在对比破裂bAVMs急性靶向栓塞与延迟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探讨急性靶向栓塞后的血管构筑变化,报道如下。
研究方法
研究者回顾性分析了发病48小时内入院的316例破裂bAVMs患者数据(图1)。首先分析比较急性栓塞与延迟治疗患者的临床和功能预后。其次分析比较急性栓塞与具有血管造影靶点而未行急性栓塞患者的预后。最后分析了20例患者术后即刻和6周血管造影结果,以阐明急性靶向栓塞后的血管构筑变化。
图1. 病例纳入/排除流程图。
研究结果
该研究中有3例患者死亡(0.9%),年平均总体破裂率为4.8%。急性栓塞与延迟治疗患者的人口统计学、死亡率和破裂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表1)。
表1. 破裂bAVMs急性靶向栓塞与未栓塞患者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
急性栓塞患者的功能预后更差(46.9% vs. 69.8%,mRS 0-2,P=0.018),更需要后续辅助治疗(71.9% vs. 26.4%,p <0.001)(表2)。相比具有血管造影靶点而未行急性栓塞,急性靶向栓塞明显降低再次破裂率(年风险1.2% vs. 4.3%,P=0.025),二者并发症无明显差异。
表2. 破裂bAVMs急性靶向栓塞与未栓塞患者的临床、治疗和功能预后
bAVMs急性靶向栓塞与非栓塞患者的生存曲线存在统计学差异(图2)。
图2. Kaplan-Meier血管造影患者的生存曲线。干预是急性栓塞(靶向),事件是再次破裂。记录了再次破裂的时间。蓝线(第1行)表示急性栓塞,红线(第2行)表示非急性栓塞。
多因素分析发现,急性靶向栓塞与再次破裂率低正相关,而合并动脉瘤、具有深静脉引流和较高的Spetzler-Martin分级则与再次破裂率高正相关(表3)。
表3. Logistic回归分析
所有急性栓塞患者血管造影上可疑病灶均已完全闭塞。然而,一些患者bAVMs自发性复发,另一些患者随着时间自发性缓解(图3和图4)。血管造影未见新发病灶。
图3. 21岁男性突发头痛和共济失调。A:头CT轴位像显示双侧小脑上血肿延伸到绒球小结叶,伴周围水肿。B:椎动脉注射对比剂显示小脑蚓部AVM,伴两个小动脉瘤(箭头)怀疑是出血部位。用组织粘合剂和碘油(1:1)混合物栓塞病灶。C:栓塞后即刻左椎动脉注射对比剂显示动脉瘤和病灶完全闭塞。D:栓塞后即刻荧光造影显示Onyx栓塞动脉瘤。E:虽然栓塞后6周血管造影显示AVM完全消失,但是栓塞后1年血管造影显示AVM复发(箭头),由右侧小脑上动脉供血。该患者后续接受伽马刀治疗。F:伽马刀治疗增强核磁血管成像矢状位像显示病灶消失。
图4. 47岁女性急性意识丧失。A:入院头CT轴位像显示左侧额部血肿延伸到颞极,朝向尾状核头部,伴周围水肿。B:CTA显示左额AVM,病灶大小1.4×0.5 cm(箭头)。C:左侧颈内动脉(ICA)注射对比剂显示局部病灶,伴动脉瘤(箭头)。通过左侧Heubner回返动脉用胶靶向栓塞病灶和动脉瘤。D:栓塞后即刻ICA注射对比剂显示动脉瘤血流明显减少,AVM部分消失。E:栓塞后6周血管造影显示AVM残留,但病灶较小。患者该患者后续接受放疗,随访3年内未再次破裂。
研究结论
该研究结果表明,在破裂bAVMs早期恢复阶段急性靶向栓塞血管造影上可见的瘘口,特别是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后续影像学随访有助于监测靶向栓塞后病灶的演化。
☞ 基于旋转血管造影的伽玛刀治疗脑动静脉畸形:新方法的初步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