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24日发布 | 2025阅读
基线ASPECT评分中不同区域对AIS取栓术后临床结局预测作用的贡献不同

高军

南阳市中心医院温昌明教授团队

朱悦琦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洪波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来自梅奥诊所和多伦多西部医院的学者对具有NCCT基线ASPECT评分数据的前循环取栓队列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基线ASPECT评分中不同区域对AIS取栓术后临床结局预测作用的贡献不同,该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AJNR》杂志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 Seyedsaadat SM, et al.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21; doi:10.3174/ajnr.A7096】



研究背景


基于术前CT平扫(NCCT)的基线ASPECT评分是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前重要的筛选工具。一般认为,该评分越低,术后临床结局越差;且该评分较低的患者不适合行急诊血管内治疗。但是,有观点认为,如此使用ASPECT评分筛选适宜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存在许多缺点。来自梅奥诊所和多伦多西部医院的学者对具有NCCT基线ASPECT评分数据的前循环取栓队列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基线ASPECT评分中不同区域对AIS取栓术后临床结局预测作用的贡献不同,该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AJNR》杂志上。


 图1. ASPECT评分示意图。I,岛叶;L,豆状核;C:尾状核;IC,内囊



研究方法


研究者对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连续接受治疗的353例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178例患者在第一个中心接受治疗,175例患者在第二个中心(梅奥诊所和多伦多西部医院)接受治疗。ASPECT评分≥6是在研究者机构进行机械取栓的先决条件。入选标准如下:急性前循环卒中的临床诊断;18岁或18岁以上;在症状发作后24小时内获得NCCT图像;CTA发现ICA颅内段、M1或M2闭塞,接受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患者。排除标准包括基线成像发现的非缺血性病理(例如脑出血)、基线扫描质量差(例如过多的伪影妨碍了区域ASPECT评分的估计)和拒绝行相关检查。


从受试者中收集的基线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性别、NIHSS评分和末次已知健康时间;治疗后特征包括90天时的mRS评分和机械取栓后的血管再通状态。21例拒绝访问其病历以供研究使用的患者未被纳入本研究。



研究结果


基线特征

患者人群的基线特征见在线补充数据。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0岁,46%为男性。基线成像显示中位总ASPECT评分为9分;早期缺血性变化最常见于岛叶(172例患者,48.7%)和豆状核(96例患者,27.2%),最不常见于M6(16例患者,4.5%)。


主要结局

ASPECT各区域的Logistic回归,不考虑偏侧性(表1)显示,与结局较差相关的是尾状核(OR=3.26;95% CI, 1.33–8.82)、M4(OR=2.94;95% CI, 1.09–9.46)和岛叶(OR=1.75;95% CI, 1.08–2.85)。M1与结局较差相关性较低(OR=0.38;95% CI,0.14–0.99)。其余6个区域(M2、M3、M5、M6、豆状核和内囊)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当研究者按卒中侧别分层时,没有任何区域达到统计学显著性,尽管观察到相似的趋势;在右侧,ORM6=3.71;95% CI, 0.72–29.4),在左侧(ORM5=2.80;95% CI, 0.81–13.2)。


表1. ASPECT评分中各区域对90天mRS评分的预测价值


亚组分析

无岛叶或尾状核梗死患者的平均总ASPECT评分高于岛叶或尾状核受累患者(P<0.0001)(表2)。


表2. 将研究队列分别按有无尾状核受累及有无岛叶受累分组进行的总ASPECT评分对比


在研究人群中,302例(85.6%)患者最终达到TICI 2b/3级血流再通。当将该队列作为一个亚组进行分析时,结果与总人群类似(表3),仍提示尾状核(OR=4.02;95% CI,1.51–12.2)、M4(OR=3.54; 95% CI,1.26–11.9)和岛叶(OR=1.69;95% CI,1.01–2.85)与结局较差相关;同样,M1梗塞的结局较差的几率较低(OR=0.28;95%CI,0.09–0.83)。当该队列仅限于TICI 3级(n=154)时,只有尾状核梗死(OR=14.86;95%CI,3.22-114.94)达到统计学意义。血管再通不成功的患者组(TICI 0/1/2a,n=51)太小,无法可靠估计OR。


表3. ASPECT评分各区域对90天mRS评分的预测价值(按再通程度分层)


ASPECT评分各区域和短期结局

研究者使用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作为结局再次进行分析。在研究者的样本中,27例患者(7.6%)在机械取栓后最初24小时内发生sICH。由于样本量较小,与任何方面均无显著相关性;因为最低P值为0.299,无法描述任何数据趋势(表4)。研究者还使用前24小时内NIHSS评分的变化作为结局指标来探索单个区域对短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没有单个ASPECT评分区域显示与NIHSS变化显著相关(见在线补充数据),仅豆状核有轻微的趋势(OR=6.89;95% CI, 0.57–83.10)。

表4. ASPECT评分各区域对sICH的预测价值



研究结论


该研究根据基线NCCT的ASPECT评分对评分中各区域梗死的相关临床结局特征进行了描述。不同区域对预测功能结局的贡献不同。仅基于总体ASPECT评分进行机械取栓适宜患者选择可能不充分,应同时考虑梗死部位分布。研究结果可能有助于根据梗塞部位分布开发新的评分系统,并改进机械取栓的适宜患者选择流程。因此,需要更大的数据集来验证研究者的发现,并对ASPECT评分中不同区域缺血对临床结局的影响进行更明确的量化。


关注急性缺血性卒中术后

 【中国声音】急性缺血性卒中取栓术后高密度区的临床意义:荟萃分析

 全麻与术中镇静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取栓术后功能结局的影响:系统回顾与荟萃分析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监护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222.png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