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胸10及以下水平脊髓形态失常,分裂为左右两半。骶管扩大,脊髓低位,圆锥位于腰4水平。
轴位磁共振显示:脊髓分裂为左右两半,右侧较左侧纤细。
冠状位CT重建示:脊柱轻度侧弯,椎管内未见明显骨性纵膈。
全脊柱三维CT重建示:胸12-腰1左侧椎板融合,胸12-腰1、腰4-5及骶椎隐裂。
切口:胸10-腰5;显露:胸11-腰4椎板及棘突;磨钻取下,显露胸11-腰4硬膜。
纵形打开硬膜,于胸11水平见脊髓分为左右两束,共用一个硬脊膜囊。两束之见未探及骨性及纤维性分隔,但有大量纤维性小梁连接在两束脊髓及脊髓与硬膜之间。
将纤维小梁仔细分离切断,充分游离脊髓。
探查脊髓下端,电生理监测下确认终丝(位于左侧半脊髓末端)。
电灼后切断。
探查右侧半脊髓,见一粗大纤维束(疑似右侧半脊髓的独立终丝),将脊髓粘连于硬脊膜右侧。
电生理监测下将其电灼切断。
切断后,脊髓末端明显上移。
· 定义:脊髓纵裂畸形(split cord malformation,SCM)。
· 先天性神经管畸形。
· 1837年Ollivier d'Angers最早将这种畸形命名为diastematomyelia。
· 1992年Dachling Pang提出术语“脊髓纵裂畸形”,简称“脊髓纵裂”。
· SCM可被视为脊髓发育不良和一种特殊类型的脊髓栓系。
· 发病率约占先天性脊髓畸形的4%-9%。
· 常见于下胸段和腰段,少见于上胸段,罕见于颈椎和腰骶段。
分型:
01
皮肤异常表现
02
下肢症状
03
脊柱侧弯
04
腰腿痛
05
圆锥栓系症状
· 单一或组合出现。
· 譬如SCM的首发症状仅表现为脊柱侧弯,有些患者常常先去骨科就诊,有的只是被诊断为“马蹄内翻足”、“特发性脊柱侧弯”,被做了骨科矫形手术,而漏诊漏治SCM。
· 患儿年龄越大,出现神经损害症状和骨科畸形者越多。
· 儿童SCM更加容易出现下肢和脊柱畸形、下肢无力及大小便功能障碍症状。
· 成人常以腰疼及下肢疼痛为主诉。
· 经影像学确诊的Ⅱ型SCM患者中,少部分患者无症状。
I型SCM
II型SCM
· 早期手术效果良好,症状轻治疗早者效果更好。
· 对于疼痛症状缓解最为理想。
· 其余症状如下肢无力、二便异常、脊柱侧弯、下肢畸形等,术后也多可达到稳定或部分缓解。
· 对于双侧脊髓不等粗、脊髓较细一侧者,手术治疗不能明显改善该侧下肢仍然细小的问题,但可延缓其加重趋势。
· Pang的胚胎形成统一学说。
· SCM发生于胚胎第3-4周原始神经管闭合期。
· 致病因素主要有叶酸缺乏或代谢异常、病毒感染、理化因素或基因变异等。
· 包括脊髓纵裂畸形在内的多种神经管闭合不全畸形(脊髓栓系,腰骶部脂肪瘤,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等),与孕前及孕期叶酸摄入不足有关。
· 追问病史,患儿母亲孕期进行了叶酸补充(正常是孕前+早孕期3个月口服叶酸0.4mg/日,共6个月,该孕妇孕前未补充叶酸,早孕期50天时开始口服叶酸,0.4mg/日),但患儿仍发生神经管畸形,考虑与叶酸利用能力差异有关。
· 叶酸利用能力由基因决定,常见的叶酸基因变异位点为MTHFR基因、MTRR基因,变异后叶酸代谢能力下降,而叶酸补充剂量应依据基因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
· 2018年国家卫健委组织制定并发布《全国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方案》,明确提出“科学补服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
患儿母亲基因检测显示:叶酸代谢三个关键位点有一个发生了突变,评估风险为低度。
专家简介
江玉泉,医学博士,卫生统计与流行病学博士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擅长神经脊髓脊柱,颅内肿瘤,颅脑损伤,脑血管病的手术治疗,山东省神经脊柱专业的学科带头人。现任中华医学会、山东省疼痛学会及山东省激光神经外科学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脊髓脊柱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脊髓脊柱专业组副组长,山东省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协会心脑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