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16日发布 | 5686阅读
脑血管-烟雾病

颅内外血管吻合治疗烟雾病

钟书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达人收藏
烟雾病又称Moyamoya病或自发性基底动脉环闭塞症,是一种以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前、大脑中动脉起始部动脉内膜缓慢增厚,动脉管腔逐渐狭窄以至闭塞, 脑底穿通动脉代偿性扩张为特征的疾病。



烟雾病的分布在世界上存在明显地区和种族差异,主要发病人群为黄种人, 发病率最高的地区是日本,其次为韩国和我国等东南亚国家。


  


患病率


  • 人群患病率约为3/10万人 

  • 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一是在4岁左右的儿童期,二是在30-40 岁时的中年期。

  • 成人发生率明显高于儿童, 且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机理


  • 烟雾病由先天和后天因素在内的各种因素引起。

  • 烟雾病血管形成和内膜增厚的机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和移位。 



临床表现


  • 脑缺血 3/4(脑梗1/2,TIA1/4)

  • 脑出血 1/4

  • 儿童以TIA发病较常见,成人女性患者似易发生脑出血。


我国烟雾病发病人数多,因其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常被漏诊,或被当做脑血管狭窄治疗。


  


影像学检查


  • 脑血管造影DSA—金标准

  • CT及CT血管造影CTA

  • MRI及MRI血管造影(MRA)


  


DSA


  


CTA



分期


  • 第1期是颈内动脉分叉狭窄期:颈内动脉末端分叉狭窄,无其他异常所见。

  • 第2期是烟雾出现期:颈内动脉末端分叉狭窄,颅底烟雾血管形成,没有颅外至颅内的侧支循环形成。



  • 第3期是烟雾旺盛期: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有缺失,烟雾血管非常明显,形成烟雾血管团,无颅外至颅内的侧支循环形成。

  • 第4期是烟雾衰减期:后交通动脉消失,颈内动脉闭塞已经发展到与后交通动脉的联合处,烟雾血管变得粗糙,组成烟雾团的血管变。



  • 第5期是烟雾减少期:颈内动脉闭塞在C2段或C3段以上,烟雾血管很少,出现颅外侧支供血。

  • 第6期是烟雾消失期:颈内动脉虹吸段消失,烟雾血管消失,仅见到从颅外进入颅内的侧支循环。



  • 第1、5、6期容易误诊为脑血管狭窄


诊断


脑动脉造影诊断标准:

(1)颈内动脉终末段(TICA)和(或)大脑前动脉(ACA)起始段和(或)大脑中动脉(MCA)起始段严重狭窄或闭塞;
(2)动脉期在闭塞动脉周围有异常血管网;
(3)上述病变应该是双侧的。


磁共振诊断标准:

(1)TICA、ACA起始段和MCA起始段严重狭窄或闭塞;
(2)脑基底部异常血管网,如果在MRI上看到2个以上明显的血管流空影,也可以认为有异常血管网;
(3)上述改变为双侧。


排除诊断


须排除以下疾病所致的脑血管病:

(1)动脉粥样硬化;
(2)自身免疫性疾病;
(3)脑膜炎;
(4)脑肿瘤;
(5)唐氏综合症;
(6)神经纤维瘤病;
(7)颅外伤;
(8)放射线头部照射;
(9)其他原因。


手术方式


直接血管重建: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血管吻合术(STA-MCA),枕动脉-大脑中动脉血管吻合术等。


间接血管重建:

(1)脑-颞肌贴敷术(EMS);
(2)脑-颞肌-动脉贴敷术(EDAMS);
(3)脑-硬脑膜-动脉贴敷术(EDAS);
(4)颅骨钻孔术等。


EDAS




STA-MCA



手术器械要求


  • 特殊器械:手术显微镜、短细双极镊、显微器械、显微吸引器、临时阻断夹及持器、血管吻合器械、显微针持、胶手套。

  • 特殊药品:盐酸罂粟碱、肝素、亚甲蓝。



病例1




病例2


  


  


  


  


  


  



术前



术后一月


  


烟雾病早期采用血管重建手术能够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改善预后,有效率达到90%~100%!
(参考文献:烟雾病的外科治疗,中国卒中杂志, 2008年7月,第3卷,第7期)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