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21日发布 | 1972阅读
NEXUS手术技巧丨第七十七期:内镜下经鼻蝶切除垂体腺瘤

王小峰

渭南市中心医院

衡立君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达人收藏

NEXUS是基于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CNS (Congress of Neurological Surgeons),由Barrow Neurological Institute的Peter Nakaji医生和克利夫兰诊所的Nicholas C. Bambakidis医生组织建立的网站(http://www.cns.org/nexus)。网站完全免费开放,无需任何注册,网站主体基于病例的收集与归类,完美适配移动设备,旨在帮助神经外科医生迅速找到类似病例,并且学习世界各地的神经外科医生如何处理该病例。同时,每一个神经外科医生都可以上传自己的病例,在全世界的神经外科医生面前展示自己的技巧。


神外资讯定期推送NEXUS的精选文章,与全中国的神经外科同道分享,共同学习进步。更多更新病例查看与投稿,欢迎登陆NEXUS官网。


内镜下经鼻蝶切除垂体腺瘤



  • Dominic Nistal BA

  • Jeremy Steinberger MD

  • Constantinos G. Hadjipanayis MD, PhD

  • Joshua B. Bederson MD

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 NY, NY


编译:

王小峰  渭南市中心医院

审校:

衡立君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摘要

  • 本病例介绍了一种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并引流囊肿的方法。
  • 讨论了内镜手术治疗垂体肿瘤的优势。

病例介绍

  • 一位57岁女性,以双颞侧偏盲和头痛为主要症状。
  • 患者否认有神经内分泌症状。
  • 患者无其他神经功能缺损表现。
  • 行颅脑MRI检查和视野检查明确诊断。
  • MRI发现2.8cm的鞍区占位并压迫视交叉。


手术入路

  • 使用内镜快速、安全地接近肿瘤,囊内减压并减轻视神经压迫。
  • 使用Brainlab进行计算机辅助导航切除。


替代方案

  • 考虑到的其他手术入路包括翼点开颅/经侧裂入路、双额开颅/额下入路和经眉弓/额下入路,但经鼻内镜确是治疗该病变的最佳入路。
  • 考虑到患者视野缺损和头痛加重,建议手术减压。


体位

  • 患者仰卧取嗅物位,头部略伸展和抬高,露出鼻孔作为最高点。


手术切口

  • 内镜进入鼻腔,由耳鼻喉科团队进入蝶窦和鞍底。


解剖结构

  • 根据影像特点将鞍底形态分为三型:凸型(鞍角<90°)、弧型(90-150°)和扁平型(>150°)。
  • 平均鞍角为112°。
  • 扁平型可能需要钻孔才能暴露(75% vs 25%)。


手术操作

  • 鼻腔暴露由耳鼻喉科颅底医生协助完成。

  • 切除后鼻中隔、部分上鼻甲、鞍前壁、邻近的筛窦气房和粘膜。

  • 打开鞍底,硬脑膜清晰可见。

  • 轻度静脉出血用明胶海绵止血。

  • 确切止血。

  • 耳鼻喉科团队完成后续的骨骼和鼻腔修补。

  • 填塞鼻腔。


使用枪状柄剪刀在硬膜上打开一个小方形窗口(A),硬膜一打开,肿瘤(B)即可显示。


肿瘤(A)为黄白相间,与典型垂体腺瘤表现一致,大片坏死且中央区部分囊变(B)。


环状刮匙(B)取出多块标本(A),并送病理检查。


将0°及具有向上和向下倾角的30°内镜分别置于鞍区(A)进行操作,便于切除。


手术完全切除,无脑脊液漏发生。

术后情况

  • 病人拔管后转入麻醉后恢复室,情况良好。
  • 术后48h严格记录液体出入量。
  • 术后第1天检查垂体内分泌系列,监测48小时血钠水平。
  • 术后患者视力明显改善。
  • 患者住院期间情况稳定,术后第3天出院,无实验室异常或出入量异常。
  • 组织病理学:无功能腺瘤。


结果

  • 术后3个月行MRI检查,大体全切无肿瘤残留。


经验和教训

  • 垂体瘤切除术最常见并发症包括尿崩症(DI)(16.9%),水电解质紊乱(5.03%),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SIADH)(2.02%)。

  • 在一项研究中表明,经鼻内镜比显微外科方式更易发生DI和SIADH(OR分别为1.48和1.53)。

  • 在另一项研究中发现,经鼻内镜手术创伤较小,与显微外科手术同样有效,但住院时间较短。


讨论

  • 术后轻微并发症并不少见(高达40.04%)。
  • 考虑到DI以及水电解质异常的重大风险,所有患者术后都应该监测液体出入量及电解质水平。
  • 经鼻内镜下切除术是一种治疗垂体瘤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参考文献

  • Cappabianca P, Cavallo LM, Colao A, et al. Endoscopic endonasal transsphenoidal approach: outcome analysis of 100 consecutive procedures. Minim Invasive Neurosurg. 2002;45(4):193-200.

  • Asemota AO, Ishii M, Brem H, Gallia GL.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s, Trends, and Costs in Endoscopic vs Microscopic Pituitary Surgery: Analysis From a US Health Claims Database. Neurosurgery. 2017;81(3):458-472.

  • Reisch R, Perneczky A. Ten-year experience with the supraorbital subfrontal approach through an eyebrow skin incision. Neurosurgery. 2005;57(4 Suppl):242-255; discussion 242-255.

  • Zada G, Agarwalla PK, Mukundan S Jr, Dunn I, Golby AJ, Laws ER Jr. The neurosurgical anatomy of the sphenoid sinus and sellar floor in endoscopic transsphenoidal surgery. J Neurosurg. 2011;114(5):1319-1330.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