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性,77岁。2020年7月27日因被摩托车撞伤后入院。
入院查体:神志清楚,四肢活动正常。
入院诊断:右侧额颞部急性硬膜下血肿,右侧大脑镰旁急性硬膜下血肿,多发脑挫伤。
小脑幕缘急性硬膜下血肿。
大脑镰旁急性硬膜下血肿,多发脑挫伤。
入院后经止血,营养支持等药物治疗至8月8日。患者意识逐渐转为嗜睡,右侧肢体肌力四级,左侧肢体肌力上肢三级,下肢二级。复查核磁提示急性硬膜下血肿转为慢性。中线偏移明显,脑疝形成。急诊全麻下行右侧额颞部慢性用下血肿钻孔引流术。
核磁提示高信号,小脑幕缘急性硬膜下血肿转为慢性硬膜下血肿。
右侧额颞部、大脑镰旁急性硬膜下血肿转为慢性。
中线偏移明显,脑疝形成。
术后患者意识转为清楚。右侧肢体恢复正常。左侧上肢四级,左侧下肢二级。复查核磁如下。
右侧额颞部慢性硬膜下血肿基本消失。
大脑镰旁慢性硬膜下血肿较前无明显变化。
小脑幕缘硬膜下血肿无变化。
术后继续药物治疗至8月15日,患者左侧肢体肌力逐渐下降至一到二级,术前讨论考虑左侧肢体肌力下降与大脑镰旁硬膜下血肿相关,全麻下行小骨窗探查钻孔引流术备血肿清除术。
完善MRV定位引流静脉有利骨窗定位:
硬膜下血肿较前增加:
中线旁开1.5cm行小骨窗开颅:
探查见硬膜下血肿为慢性:
置入双管引流:
术后治疗至9月17日,患者神志清楚,四肢肌力正常。办理出院。
出院前复查MRI如下,中线居中,硬膜下血肿消失。
小脑幕缘血肿消失:
大脑镰旁硬膜下血肿是一种特殊区域的硬膜下血肿,临床报道较少。认为颅脑外伤是引起大脑镰旁硬膜下血肿的主要原因,出血来源主要为桥静脉撕裂和脑挫裂伤出血。桥静脉近矢状窦段相对固定,弹性差且壁薄,作用于颞顶部的加速或减速运动都会使大脑镰旁的桥静脉与静脉窦连接处撕裂出血;其次为大脑镰旁的脑挫裂伤,脑表面的小动静脉破裂出血,当桥静脉或脑表面的小动静脉破裂出血,血肿在大脑硬膜下腔扩展,即形成较少见的大脑镰旁硬膜下血肿,由于血肿位于大脑镰旁,直接、间接的影响了大脑前动脉主干及相关分支,与动脉伴行的相关静脉及回流到上矢状窦的众多上吻合静脉,旁中央小叶或中央前回,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典型的精神障碍、言语障碍、癫痫、脑性瘫痪等症状大脑镰旁硬膜下血肿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对于临床病情稳定、无明显的意识障碍、CT显示血肿量少、脑沟和脑回存在的患者均可采取保守治疗。
有以下情形的患者则需进行手术治疗:①急性或进行性对侧下肢单瘫,甚至脑性瘫痪患者;②血肿量较多,且发现有明显颅内高压症状、膀胱功能障碍,意识障碍和神经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的患者;③在保守治疗情况下病情加重,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和局灶性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
对于手术病例,我们应注意:①手术治疗应以微创为原则;②术中要注意保护未受损伤的上吻合桥静脉,特别是中央沟静脉,避免大脑静脉回流障碍、加重脑水肿;③注意术中保护中央前回运动区,避免或加重对侧运动功能损害。总之,大脑镰旁硬膜下血肿是临床上比较少见的硬膜下血肿,如能及时治疗,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可获得较满意疗效。
专家介绍
张保山,黄河三门峡医院首席专家、脑病医院名誉院长、神经外科主任。中华医学三门峡市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颅脑损伤委员会全国委员,河南省神经创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卒中学会脑血管外科分会常委,河南省医学科普学会神经外科及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委,河南省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明珠司法鉴定所鉴定专家。
主刀完成各类手术3000余例,对神经外科疑难疾病的诊治及危重急症的抢救有丰富的经验,擅长于严重颅脑损伤的抢救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动脉瘤的诊治、高血压脑出血的微创治疗、颅脑及脊髓肿瘤的显微手术切除;主编《实用外科治疗学》专薯一部,获科技成果奖19项。全国水电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是三门峡市神经外科专业学术带头人。
宋海龙,主治医师,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专业组副组长。2005年毕业于齐齐哈尔医学院,毕业后长期从事神经外科专业的临床工作,2017年进修于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学习脑脑血管病介入技术,在脑外科专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颅脑损伤、脑肿瘤诊断、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脑血管畸形诊断、手术治疗、脑出血微创手术治疗。
团队合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