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01日发布 | 1667阅读
颅内瘤样脱髓鞘病变一例(神经肿瘤系列七)---浙二神外周刊(第285期)

浙二神外周刊

吴家伟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孙崇然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达人收藏

“浙二神外周刊”每周病例回顾,提出最优化的临床治疗分析和随访指导意见。专业讨论意见仅代表浙二神经外科团队观点,如有不同见解,欢迎同道斧正!每期讨论病例资料及整理均为“浙二神外周刊”原创,“浙二神经外科”授权官方合作新媒体《神外资讯》发布,其他网络媒体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提示

“浙二神外周刊”不定期接收外院投稿,审核后发表。欢迎各专业同道联系我们,分享精彩病例、研究热点或前沿资讯。投稿请联系:shishi74@163.com


前言


神经肿瘤是颅内常见病,主要包括神经上皮肿瘤、脑膜瘤、转移瘤及淋巴瘤等。自279期开始刊发神经肿瘤系列,与同道共享,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和交流讨论。


病例介绍


患者男,24岁,因“左上肢无力5天,意识障碍1天。”于2019月11月3日入院。

患者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肢无力,逐渐加重,上肢无法持物,继而出现左下肢无力,行走不稳,1天前出现意识水平下降,伴有头痛、喷射状呕吐和口齿不清,外院头部CT发现多发占位性病变,转来浙大二院。

体格检查:心率61次/分,血压151/62mmHg,呼吸11次/分,脉搏61次/分。GCS评分12分(运动5,言语4,睁眼3),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光反射灵敏。Babinski征阳性。全身系统性查体无阳性发现,神经系统主动性查体不配合。

辅助检查:(1)外院头颅CT发现多发性低密度灶,头颅CTA/颈部CTA无殊。(2)浙大二院2019年11月1日头部增强MRI提示双侧额叶、左侧顶叶多发占位,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图1)。


图1. 头颅增强MRI影像:双侧额叶、左侧顶叶见多发结节团块状异常信号,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可见环形稍高信号影,增强扫描病灶强化不明显,灌注成像显示病灶CBF减低。


诊治经过


术前讨论
患者为年轻男性,急性病程,症状提示颅内压增高。患者血压升高,心率降低,考虑颅内压增高导致的库欣反应。头部增强MRI提示双侧额叶、左侧顶叶多发占位,性质首先考虑脱髓鞘病变。考虑先急诊手术降低颅内压并明确病灶病理性质。因右额病灶浅表,手术方案为切除右侧额部体积较大的病灶,确保病理标本。其余病灶切除后致残风险较高,因此暂不予以手术切除。 
   
手术过程
2019年11月4日全麻下行右额占位性病灶切除术。术中见肿瘤质地软,淡黄色,鱼肉样,血供不丰富,和脑组织分界不清。把可疑病灶基本切除送病理检查。
 
术后复查头颅CT及增强MRI提示:右侧额部术后状态,术区脑肿胀水肿;双侧额叶、左侧顶叶多发占位性病变(图2)。

图2. 术后复查头颅CT及增强MRI:右侧额部术后状态,术区脑肿胀水肿;双侧额叶、左侧顶叶多发占位性病变。


病理结果


术后病理回报提示脱髓鞘病变(图3)。

图3. 术后病理:见大量组织细胞聚集,首先考虑脱髓鞘病变。

免疫组化结果:Ki-67 2%,NF +,NSE +,P53 -,S-100 散在+,Olig2 散在+,ATRX +,H3K27M -,IDH1 R132H -,GFAP +,CD68 弥漫+,CD163 弥漫+。


后续治疗及随访


术后多学科回顾讨论
针对该病人病史,提出术前诊断及处理要点:

放射科

根据术前影像学表现,诊断倾向于脱髓鞘病变,但脱髓鞘病变往往具有特征性的“开环样强化”的表现,本病例不典型,但结合患者急性病程,肿瘤性病变可能性较小。

神经外科

该病人尽管诊断考虑脱髓鞘病变,可以先激素冲击治疗,但因颅高压及最终确诊病理,故选择了手术,也为后续治疗提供了确切证据。

病理科

根据病理结果,脱髓鞘病变诊断相对明确,肿瘤性病变可排除,但无法明确脱髓鞘病变的病因。

神经内科

对于脱髓鞘病变的治疗建议:(1)甲强龙冲击治疗,(2)血浆置换,(3)人丙种球蛋白0.4g/kg,5天。患者后续转神经内科继续甲强龙和丙球治疗。

 
随访
2020年4月18日肢体活动恢复,头颅磁共振显示多发病灶缓解。

2020年7月16日肢体活动已完全恢复正常。头颅增强MRI提示:右额部术后改变,术区软化灶;脑内多发病灶范围明显缩小,部分病灶消失(图4A)。

2020年11月16日肢体活动正常。病灶较2020年7月16日无明显变化(图4B)。


图4. 随访头部增强MRI (A:2020-7-16,B:2020-11-16)可见病变范围明显缩小,部分病灶消失。


讨论


瘤样脱髓鞘病变(Tumefactive demyelinating lesions,TDLs)[1-3],既往也称瘤样炎性脱髓鞘病[4-5]或脱髓鞘假瘤[6],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介导的炎性脱髓鞘病变[7],绝大多数为脑内病变,脊髓TDLs鲜有报道。推测其是介于多发性硬化(MS)与感染或疫苗接种后播散性脑脊髓炎之间的一种疾病[8]病因目前仍不明确,可能与基因及自身免疫机制相关。
 
本病例的不明显强化的特征使诊断上容易同胶质瘤相混淆,因此本文回顾瘤样脱髓鞘病变的临床、影像特征和治疗、随访原则、总结了和其他疾病的鉴别要点。
 
瘤样脱髓鞘病变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居多,少数慢性起病,同多发性硬化不同,鲜有前驱感染症候,个别发病前有疫苗接种及感冒受凉史[2];男女患者比例基本相当,以中青年为多[2,7,9],绝大多数患者TDLs脑内受累,少数脊髓也可受累;临床症状主要取决于病变累及的部位及范围,活动期症状可逐渐增多或加重,但很少仅表现癫痫发作(在脑胶质瘤中多见),以头痛、言语不清、肢体力弱起病多见。
 
瘤样脱髓鞘病变的影像学表现较复杂,双侧受累较为常见[2,10],白质受累为主,以侧脑室周围白质及脑干、小脑中脚等部位多见,极少数可同时累及脊髓;(2)MRI上病灶常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边缘较模糊,可伴中央坏死、出血或囊变,以及强弱不等的占位效应和周边水肿;(3)MRI增强像上可呈现不均匀或弥漫性的环状或点状及增强效应,其中以环状强化最常见,其中开环或不完全闭合的环形强化被视作典型改变[3,7,11-14];(4)PWI上脱髓鞘假瘤与肿瘤相比,相对脑血容量值(rCBV)较肿瘤明显少,血流容量(rCBF)明显低,平均通过时间(rMTT)短[15];(5)磁共振波谱(MRS)主要表现[16,17]为:胆碱(Cho)峰升高、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峰降低,部分还伴有一定程度乳酸(Lac)峰升高,尽管脑肿瘤也有类似表现,但后者Cho峰升高、NAA降低程度更为显著,一般Cho/NAA多≥2;(6)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提示病灶区可见扩张的小静脉血管影。
 
瘤样脱髓鞘病变的脑脊液(CSF)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多(一般≤50个/mm³);CSF蛋白水平正常或轻、中度增高(一般≤1000mg/L);可有CSF的寡克隆区带(OB)阳性和/或髓鞘碱性蛋白(MBP)或IgG合成率升高。
 
本病需同胶质瘤,原发性中枢系统淋巴瘤,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生殖细胞瘤与脑转移瘤等进行鉴别,见表1。以下五点[18]可更好的鉴别诊断TDLs:(1)尽可能查原发疾病和肿瘤病灶;(2)查明患者发病前有无感染病史或疫苗接种史;(3)患者常规行颅脑CT、增强磁共振检查;(4)患者临床表现支持中枢神经脱髓鞘病可以先行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5)临床诊断困难者,立体定向脑组织细胞学活检较好的诊断方法。


表1. 脱髓鞘假瘤、脑胶质瘤、PCNSL主要鉴别点

注:PCNSL-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DWI-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PWI-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
 
本病的治疗原则包括:(1)激素治疗:可作为首选[19],可促进急性期TDLs临床证候的缓解、影像学颅内占位病灶的缩小及病灶强化的消退。原则:大剂量冲击、缓慢阶梯减量,逐步减停。(2)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适用于激素冲击效果不佳者,主要包括:硫唑嘌呤、环磷酰胺、吗替麦考酚酯、甲氨蝶呤、他克莫司等[20]。(3)适用于血清AQP4抗体阳性的患者,也可用于不适合激素治疗或激素治疗无效者,亦适合于不宜使用免疫抑制剂的特殊人群,如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儿童[20]
 
同多发性硬化的反复发作不同,脱髓鞘假瘤部分为单相病程,激素治疗后可能完全缓解,预后较好。刘建国等[2]对60例脱髓鞘假瘤进行3-6年的随访发现,绝大多数的脱髓鞘假瘤预后良好;多为单病程,也可复发,部分患者有向多发性硬化转化的趋势或与视神经脊髓炎重叠;随访中亦发现,部分经病理活检诊断为脱髓鞘假瘤的患者治疗缓解后,病情反复并加重,后经开颅手术证实为脑胶质瘤或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2]。因此,推荐随访意见如下:(1)对所有脱髓鞘假瘤患者均应进行电话随访(3年内,确诊的脱髓鞘假瘤至少每年1次,临床确诊的脱髓鞘假瘤至少每半年1次,临床可能的脱髓鞘假瘤至少每季度1次);(2)对于临床有复发的脱髓鞘假瘤,均应在复发后每3-6个月进行1次头颅增强MRI检查;(3)对于随访中病灶再次出现或有增大趋势者可行头颅CT检查,必要时再次脑活检检查。


参考文献


[1] Adamek Dariusz, Radwanska Edyta, Rog Teresa et al. Tumefactive demyelinating lesion. Trying to find unity in diversity. Comparison of two cases.[J] .Clin Neurol Neurosurg, 2014, 116: 90-2.
[2] 刘建国,董秦雯,张海玲,郑奎宏,姚生,段枫,赵虎林,卢旺盛,王亚明,戚晓昆.病理证实的瘤样脱髓鞘病60例影像学特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4(10):680-686.
[3] Enzinger Christian, Strasser-Fuchs Siegrid, Ropele Stefan et al. Tumefactive demyelinating lesions: conventional and adv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 .Mult. Scler., 2005, 11: 135-9.
[4] 张文洛,戚晓昆,刘建国,王起,赵全军,于新.瘤样炎性脱髓鞘病的影像学特点观察[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7,23(09):696-699.
[5] 戚晓昆.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的新分类[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8(02):73-75.
[6] Jaffe Stephen L, Minagar Alireza, Demyelinating pseudotumor.[J] .Arch. Neurol., 2005, 62: 1466-7.
[7] 戚晓昆,刘建国,钱海蓉,邱峰,姚生,李长青,王亚明.瘤样炎性脱髓鞘病临床影像特点[J].中华内科杂志,2010(09):750-753.
[8]Kepes J J, Large focal tumor-like demyelinating lesions of the brain: intermediate entity between multiple sclerosis and acute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itis? A study of 31 patients.[J] .Ann. Neurol., 1993, 33: 18-27.
[9] 王起,戚晓昆,刘建国,王巍,邱峰,段枫,熊斌.脱髓鞘假瘤35例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及病理特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7,40(07):456-459.
[10] 戚晓昆.中枢神经系统特发性炎性脱髓鞘病临床进展(专论)[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8(02):77-79.
[11] Jitender Saini, Somenath Chatterjee, Bejoy Thomas, Chandrasekharan Kesavadas. Conventional and adv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tumefactive demyelination[J]. Acta Radiologica,2011,52(10).
[12] P D. Smith, M J. Cook, N M. Trost, M A. Murphy. Teaching NeuroImage: Open-ring imaging sign in a case of tumefactive cerebral demyelination[J]. Neurology,2008,71(23).
[13] Masdeu J, Quinto C, Olivera C, et al. Open-ringimaging sign : highly specific for a typical brain demyelination[J].Neurology,2000,54(7):1427 .
[14] Akimoto J, Nakajima N, Saida A, et al. Monofocal acute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on manifesting as open ring sign[J]. Neurologiamedico-chirurgica,2006,46(7):353.
[15]李咏梅,谢鹏,吕金发,等.动态磁敏感增强灌注成像对假瘤样脱髓鞘疾病的诊断价值[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8, 30(14):1367.
[16] Fallah Aria, Banglawala Sarfaraz, Ebrahim Shanil et al. Case Series: tumefactive demyelinating lesions: a diagnostic challenge.[J] .Can J Surg, 2010, 53: 69-70.
[17] Butteriss D J A, Ismail A, Ellison D W, Birchall D. Use of serial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to differentiate low grade glioma from tumefactive plaque in a patient with multiple sclerosis.[J]. The British journal of radiology,2003,76(909). 
[18] 李念金.中枢神经脱髓鞘假瘤的研究现状[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8,30(01):77-79.
[19] [1]Volker Siffrin, Wibke Müller-Forell, Harald von Pein, Frauke Zipp. How to treat tumefactive demyelinating disease?[J]. Multiple Sclerosis Journal,2014,20(5).
[20] 中国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6,23(03):155-166.

(本文由浙二神外周刊原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研究生吴家伟整理,孙崇然副主任医师审校,张建民主任终审)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