颞骨岩嵴petroal ridge ,犹如神经外科医生心中的钢锯岭hacksaw ridge。区区小指节大小的空间,血雨腥风,阻挠了多少次颅底外科斗士冲锋的梦想。
Dolenc, Drake ,Hakuba这些耳熟能详的先驱,为了突破这一区域,不断改良创新出不同的手术入路到达岩斜区。
长于此的岩斜区肿瘤,最早手术无法切除或治疗效果差,并发症多,人们很形象的形容病变侵犯此部位为no man's land 。多少年为了能完美治疗该部位病损,神经科联合耳科医生创造了各种手术方式:颞底造瘘,扩大经岩骨入路,乙状窦前后入路,联合入路等等,均以手术创伤大,牺牲正常结构功能,显露不满意,手术耗时而不尽如人意。
一位三十多岁年轻日本外科医生,随着一次看似误打误撞的操作,发现了通往后颅窝的雄关险道,成就了今日名震四方的kawase 入路。
日本庆应大学kawase教授推崇的岩前入路,通过硬膜外磨除1公分的岩尖,不需牺牲听觉器官,让从中颅底到达后颅窝,处理上斜坡区域的变得更容易。
针对上斜坡,meckel`s cave 区域,目前国内外神经外科医生多来用的是kawase教授的经颞下岩前入路和国内天坛医院改良的耳前颞下硬膜下入路。二者略有不同,互有优点。
对于kawase入路,通过硬膜外开颅,随后转为硬膜下切除肿瘤。极少病变为单纯硬膜外操作,硬膜外病变,逐步被经鼻内镜翼突入路所取代。今天和大家分享潘亚文教授团队近期三例岩前入路手术病例(两例标准KAWASE,一例耳前颞下)。
case 1 患者主因进行性复视加重1月入院。
术前核磁提示右侧岩尖囊性病变,术前诊断性胆固醇肉芽肿,囊肿不排除。
术前查体右侧外展神经受麻痹。
术中采用问号切口,硬膜外磨除囊肿行颅神经减压。
术中磨开岩尖,黄褐色囊液从里面涌出,探查囊壁无异常组织。
术后病理回报证实上皮黏液囊肿。
术后核磁/CT提示患者无新发神经障碍,出院时外展神经麻痹未改善。
术后2个月随访,患者右侧外展麻痹已恢复正常,复视较前明显好转。
心得:神经外科医生对岩尖黏液张力性囊肿较为陌生,好发于双侧乳突气房发达的患者,当一侧气房引流堵塞,形成张力性囊肿,压迫Dorello管内的外展神经。
case 2 岩斜区脑膜瘤,虽然瘤体下界超过了内听道水平,但从T2判断肿瘤的基底还是位于听神经上,所以还是选择硬膜外磨除岩尖。CPA入路虽然能触及瘤体,但三叉神经、面听神经、岩静脉位于瘤体尾侧,实际操作时阻挡较多。而经kawase app,相对会提供更宽广的操作空间。
术前核磁。
术中,我个人习惯采用阿肯色大学的diaz day 教授的问号皮瓣,相对弧形切口显露较大,必要时便于收获筋膜修补颅底缺损。
术中,确定GSPN和V3走行,确定磨除区域。
术后CT。
case 3 三叉神经鞘瘤,术前骨窗CT提示岩尖骨质已经吸收,形成肿瘤走廊。所以术前计划走耳前颞下入路,岩尖根据情况按需磨除。
术前核磁。
术中行耳前弧形切口。
术中,剥离脑干和肿瘤粘连,分离滑车和外展神经,通过切开天幕切迹,无需磨除骨质即可顺利剜除剩余肿瘤。
术后核磁与CT检查结果。
个人对岩前入路的一点体会,kawase入路在磨除岩尖时,有明确的定位标志,对于经验较少的医生,不容易在镜下迷失方位,磨除骨质的体积固定,术前必须放置腰大池。耳前颞下入路,岩尖按需磨除,不易发生术后脑脊液漏,但硬膜下磨除时风险稍大,需要丰富的相关临床经验。
没有绝对适合入路,只有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越来越多的病例可免于开颅,而通过内镜翼突入路取代,孰优孰劣,既要结合病患特点,又要基于主刀医生对入路的熟悉理解程度。成功登顶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量力而行。
颅底外科艰辛充满了心酸和挑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为何如此热爱颅底外科事业,借用传奇登山家george mallory的名言:because it is there (因为山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