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04日发布 | 2317阅读

李立:珠联璧合,圆满呈现-动脉瘤整体解决方案单栓颈内动脉眼动脉瘤一例

李立

河南省人民医院

达人收藏

前言 

本期嘉介谈邀请河南省人民医院李立教授、邵秋季教授,使用加奇颅内动脉瘤栓塞整体解决方案栓塞眼动脉瘤,展示加奇Jasper®弹簧圈、Presgo®弹簧圈和配套双子星Presgo®微导管及微导丝在整个术中过程的优异表现,精彩不容错过。



病史简介

患者基本信息

50岁,女性

简要病史

“头痛20天,加重3天”为主诉入院。

入院查体情况

发现高血压1入院后神经系统查体阴性。

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

术前DSA发现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囊性,动脉瘤大小约5.8mm×6.0mm,瘤颈3.53mm。



治疗经过




手术方案讨论
患者相对年轻,因头痛发现动脉瘤,动脉瘤最大径6mm,患者及家属治疗意愿强烈。考虑到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解剖位置特殊,传统外科治疗术中常需磨除前床突及需要牵拉视神经,因此建议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瘤相对窄颈,瘤腔有一定深度,设计了单纯弹簧圈填塞的方法。




术中涉及介入器械选择
  • 6F鞘

  • 6F指引导管

  • Presgo®微导丝

  • Presgo®微导管

  • Jasper®电解脱弹簧圈

  • Presgo®机械解脱弹簧圈





手术过程
Presgo®微导丝配合塑形后的Presgo®微导置于动脉瘤瘤腔内,引入首枚规格为6mm×15cm 的3DPresgo®机械解脱弹簧圈,成篮良好。此后,继续填入Jasper®电解脱弹簧圈,规格分别为5mm×15cm,4mm×10cm,3mm×8cm及 3mm×6cm。





术后即刻影像显示
动脉瘤栓塞致密,瘤腔内未见造影剂滞留,载瘤血管通畅。

病例总结

1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临床上较为常见,约占颅内动脉瘤的5%-10%。此部位动脉瘤距离虹吸弯较近,填塞过程中容易引起“踢管”现象,导致填塞困难,弹簧圈逸出等问题,对于微导管的支撑性、形状的保持能力及弹簧圈的柔软性有一定要求。针对该患者,动脉瘤有一定深度、相对窄颈,遂考虑采用单纯弹簧圈填塞的方法,经济且有效。同时可避免支架植入后长期抗血小板药物服用的问题。


2

Presgo®微导塑形为2:1,填塞过程中微导管表现稳定,塑形后的微导管具有较好的形状保持能力及支撑力。首枚填塞的Presgo® 3D 弹簧圈成篮良好,不但起到了瘤颈“塑形”作用,同时为后续弹簧圈的填塞起到了较好的支撑阻挡作用。Jasper®弹簧圈无论填充还是收尾均表现优异,钻空能力好,填塞较为容易。



术者简介

李立

河南省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目前专注于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任“中国颅内动脉瘤计划”特聘讲师,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河南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科普学会神经外科及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南省介入技术专家管理委员会秘书。
出版专著2部,发表SCI及中华核心杂志论文20余篇。主持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课题1项,参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

邵秋季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主治医师,医学博士。目前主要从事各种脑血管病的微创介入治疗。
河南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青年委员,河南省医学科普学会神经外科及脑血管管病专委委员。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8篇,中华系列杂志13篇,获国家专利6项。
主持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项,河南省卫计委联合共建项目1项,获厅级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