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02日发布 | 1935阅读

基底动脉夹层游离内膜治疗后吸收

陈红兵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达人收藏

临床资料


男,35岁。

主诉:言语不清和右侧肢体无力1月。

现病史:2014-12-20凌晨3时醒来,感头痛,从枕部向额部扩展,为撕扯样疼痛,同时有头部昏沉感;而后渐觉右侧肢体乏力,右上肢不能抬起,下肢行走拖步,伴右侧肢体麻木和言语含糊。即送当地医院,急诊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脑梗死”;7时左右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20分钟后出现牙龈出血,遂动脉取栓,术程顺利。当日下午,右侧肌力曾恢复至3级,后病情加重,右侧上下肢不能抬离床面和移动。2014-12-22头颅MRI:脑干梗死。2014-12-22气管切开,2015-1-8拔管。为进一步诊治入我院神经科住院。

既往史:腰椎间盘突出,乙肝。

个人史:吸烟近10年,约10支/日。

家族史:高血压和脑卒中家族史。

入院体查:神志清,言语欠流利,双侧咽反射减退;右上肢肌力5-级,右下肢肌力4级;右下肢痛触觉较左侧减退;双侧巴宾斯基征(+)。



外院影像评估


2014-12-20



△取栓前DSA:基底动脉中段狭窄(红箭)。



△S AB支架(具体型号不详)取栓1次。




△取栓后DSA:前述基底动脉狭窄基本消失,但局部管腔造影剂充盈不均匀,原狭窄位置可见局部管腔轮廓不连续(红箭)。


2014-12-22


△DWI:双侧脑桥梗死,以左侧为著。



△MRA:基底动脉局部不规则轻度狭窄(红箭)。



入院后影像学评估


2015-1-23




△3D-TOF-MRA源图像和重建图像:基底动脉中段管腔内可见“膜片样”血流信号缺损(黄箭),提示“夹层”。







△管壁MRI(二维T2WI和T1WI平扫+增强,三维T1-SAPCE平扫+增强):基底动脉局部管壁轻度增厚(等T1、高T2信号),并强化;同时可见突入管腔内的强化“膜片样”组织,即夹层“内膜征”(黄箭)。





入院后经充分评估,未发现除基底动脉病变以外的其他潜在脑卒中原因。

此患者脑卒中病因考虑是“基底动脉夹层”,诊断依据:青年患者,发病时头痛,影像学检测到典型夹层征象(内膜征)。






提出一个问题:基底动脉夹层是否和支架取栓操作有关?具体讨论详见下文




临床诊断


1.双侧脑桥梗死

2.基底动脉夹层



住院和出院后治疗


1.氯吡格雷 75mg QD

2.阿托伐他汀 20mg QD

3.康复训练





出院mRS-3

发病3个月mRS-1



影像学随访(2015-5-9)




△发病近5个月,管壁MRI之增强T1WI:基底动脉局部内仍可见强化的“内膜征”(黄箭),局部管壁轻度增厚并强化。


发病近5个月,复查管壁MRI提示:基底动脉局部“内膜征”和管壁轻度增厚无明显变化,并均呈强化表现。





长期二级预防:阿司匹林 100mg QD
发病12个月mRS-0




影像学随访(2016-2-21)







△发病13个月,管壁MRI(T1-SPACE平扫+增强,以及二维T2WI和增强T1WI):基底动脉“内膜征”已消失,仅留有局部管壁轻度增厚(等T1和稍高T2信号),并强化(橙箭)。


发病13个月,复查管壁MRI提示:基底动脉内膜征已消失,遗留局部管壁轻度增厚并强化。



简要评析


1.首先,据无创影像学(MRA和管壁MRI)检测到的典型“内膜征”,此患者诊断基底动脉夹层是没有问题的。

2.前文提到了“基底动脉夹层是否和取栓支架操作有关?”这个问题,言下之意是:DSA所示基底动脉狭窄也有可能是其他病变,如:粥样硬化斑块、血管炎或血栓,而夹层可能是取栓支架损伤所致。后循环栓子通常停留在基底动脉远端或其分支,造成管腔闭塞;即使是导致管腔狭窄,其狭窄管腔处往往可见不规则造影剂充盈缺损;而此患者狭窄位置和形态不符合典型栓塞表现。发病后的数次管壁MRI均未检测到血管炎或粥样硬化斑块典型征象,故不考虑这些诊断。

3.问题又来了,如果取栓前基底动脉狭窄由夹层所致,为什么支架取栓后DSA显示管腔狭窄基本消除?而未能检测到典型夹层征象?上述问题牵涉到夹层病理机制影像学诊断方法。壁内血肿是夹层病变导致管腔狭窄的主要机制,而DSA无法显示壁内血肿。此患者取栓前也不排除同时合并存在游离内膜,但二维DSA受投照角度限制,常难以显示较小范围的“内膜征”,此时三维DSA的诊断效率高。释放取栓支架后,支架的径向支撑力会压迫壁内血肿,降低壁内血肿容量,从而回收支架后可见狭窄改善;此患者支架取栓后二维DSA虽未能显示典型夹层征象,但还是有一些异常发现的,如:基底动脉中段造影剂充盈不均匀,原狭窄位置轮廓不连续,很可惜此时也未行三维DSA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4.综上所述,此患者病理机制考虑如下:基底动脉夹层壁内血肿造成管腔狭窄(不排除合并内膜破裂和游离),夹层病变闭塞基底动脉穿支动脉开口引发脑桥梗死;取栓支架压壁内血肿,壁内血肿减容,故回收支架后狭窄基本消除;支架取栓操作过程中可能造成内膜撕裂,或扩大了内膜撕裂的范围,但因二维DSA的诊断能力限制(检测到一些非典型异常),而未能发现典型夹层征象;后续的管壁MRI因检测到“内膜征”而确定了夹层诊断。

5.因此,介入诊疗中,当常规二维DSA评估颅内动脉狭窄病因有疑惑时,尤其是青-中年患者,此时加做三维DSA是合理的选择。如果在缺血性卒中急诊血管内治疗时遇到此类情况,条件允许下(如:患者配合和快速成像等),可考虑三维DSA评估。

6.另外,本病例一个有趣的发现是,颅内动脉夹层较大范围的游离内膜在保守治疗下可完全吸收,这在以往文献中鲜有报道。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