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14日发布 | 634阅读
神经介入-狭窄

双通路技术治疗椎-基底动脉汇合部重度狭窄

孙锐

内蒙古鄂尔多斯中心医院

刘建

北京天坛医院

孙瑄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

刘爱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达人收藏
To Improve Sometimes,
To Communicate Often,
To Summarize Always..


导读

椎-基底动脉汇合部狭窄的介入手术治疗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手术治疗难度大,出现血管破裂、动脉夹层等并发症几率高。手术过程中扩张一侧椎动脉V4段时可能造成对侧椎动脉V4段闭塞。本例中应用双通路技术,治疗一侧椎动脉时,提前保护对侧椎动脉。在导丝保护对侧椎动脉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延长治疗侧球囊扩张时间,提升手术疗效和安全性。另外,双通路技术能够同时注射造影剂,更全面准确评估介入手术治疗前后的效果。


病例简介



患者,男,59岁。

主诉:
走路不稳,言语不利,复视26天。

现病史:
患者于26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走路不稳,言语不利,复视,当时在脑科医院住院,诊断为脑梗死,椎基底动脉汇合处狭窄,住院16天后明显好转,为进一步治疗,今来我院。发病以来,无意识障碍,无明显饮水呛咳及吞咽困难,饮食可,睡眠可,二便如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
高血压病史8年余,最高血压190/115 mmHg,不规律口服卡托普利等降压药物,血压控制不满意,否认冠心病史,否认糖尿病病史。

体格检查:构音不清,视物模糊,步态不稳。

个人史:
有长期吸烟饮酒史。

家族史:
患者儿子患高血压,最高血压190/115 mmHg。

辅助检查:
脑血管相关检查
头颅CT及CTA示脑内多发梗死灶,多发脑动脉狭窄;

DSA示双侧椎动脉段末段,基底动脉起始部显著狭窄。





CTA (2020.2.2,天坛医院)



高分辨MR



CTA





术前诊断:

1.椎基底动脉汇合部重度狭窄

2.脑梗死

3.高血压


术前用药:

阿司匹林肠溶片   100 mg qd(1月)

氯吡咯雷片       75 mg  qd(1月)

阿托伐他汀钙片   20 mg  qd (1月)


手术方案:

造影明确诊断及解剖关系,必要时血管成形


手术指征:

椎基底动脉狭窄,脑梗死,低灌注


手术风险:

动脉夹层、血管闭塞,穿支闭塞

斑块脱落导致栓塞事件

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

术后残留狭窄

高灌注,脑出血等


手术过程:

术中造影

DSA(天坛医院-2020.02.08)右侧颈总动脉



右侧椎-基底动脉



左侧椎动脉



左侧颈总动脉



治疗:
双侧股动脉穿刺,沿 Guiding导管将 Synchro微导丝(0.014 in×300 cm)至右侧椎动脉V2段,在路径图引导下将微导丝通过右椎动脉V4狭窄段,导丝头端送至右侧大脑后动脉P2段,目的为球扩左侧V4时,保护右侧V4。



沿 Guiding导管将 Synchro微导丝(0.014 in×300 cm)配合微导管送至左侧椎动脉V2段,在路径图引导下将微导管配合微导丝通过左侧椎动脉V4狭窄段,导丝头端送至左侧大脑后动脉P2段



沿微导丝送入球囊(2.0 mm×9.0 mm)至左侧V4狭窄处。

 


对位准确后球囊逐渐加压至6atm,持续20秒。



抽瘪球囊,造影示残余狭窄约75%,前向血流(TICI分级3级),撤出球囊导管,微导丝保留在原位置。



同样技术操作,行右侧椎动脉V4段球扩。



球扩后,造影示残余狭窄约70%,前向血流TICI 3级,撤出球囊导管,微导丝保留在原位置。



双侧椎动脉同时造影,左侧V4残余狭窄较重。



为进一步改善左侧V4段狭窄,同样操作沿微导丝送入球囊(2.25 mm×9.0 mm)至狭窄处,对位准确后球囊逐渐加压至7 atm,持续20秒。



抽瘪球囊,造影示残余狭窄约40%,前向血流好(TICI分级3级)。



所用材料
Synchro微导丝(0.014 in×300 cm)
球囊(2.0 mm×9.0 mm)

球囊(2.25 mm×9.0 mm)


手术经过:
全麻成功,右股动脉置入5F动脉鞘。沿动脉鞘送入150 cm泥鳅导丝+5F单弯导管造影,可见右侧椎动脉V4段重度狭窄,前向血流2b级,左侧椎动脉V4段次全闭塞,前向血流2a级,6F动脉鞘置换5F,同时穿刺左侧股动脉,置入6F动脉鞘。沿Guiding导管将Synchro微导丝(0.014 in×300 cm)至右侧椎动脉V2段,在路径图引导下将微导丝通过右椎动脉V4狭窄段,导丝头端送至右侧大脑后动脉P2段,同样技术操作,沿微导丝送入球囊(2.0 mm×9.0 mm)至左V4段狭窄处,对位准确后球囊逐渐加压至6 atm,持续20秒,快速抽瘪球囊,造影示残余狭窄约75%,前向血流TICI2b级,撤出球囊导管,微导丝保留在原位置。同样技术操作,沿微导丝送入球囊(2.0 mm×9.0 mm)至右V4段狭窄处,球扩后造影示残余狭窄约50%,前向血流TICI分级3级,观察5分钟,再次造影可见血流通畅,无急性血栓形成,狭窄处回缩不明显,为进一步改善左侧V4段狭窄,同样操作沿微导丝送入球囊(2.25 mm×9.0 mm)至狭窄处,对位准确后球囊逐渐加压至7 atm,持续20秒,快速抽瘪球囊,造影示残余狭窄约40%,前向血流(TICI分级3级),撤出球囊导管,微导丝保留在原位置。观察5分钟,再次造影可见血流通畅,无急性血栓形成,狭窄处回缩不明显。经双侧导引导管造影,双侧椎基底动脉前向血流3级。使用封堵器封堵双侧股动脉穿刺点,结束手术,解除全麻后,患者查体:无不适主诉,神清语利,四肢末端活动正常,安返病房。印象:经皮穿刺双V4段球囊扩张术,右V4狭窄率约95%,术后残余狭窄率约50%。左V4段次全闭塞,术后残余狭窄率约40%。


术者思考: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椎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其中椎动脉狭窄最易累及的部位为颅内椎动脉。临床实践表明,传统药物治疗的椎动脉狭窄患者仍具有较高的脑卒中发生率。伴随介入技术和材料的发展,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操作具有简单、微创、复发率低等明显优势,使椎动脉支架置入术在椎动脉颅内段的治疗中应用广泛。后循环也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缺血导致脑缺血或脑梗死,临床症状包括眩晕、肢体/头面部麻木、肢体无力、呕吐、行走不稳、视力障碍等。椎基底两侧动脉血流量对大、小脑后部供血有重要意义,当患者椎动脉一侧V3-V4段重度狭窄或闭塞时极易引发缺血性脑卒中。因此,临床尽早干预,有效降低缺血脑卒中发生风险。该患者为双侧V4重度狭窄,且近期发生脑梗死,属于极高危人群,符合介入治疗指征,手术重点及风险主要在于扩张一侧V4时可能使对侧V4闭塞,所以我们使用双通路技术,治疗一侧时,提前保护对侧,在导丝保护对侧椎动脉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适当延长治疗侧球扩时间,使手术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增加,另外,在观察狭窄及治疗后改善效果时,双通路技术同时注射造影剂,可更准确的评估血流及狭窄情况。考虑到置入支架后可能有穿支事件,且需长期双抗,以及支架内血栓,支架内再狭窄等可能发生,该例患者球扩后血流改善明显,所以未置入支架。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