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30日发布 | 1369阅读

颅内镜像动脉瘤两种栓塞技术的分期治疗

蒋伟平

南华

丁力冬

新疆伊犁州友谊医院

孙瑄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

葛慧剑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刘爱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达人收藏
To Improve Sometimes,
To Communicate Often,
To Summarize Always...

导读:镜像眼动脉段动脉瘤是镜像动脉瘤的常见类型,栓塞治疗是目前临床的常用治疗手段甚至已成为首选方案,但一些眼动脉瘤到位困难,一些眼动脉瘤常规栓塞治疗后容易复发,对于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疗效不佳的眼动脉瘤采用密网支架治疗可进一步降低动脉瘤复发风险。

病情简介


患者,女,50岁


病例情况:

患者于2019年12月29日在外院体检行头颅MR+MRA提示:左侧颈内动脉C6段动脉瘤(直径7 mm),右侧颈内动脉C6段动脉瘤(直径5 mm),当时未予处理,随后患者为求进一步介入治疗,分别于2020-01-10在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住院行左侧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并于2020-12-04再次在本院行右侧颈内动脉C6段动脉瘤单纯密网支架置入术。


既往史:

2006年曾行“心脏射频消融手术”。
体格检查:
无特殊。


辅助检查:

2020-11-20天坛医院头颅CTA提示左侧颈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右侧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头颅CTP提示右侧小脑半球片状灌注异常区;其他脏器及血管功能评估:血常规、凝血四项、尿液分析及生化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胸片提示胸主动脉硬化,右肋膈角钝,胸膜增厚,心影饱满。


诊断:

1.左侧颈内动脉C6段动脉瘤
2.右侧颈内动脉C6段动脉瘤

全脑血管造影:右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瘤体直径6 mm;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前壁动脉瘤,瘤体直径10 mm。





手术指征:
颅内多发动脉瘤,形态不规则,直径大于7 mm,宽颈,受血流冲击大,破裂出血风险高。


手术风险:

1.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

2.血管穿孔损伤;

3.血栓性卒中;

4.支架覆盖穿支血管;

5.密网支架置入后延迟破裂出血、脑实质延迟出血。


第一次手术:
左侧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
手术材料:
① 指引导管:Codman 6F Envoy
② 支架微导管:Prowler Select Plus
③ 支架:Codman Enterprise2 4.0 mm*23 mm
④ 微导丝:Synchro 0.014 in*200 cm

⑤ 弹簧圈:Codman Orbit Galaxy及泰杰伟业弹簧圈


手术经过:
经右侧股动脉鞘,黑泥鳅导丝带领导引导管(Codman 6F Envoy)到达左侧颈内动脉岩段,微导丝(Synchro 0.014 in*200 cm)带领支架微导管(Prowler Select Plus)到达左侧大脑中动脉M2段,退出微导丝。微导丝(Synchro 0.014 in*200 cm)带领弹簧圈微导管(EchelonTM-10)到达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前壁动脉瘤腔内,退出微导丝。经弹簧圈微导管植入Codman 9 mm*25 cm Orbit Galaxy成篮弹簧圈1个,弹簧圈在瘤腔内成篮不稳定,随经支架微导管(Prowler Select Plus)输送支架(Codman Enterprise2 4.0 mm*23 mm)并释放在颈内动脉交通段至床突段,完全覆盖动脉瘤颈。调整第一枚成篮弹簧圈,使其完全置入动脉瘤墙内,透视下见成篮满意。继续经弹簧圈微导管依次填入弹簧圈(Codman 8 mm*24 cm Orbit Galaxy;Codman 7 mm*21 cm Orbit Galaxy;泰杰伟业 5 mm*15 cm 3D;泰杰伟业3 mm*8 cm 2D;Codman 2 mm*6 cm Orbit Galaxy;泰杰伟业1.5 mm*4 cm 2D;泰杰伟业1.5 mm*3 cm 2D),间断造影确保左侧颈内动脉及远端血流通畅。左侧颈内动脉造影确认:左侧颈内动脉瘤致密填塞,Raymond 1级,载瘤动脉通畅。手术结束。右侧股动脉穿刺处用血管封堵器(Cordis Exoseal 6F)封堵,并压迫器持续压迫止血。术后患者麻醉清醒,拔除气管插管,呼唤应答,对答切题,言语清楚,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



填塞部分弹簧圈后,经支架微导管(Prowler Select Plus)输送支架(Codman Enterprise2 4.0 mm*23 mm)并释放在颈内动脉交通段至床突段,完全覆盖动脉瘤颈。



术后工作位造影提示:左侧颈内动脉瘤致密填塞,Raymond 1级,载瘤动脉通畅。



2020-11-20头颅CTA提示右侧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左侧颈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未见动脉瘤显影。


第二次手术:
右侧颈内动脉C6段动脉瘤密网支架Tubridge置入术。


手术材料

指引导管:Cordis 8F MPA+Navien(5F)

支架导管:T-track

支架型号:Tubridge 4.5 mm-20 mm

微导丝:Synchro 0.014 in*200 cm


手术经过:

经右侧股动脉鞘,黑泥鳅导丝带领8F导引导管(Cordis 8F MPA)到达右侧颈内动脉颈段,5F Navien(058-125)在泥鳅导丝辅助下经同轴技术到达右侧颈内动脉岩段,微导丝(Synchro 0.014 in*200 cm)带领支架微导管(T-track)到达右侧大脑中动脉M2段,退出微导丝。经支架微导管(T-track)输送支架(Tubridge 4.5-20)并精准释放在右侧颈内动脉眼段,完全覆盖动脉瘤。右侧颈内动脉造影确认:支架打开良好,贴壁良好,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内见造影剂滞留。手术结束。右侧股动脉穿刺处用血管封堵器封堵,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术后患者麻醉清醒,拔除气管插管,呼唤应答,对答切题,言语清楚,双眼视力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



本次造影提示:右侧颈内动脉C6动脉瘤体积较前增加,直径大约7 mm。



微导丝(Synchro 0.014 in*200 cm)带领支架微导管(T-track)到达右侧大脑中动脉M2段,并输送(Tubridge 4.5 mm-20 mm)并精准释放在右侧颈内动脉眼段,完全覆盖动脉瘤。 



释放密网支架后经右侧颈内动脉造影:动脉期可见造影剂延迟充盈动脉瘤腔;



经右侧颈内动脉造影:静脉期可见造影剂在动脉瘤腔滞留;



Dyna CT:支架打开良好,贴壁良好,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内见造影剂滞留。


术者思考:
多发动脉瘤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例中占到了15%~35.5%。镜像动脉瘤常见于双侧大脑中分叉处动脉瘤、双侧后交通动脉瘤,双侧眼动脉段动脉瘤也不少见。
据统计,偶然性动脉瘤的发病率占到正常人群的5%~10%。未破裂动脉瘤值得治疗的原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较差,有超过1/3以上的患者死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无神经功能障碍症状的患者也仅有少部分人可完全康复走向工作岗位。
一些回顾性及前瞻性研究用于评估未破裂动脉瘤的自然史,已确定的破裂危险因素有:


1、患者因素

(1)病史中曾有其他动脉瘤破裂导致SAH者。
(2)多发性动脉瘤。
(3)年龄,年轻患者终生出血率高。
(4)一般状况,如高血压及吸烟增加破裂出血。
(5)地理位置,日本及芬兰发生率高,中国次之,北美及欧洲相对低。
(6)性别,女性的破裂风险更大。
(7)家族史。


2、动脉瘤特征

(1)大小,其破裂的风险主要依赖于动脉瘤直径,虽然认为直径越大破裂风险越大。回顾性研究表明,大多破裂动脉瘤直径是小于7毫米的,而且大多数是前交通动脉瘤。
(2)位置,研究表明,前交通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和后循环动脉瘤破裂风险增加。
(3)形态,存在子囊,瘤颈形态以及动脉瘤大小与载瘤动脉直径比例增加,均与动脉瘤破裂风险增加有关。
动脉瘤大小,病人年龄和位置是影响是否治疗未破裂动脉瘤以及治疗方法的重要因素。对于既往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显著家族史,症状性动脉瘤以及动脉瘤增大或形态改变的病人,应建议早期治疗。
对于未破裂动脉瘤治疗的策略可以选择:
(1)巨大的和症状性动脉瘤,特别是在年轻病人中是需要干预的。
(2)动脉瘤直径小于7毫米,可予以观察,位于后循环或有危险因素则需要干预。
(3)大于7毫米的动脉瘤,无论位置,一般都是需要去干预。
(4)大多数未经治疗的偶发动脉瘤,推荐每年进行一次CTA或MRA的检查,如果显示增大可进行干预,如果未见增大可重复影像学检查并降低复查频率。
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破裂风险高,往往需要干预。一次介入治疗干预多个颅内动脉瘤风险会叠加,为了降低手术风险,提高安全性,颅内不同侧别的多发动脉瘤一般采取分期治疗。


眼动脉段动脉瘤手术较复杂,通常需要磨除前床突,暴露动脉过程中视神经及视神经穿支血管受损的可能性比较大,易出现视力丧失。血管内治疗是眼动脉段动脉瘤的一个很好的选择,介入治疗的严重并发症率相对低。但眼动脉段动脉瘤栓塞后容易复发,虽然眼动脉段动脉瘤属于侧壁动脉瘤,然而发生在从海绵窦段发出后的弯曲位置及血流动力学效应类似于终末端的动脉瘤。据报道其栓塞后复发的概率相当高,达到10%~40%不等;正因为如此眼动脉动脉瘤栓塞后必须进行系统性影像学随访。密网支架已广泛应用于颈内动脉动脉瘤,对于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的治疗价值是肯定的,但对于颈内动脉体积较小的动脉瘤的治疗价值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评估。

resize,m_lfit,w_120

刘爱华

作者简介

主任医师、教授

博士生导师

北京市神经介入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党建书记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秘书长

中国医师协会科普分会神外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青科协生物医药常务秘书长

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秘书长

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青委会主任委员

擅长脑动脉瘤、脑血管狭窄支架成形与脑血管畸形等微创介入治疗,脑血管病先后获省部级奖7项,先后承担国自然、科技部等课题12项,已发表学术论文107篇(Neurology、Stroke等SCI论文62篇),已获发明国家专利4项,培养硕士生14名,博士生4名。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