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指颅脑外伤后,脑组织挫裂,细小血管损伤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常伴有颅骨骨折。在中重度颅脑伤患者中25%~40%伴有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创伤性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常见的颅脑创伤类型,其在所有颅脑创伤中的发生率颇高,既常见、普通却又易于忽视、值得探讨。
毋庸置疑,头颅平扫CT检查是诊断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简便的的手段。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颅脑磁共振检查,特别是磁敏感成像序列对颅内出血灶的检出高度敏感,有助于发现CT平扫扫描无法显示的少量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室内血肿,可作为CT检查的补充。
创伤性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决定于脑损伤程度、出血部位及出血量。由于颅脑外伤造成脑不同程度挫裂伤伴小血管撕裂出血进入蛛网膜下腔或因脑血管的直接损伤,因血液成分造成损伤血管对血管活性物质敏感性增加而发生脑血管痉挛出现头痛、头晕等,伤后2~3d后发生痉挛,6~8d 达到高峰,而后逐渐消退,延续到2周后逐渐好转,至21d基本消退。伤后较短时间发生脑血管痉挛主要是由脑血管的直接损伤所致。
当脑脊液中血液成分减少到一定程度,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好转,这时适当活动,不会引起再出血。
国外有学者在研究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影像学时,根据颅脑CT平扫上血肿的部位不同而提出中央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概念,即出血位于大脑底部脑池和外侧裂池的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对于位于大脑半球表面的出血,中央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应行颅脑CT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检查以除外脑动脉瘤或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可能。
也有研究发现,出血位于基底池和外侧裂池的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病情恶化的可能性更高,影像学有助于对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预测。大多数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特别是单纯性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临床表现较轻,其GCS评分大多在13~15分,不需要采取外科手术或血管内治疗等侵入性的治疗方法,但也有部分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伤后会出现进行性加重、恶化,甚至进展、死亡,而后者常发生于老年或伴有多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
因此,在影像学及各种监测技术不断普及的现在,仍应强调严密的临床观察和连续查体。当高GCS评分(13~15分)的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时,除了颅脑原发伤外,还应充分评估其它非外伤因素引起病情变化的可能性。
一般认为,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相似的临床病理改变,包括脑血管痉挛、脑缺血及神经功能障碍等,但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在临床及CT影像上有一定差异,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多见于颅底蛛网膜下腔,包括鞍上池、环池、前纵裂池等,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多见于侧裂池。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发生在大脑凸面蛛网膜下腔、纵裂和侧裂池,与受伤机制有关,即发生在着力点对冲的部位或着力点的部位;伴有脑挫裂伤、脑内血肿或其他脑损伤表现;大多数蛛网膜下腔的出血量较少,主要由于分布在脑表面有关;CT表现为脑表面形状不规则的条索状高密度影。
在致伤原因中,以交通意外和摔伤多见。车祸伤在所有伤中占主要因素,同时受伤机制复杂。脑挫裂伤,尤其是对冲性脑挫裂伤发生率高可能是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高的主要原因。摔伤具有与车祸伤相似的损伤机制,显示出高的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合并脑挫裂伤和硬膜下血肿多见,而硬膜外和脑内血肿少见。
脑挫裂伤多见于皮层,损伤后直接与蛛网膜下腔相通而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硬膜外血肿与蛛网下腔较远,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机会降低。另外脑挫裂伤和硬膜下血肿在颅脑创伤中是最为常见的病理改变。临床损伤越重,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越高,治疗效果越差,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加重了脑损伤的程度影响了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