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gshospitalet(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发表在J Neurosurg, 2020年的一篇临床研究。
开颅去骨瓣减压术(DC)通过增加颅脑的容积,使得颅脑外伤(TBI)或大脑中动脉(MCA)梗塞后发生严重脑水肿患者得以生存,但失去颅骨保护的大脑会暴露在大气压下,从而改变颅内血流动力学和脑脊液(CSF)动力学。这些变化被认为与DC并发症的发病机制有关,例如脑积水、水囊瘤形成和“环钻综合征”(皮瓣塌陷综合征)。通过颅骨修补术重建颅顶后,并发症通常会改善,这说明大块颅骨缺损与DC后颅内异常情况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因此修补颅骨势在必行,但是至于理由,下面就通过颅骨修补对颅内压的了解来解释一下。
研究团队讨论了关于颅骨修补术对ICP动力学影响的三个主要发现:
第一个作用:重新开放脑脊液-蛛网膜颗粒-静脉窦的循环通路。在颅骨修补术后的最初24小时内,平均ICP从颅骨修补术前的大约-2mmHg逐渐增加到大约4mmHg。这种逐渐升高的原因可能是CSF的生成,估计约为500毫升/天,这将使ICP缓慢升高至CSF排出渠道(例如蛛网膜粒)的开放压阈。来自动物研究的数据表明,颅骨蛛网膜粒的开放压约为3-5mmHg,且CSF压至少必须高于矢状窦压才能建立通过该路径引流所需的静水压梯度。
第二个作用,颅骨修补后,动脉压力波通过颅内腔产生的搏动,可驱动颅内液体运动,包括毛细血管血流、CSF循环和淋巴液流动。大脑的刚性封闭使其在动脉压力波的传播方面具有独特性,动脉压力波的传播几乎(瞬间)从动脉壁转移到颅内腔的其他内容物:脑实质、CSF和脑静脉和静脉窦中的静脉血。颅骨修补术后颅内搏动的恢复先前已在使用相差MRI评估CSF流量和使用经颅多普勒(TCD)超声检查的矢状窦流量的案例研究中得到了证实。动脉压力波通过颅内腔产生的搏动被认为可驱动颅内液体运动,包括毛细血管血流、CSF循环和淋巴液流动。
第三个作用,颅骨修补后对大脑血流和大脑的代谢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评估颅骨修补术前后使用TCD和CT灌注的患者的较大研究也显示颅骨修补术后脑血流(CBF)有所改善,而使用18FDG-PET的类似研究表明,颅骨修补术术后同侧半球的脑代谢增加。颅内压力的稳定,脑脊液循环的建立和脑代谢的增加与“环钻综合征”中所包含症状的缓解以及颅骨修补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有关。
因此,颅骨缺损影响了颅内压的变化,脑脊液循环的异常,脑代谢降低或大气压对脑实质的直接影响,这些都会导致脑功能的障碍。同时支持早期行颅骨修补术的策略,因其可恢复ICP生理性的昼夜节律变化,而这对于颅内液体循环运动很重要,可能是正常脑功能和颅内搏动所必需的。
董月青
副主任医师
天津大学新城医院,朝阳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中心
专业特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急性脑损伤后的昏迷促醒和康复治疗。
从医20余年主要从事颅脑创伤重症和神经康复领域的研究,2011年在国内率先成立昏迷促醒-康复中心,主要对颅脑创伤、脑出血、脑梗塞和缺血缺氧性脑病导致的植物状态和最小意识状态患者进行促醒和康复治疗。在国内开展高颈段脊髓电刺激(SCS)和中央丘脑脑深部电刺激(CT-DBS)促醒研究,2017年在国内开展迷走神经刺激昏迷促醒治疗。学术方面,在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下成立“意识障碍学组”,担任首任委员会的负责人,积极在全国推广意识障碍的昏迷促醒事业。参与中-瑞国际颅脑创伤合作、国家自然基金、天津市和武警部队重点课题10余项。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武警科技进步三等奖。被天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聘请为客座教授,担任武警医学,中国生理学杂志的审稿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