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是常见的临床症状,引起腰痛的原因有很多种,脊柱疾病导致的腰痛还可以进一步细化为多种,如椎间盘突出,盘源性疼痛、小关节失稳、腰椎滑脱等等。其中盘源性疼痛较为隐匿,单纯通过临床症状及常规影像很难鉴别出来,为后续的治疗带来了困难;而较为准确的椎间盘造影具有侵袭性,且会造成椎间盘进一步损伤。针对此问题,有研究采用了新颖的检测指标来鉴别盘源性疼痛,结果发表在脊柱权威杂志《Spine Journal》。 研 究 对 象 研究检索了单中心2010年1月-2019年12月因腰痛接受MRI伴或不伴椎间盘造影检查的患者资料。纳入标准为:1. 椎间盘造影明确单节段盘源性疼痛;2.MRI提示存在Pfirrmann grade II- IV级的椎间盘退变;3.既往无腰椎手术史;排除标准:1.椎间盘造影时腰痛未加重或相应的CT改变;2. Pfirrmann V级的椎间盘退变;3.存在多节段的盘源性疼痛。 对照组为年龄和性别配对,存在腰痛(VAS评分≤4分)但保守治疗后好转,且MRI提示存在单节段Pfirrmann grade II- IV级的椎间盘退变的患者。 研 究 方 法 研究记录基线MRI表现,包括椎间盘退变分级,终板退变分级,终板硬化分级,椎间盘高信号区域,椎间盘突出类型(突出或膨出),小关节退变分级。 通过腰椎平片计算校正椎间盘高度,如下: 校正椎间盘高度=[(H1+H2)/2]/ef。 椎间盘高度差异=[1-站立位校正椎间盘高度/仰卧位校正椎间盘高度]*100% 同时记录站立位的腰椎前凸角(LL),脊柱矢状轴(SVA),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 研究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结果提示椎间盘高度差异、SVA值、PI值是盘源性腰痛独立相关危险因素。 ROC曲线提示椎间盘高度差异阈值设定为≥6.04%时,诊断盘源性疼痛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0.800和0.834。 研究结论 站立位和仰卧位的椎间盘高度差异可作为鉴别盘源性疼痛的实用指标。
2021年02月04日发布 | 841阅读
仰卧位和站立位椎间盘高度差异可作为评估盘源性腰痛的评估指标
最新评论
登录 发表你的评论
登录 发表你的评论
相关临床评分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