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病率
人群患病率约为3/10万人
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一是在4岁左右的儿童期,二是在30-40 岁时的中年期。
成人发生率明显高于儿童, 且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机理
烟雾病由先天和后天因素在内的各种因素引起。
烟雾病血管形成和内膜增厚的机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和移位。
临床表现
脑缺血 3/4(脑梗1/2,TIA1/4)
脑出血 1/4
儿童以TIA发病较常见,成人女性患者似易发生脑出血。
影像学检查
脑血管造影DSA—金标准
CT及CT血管造影CTA
MRI及MRI血管造影(MRA)
DSA
CTA
分期
第1期是颈内动脉分叉狭窄期:颈内动脉末端分叉狭窄,无其他异常所见。
第2期是烟雾出现期:颈内动脉末端分叉狭窄,颅底烟雾血管形成,没有颅外至颅内的侧支循环形成。
第3期是烟雾旺盛期: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有缺失,烟雾血管非常明显,形成烟雾血管团,无颅外至颅内的侧支循环形成。
第4期是烟雾衰减期:后交通动脉消失,颈内动脉闭塞已经发展到与后交通动脉的联合处,烟雾血管变得粗糙,组成烟雾团的血管变。
第5期是烟雾减少期:颈内动脉闭塞在C2段或C3段以上,烟雾血管很少,出现颅外侧支供血。
第6期是烟雾消失期:颈内动脉虹吸段消失,烟雾血管消失,仅见到从颅外进入颅内的侧支循环。
第1、5、6期容易误诊为脑血管狭窄
诊断
脑动脉造影诊断标准:
磁共振诊断标准:
排除诊断
须排除以下疾病所致的脑血管病:
手术方式
直接血管重建:
间接血管重建:
EDAS
STA-MCA
手术器械要求
特殊器械:手术显微镜、短细双极镊、显微器械、显微吸引器、临时阻断夹及持器、血管吻合器械、显微针持、胶手套。
特殊药品:盐酸罂粟碱、肝素、亚甲蓝。
病例1
病例2
术前
术后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