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27日发布 | 2538阅读

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病因、临床特征

胡永珍

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达人收藏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在临床上较为多见且具有多发性的病症,病因是由于颅脑外伤后,诱发的迟发性血肿,临床症状一般会在3周后出现,包膜血肿存在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


发病年龄从婴儿到到80、90岁老人,各个年龄段皆有,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大多数人有脑萎缩迹象,而且这一年龄段脑组织可塑性和弹性功能较差,所以该年龄段发病人群特别多。因此,怎样更好、更合理的服务于这些人群,使其生活质量能有所提高,一直是医学界探讨的一项重点问题。


老年人由于行动不便、视力下降、听力减退、反应减退等因素经常出现外伤,导致其骨折、出血甚至死亡。在生活中许多老年人在头部受到轻微外伤后,例如不小心碰到门框、高处取物时不慎被纸箱砸伤、睡觉时撞到床沿等,由于受伤当时无明显症状,患者本人及家属均未予足够重视,通常不会前往医院检查。但在伤后一段时间(常为伤后数周甚至数月)出现一系列头痛头晕、肢体活动不利等不适,这时要警惕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生。


硬膜下血肿一般在颅外伤3周后会出现症状, 血肿CT值大于20Hu,CT影像学表现为硬膜下新月形占位性病变,血肿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表现为低密度、等密度、混杂密度影,一侧出血时中线结构移位明显,可出现包膜强化;MRI显示慢性硬膜下血肿早期在T1、T2加权像上均为高信号,后期在T1像为高于脑脊液的低信号,T2像为高信号。患者就诊的症状与以前的脑缺血或出血性疾病无关,用已有的脑萎缩不能解释所表现的病症。


慢性硬膜下血肿具体是由硬膜下腔受到颅内出血积、聚压迫所致。在硬膜下的血肿形成3~4周后,伴有包膜者,血肿可多数为液态,也有一部分是固态。血肿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升高,缺乏纤维蛋白原,是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生的主要原因;纤维酶具有抗凝血作用,而血肿新生包膜中纤维酶含量会增加,血肿无法凝血,因此造成包膜毛细血管不断渗血。


慢性膜下血肿也会因受外伤而形成的膜下积液所致,由于颅底部脑池血块活粘连堵塞,形成积液;外伤使蛛网膜撕裂,形成活瓣进入硬膜下,或是液体通过蛛网膜破裂处进入硬膜下,在血块以及水肿阻塞下,无法形成回流,也是形成积液的原因之一。


颅脑受外伤遭到破坏形成血脑屏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后,血浆会大量渗出,在硬膜下腔聚集形成积液;积液深入周围脑组织水分和网膜下,是因积液内升高的蛋白含量,导致渗透压升高,积液体积不断增大。


想要解释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如何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着一现象,不能只依靠理论。

01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因为积液长时间聚集在硬膜下,桥静脉和包膜壁会因为积液因包膜阻塞,体积量再不断增加而形成出血,而积液中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凝血功能障碍导致血流不止,最终形成慢性血肿。 

02

急性硬膜下出血是行政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原因之一。 

03

因头部受到外伤出现积液而形成的慢性硬膜下血肿。60岁以上患者因患有脑萎缩,颅内空间较常人稍大,因此,在硬膜下血肿的发病初期,无任何症状,颅内空间一旦耗竭,临床症状便会出现。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