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 Summarize Always...


患者,男性,72岁,因“发作性左手无力5月余”于2020年5月18日收住我科。
现病史:患者5月余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左手精确活动差,表现为打麻将时无法准确摸牌,持续约3-5个小时后缓解,患者第3天就诊于当地医院,测血压180/110 mmHg,行头部CT检查:急性脑梗死(未见报告)。给予对症输液治疗,9天后出院。后患者行头颈部CTA+CTP(2020-4-23)检查:右侧颈内动脉显示纤细浅淡,可见多发不规则狭窄、欠连续,左侧颈内动脉虹吸段粗细不均,双侧大脑前、中动脉可见多发不规则狭窄,右侧椎动脉显示纤细不清;右额颞顶、右侧小脑TTP、MTT延长,CBF减低,CBV基本正常。给予保守治疗,此后患者该症状间断出现,表现形式基本一致,无明确发作间隔。为行进一步治疗,以“颈内动脉狭窄“收入我科。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5月余,血压最高180/110 mmHg,口服氯沙坦钾50 mg qd控制血压,血压控制一般;高脂血症病史。
查体:生命体征正常平稳,一般状况良好。神清语利。双瞳等大等圆,直径2.5 mm,对光反射灵敏,眼动充分,视力视野粗测正常。面纹对称,伸舌居中,面部感觉正常。肢体活动正常,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颈软,病理征阴性,生理反射存在。
辅助检查:头颈部CTA+CTP(外院,2020-4-23):右侧颈内动脉显示纤细浅淡,可见多发不规则狭窄、欠连续,左侧颈内动脉虹吸段粗细不均,双侧大脑前、中动脉可见多发不规则狭窄,右侧椎动脉显示纤细不清;右额颞顶、右侧小脑TTP、MTT延长,CBF减低,CBV基本正常。
术前诊断:
1.颈内动脉闭塞(右侧);2.椎动脉狭窄(右侧);3.脑血管狭窄(多发);4.高血压;5.高脂血症;6.动脉粥样硬化;7.脑梗死;8.吸烟史
图1 MR提示存在陈旧性脑梗死,无新发梗死
图2 造影见右侧颈内动脉起始处闭塞,闭塞处圆钝,可见自发再通后纤细扭曲血流,返流血较长,可达岩骨段-海绵窦段移行处
图3 通过前交通及后循环软膜支代偿,后交通未见明确开放,代偿情况可
手术适应症:
反复发作,标准内科治疗效果不佳
影像学提示颈内动脉重度狭窄-闭塞
无明确手术禁忌症,家属手术意愿强烈
手术难点
微导丝、微导管能否于海绵窦段前进入真腔
颈内动脉起始处机化血栓坚韧程度,是否需复合手术开通
管腔内机化血栓顺应性,球扩之后能否稳定,是否需植入支架
手术是否会对目前代偿情况产生影响
再闭塞情况……
图4 TOF像显示岩骨段慢血流
图5 眼段可见正常管腔,血管负性重构
图6 M1段血管存在
手术器械:
5F MPA1造影管
泥鳅导丝
8F Envoy导引导管
Excelsior SL-10微导管
史赛克Synchro200 cm、300 cm、Transcend200 cm微导丝
Pilot50微导丝
Boston Scientific Ultra-soft 2.0 mm×20 mm球囊
Cordis Aviator Plus 4.0 mm×20 mm球囊
Abbott Vascular XIENCE Xpedition 4.0 mm×23 mm支架
Boston Scientific Wallstent 7 mm×40 mm支架
手术过程:
患者取平卧位,全麻满意后,术区常规消毒铺巾,右股动脉行Seldinger穿刺,置入8F动脉鞘,超滑泥鳅导丝、5FMPA1、8FEnvoy同轴送入右侧颈总动脉,撤出造影管及泥鳅导丝,造影见右侧颈内动脉起始处闭塞,远端返血可及岩骨段。调整导引导管方向朝向闭塞血管,泥鳅导丝尝试无法进入残端,残端质韧,更换Pilot微导丝携带SL-10微导管进入颈内动脉开口,更换Synchro微导丝尝试选入血管腔失败,遂更换Pilot微导丝配合微导管钻行,多次调整角度观察微导丝行进路线。至岩骨段见微导丝进入假腔,微导管固定,尝试再次跟入第二根微导丝,于C1开口处无法进入,遂留取路图,回撤微导管及微导丝至C1中段,躲开路图下微导管影,更换Transcend微导丝再次尝试进入真腔。跟入微导管,撤出微导丝,微量造影明确微管位于真腔内,交换Synchro300cm微导丝进入远端大脑中动脉。Ultra-soft 2.0 mm×20 mm球囊由海绵窦段依次扩张至颈内动脉开口,造影见血管前行血流出现,血管管腔形态差。更换Aviator Plus 4.0 mm×20 mm沿岩骨段依次扩张至颈内动脉开口,再次造影见C1开口及岩骨段-海绵窦段交界处血管狭窄,其余血管管腔光滑。沿微导丝送入XIENCE Xpedition 4.0 mm×23 mm支架释放于岩骨段-海绵窦段交界处,C1释放Wallstent 7 mm×40 mm。造影见正向血流通畅,支架贴壁良好。CT未见出血,观察10分钟再次造影血流稳定,遂结束手术,患者麻醉清醒后平车送回病房。
图7 Pilot结合SL-10通过C1开口质韧的闭塞段
图8 反复尝试无法顺利前进,Pilot在机化血栓内钻出一条路径
图9 反复尝试下微导管终于在岩骨段水平进入真腔
图10 由远及近依次使用2.0 mm的球囊扩张
图11 扩张后见正向血流出现,但管腔情况不理想
图12 使用4mm球囊再次扩张全段血管,此时正向血流已明显改善,但发现C1及岩骨段-海绵窦段交界处存在狭窄,再次扩张后狭窄改善不理想
图13 于海绵窦段-岩骨段交界处植入球扩支架一枚,展开过程球囊充盈受限明显,颈内动脉开口处植入自膨支架一枚
图14 造影可见颈内动脉血流稳定
术者思考:
能否进入真腔以及从哪一段进入真腔是该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对于本例手术而言,返流血隐约可见至岩骨段-海绵窦段交界处,有较为充足的操作空间。但在操作过程中需注意切勿冒进,需多角度明确微导丝、微导管是否真正进入真腔,以避免假腔不断扩大甚至导致真腔闭塞、原有代偿消失等情况。“步步为营”的策略有的时候并非优选,反而适时回撤微导管、微导丝,更换扭控性、循迹性更好的导丝进行重新选择是一种不错的策略。本例患者术中拟使用双导丝技术,但无奈单一导丝无法通过C1闭塞段。此类影像上较为圆钝的闭塞,往往质韧,导丝通过难度大,泥鳅导丝、V18、造影管均可作为有效的尝试,但需注意导丝的朝向,警惕刺破颈内动脉,这类情况复合手术是很好的选择。而以夹层为主的闭塞,开口的通过相对会容易一些,复合手术的优势相对不会那么明显。
颈内动脉慢闭开通手术目前仍在不断发展与研究之中,我们希望在未来OCT、IVUS、血管内镜等技术能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此类患者的评估与治疗之中,希望更多的患者能从中获益。

刘爱华
作者简介
主任医师、教授
博士生导师
北京市神经介入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党建书记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秘书长
中国医师协会科普分会神外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青科协生物医药常务秘书长
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秘书长
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青委会主任委员
擅长脑动脉瘤、脑血管狭窄支架成形与脑血管畸形等微创介入治疗,脑血管病先后获省部级奖7项,先后承担国自然、科技部等课题12项,已发表学术论文107篇(Neurology、Stroke等SCI论文62篇),已获发明国家专利4项,培养硕士生14名,博士生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