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8日发布 | 1432阅读

91例听神经瘤术后患者听力长期保留的随访结果

李富光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赵天智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达人收藏

日本东京医科大学神经外科的Norio Ichimasu等观察91例听神经瘤术后保留听力的患者持续5年以上,分析长期维持听力的预后因素。结果发表于2020年8月的《Acta Neurochirurgica》在线。


——摘自文章章节


【Ref: Ichimasu N, et al. Acta Neurochir (Wien). 2020 Nov;162(11):2619-2628. doi: 10.1007/s00701-020-04523-2. Epub 2020 Aug 15.】


研究背景



目前,对前庭神经鞘瘤(听神经瘤)有3种治疗方案,即定期随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和显微手术。定期随访期间,听力每年下降3.5dB;平均3.6年的随访,有效听力的保留率为74%,4.6年为47%。放射治疗的有效听力保留率随时间而降低,伽玛刀治疗5年后保留23%-55%。手术切除肿瘤后,只要肿瘤不复发,听力仍能维持。但从长期来看,手术后最初保留下来的有效听力逐渐减退。日本东京医科大学神经外科的Norio Ichimasu等观察91例听神经瘤术后保留听力的患者持续5年以上,分析长期维持听力的预后因素。结果发表于2020年8月的《Acta Neurochirurgica》在线。


研究方法



该研究对1998年4月至2016年12月间在东京警察医院和东京医科大学医院通过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听神经瘤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计1184例患者,选取其中91例术后听力保存、肿瘤未复发者,随访时间在6个月以上,除纯音听阈均值(PTA)和言语识别率评分(SDS)外,还进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和失真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s,DPOAE)等耳科检查。术后听力保留指肿瘤切除后6个月以内首次耳科检查评为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AAO-HNS)分类A级或B级。
 
患者手术前3个月内的耳科检查,包括PTA、SDS、ABR和DPOAE。术后2个月内(IPO)进行PTA、SDS和DPOAE等检查。首次术后检查后,每年行MRI增强扫描;最后一次随访时作ABR以及其它耳科检查。由2位神经外科医生和1位耳鼻喉科医生分析耳科检查结果。有效听力指AAO-HNS A或B类。ABR改善(iABR)指:与术前ABR相比,ABR的V波潜伏期或I-V波峰间潜伏期缩短0.2毫秒或以上;或在手术后出现术前未检测到ABR诱发电位。DPOAE评估分为正常测出(N),部分测出(P)或未完全测出(ND)。此外,在随访期间发现DPOAE恶化的患者称为术后DPOAE恶化(PDD)。


研究结果



91例患者年龄11-65岁,平均为39.5岁。除外内听道内肿瘤,脑池段的肿瘤直径0-50mm,平均为18.9mm;切除率90%-100%,平均为97.7%;随访期10–136个月,平均为63.0个月。术前、IPO和后续耳科检查的PTA值分别为2.5-57.5dB,平均16.6dB;3.8-48.8dB,平均24.9dB;6.3-85dB,平均36.7dB。术前、IPO和随访耳科检查的平均SDS值分别为0%-100%,平均92.5%;55%-100%,平均89.6%;20%-100%,平均83.7%。术前86例和随访期89例检测到ABR。术前ABR表现为延长,V波潜伏期5.6-9.4毫秒,平均为6.9毫秒;I-V峰间潜伏期1.5-7.7毫秒,平均为5.2毫秒。在70例患者(76.9%)中,与手术后即刻相比,随访时的ABR有所改善。术前、IPO和随访时对52例患者进行DPOAE测定。术前N/P/ND为32/19/1例,IPO为16/28/8例,末次随访6/19/27例。随着时间的变化,DPOAE趋于恶化。44例IPO检测DPOAE为N或P的患者中,19例在随访期间维持其DPOAE水平,而25例显示PDD。从术前到随访,患者的DPOAE无1例改善。


82例(90.1%)患者术前的AAO-HNS分类为A级,7例(7.7%)B级和2例(2.2%)D级。64例(70.3%)的IPO AAO-HNS分类为A类和27例(29.7%)B类。2例术前D级的患者在术后有改善,表现为A级。最后随访时,22例(24.2%)的AAO-HNS分类为A级,57例(62.6%)B级,7例(7.7%)C级和5例(5.5%)D级。79例(86.8%)有效听力保持到随访终止。术后即刻为A级的64例患者中,有39例(60.9%)听力恶化,为B级。40例(44.0%)患者听力持续到随访终止,其中22例A级和18例B级。Kaplan-Meier曲线显示,1、3、5、8和10年的有效听力维持率分别为98.9%、98.9%、94.1%、74.9%和64.6%。1、3、5、8和10年的听力等级维持率分别为98.9%、87.0%、71.5%、37.5%和10.5%。


有效听力维持组和未维持组患者在平均年龄、脑池段肿瘤大小、切除率和随访时间上均无显著差异。卡方检验分析表明,IPO的AAO-HNS级别、iABR和PDD有显著差异。79例有效听力维持组患者中,61例(77.2%)术后听力立即达到A级;12例未维持组的患者中,3例(25.0%)术后即刻听力达A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4)。有效听力维持组64例(81.0%)患者的ABR得到改善;有效听力未维持组6例(50.0%)患者的ABR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1)。6例患者中,有4例年龄在60岁以上,为高频耳聋。另外,有效听力维持组有52.5%(21/40)患者出现PDD,而有效听力未维持组有100%(4/4)患者出现PD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1)。有效听力未维持组12例患者中,内耳性耳聋和混合性耳聋各6例(50.0%),听力恶化。根据IPO的AAO-HNS分级分析,有效听力维持率的Kaplan-Meier曲线显示,A级的有效听力维持率在1年后为100%,5年后为100%,10年后为78.6%。相比之下,B级有效听力维持率在1年后为96.2%,5年后为81.1%,10年后为41.1%(p=0.0009)。此外,根据ABR改善或未改善对有效听力维持率的Kaplan-Meier曲线进行分组,ABR改善组的有效听力维持率在5年后为96.3%,在10年后为70.7%。相比之下,ABR未改善组的有效听力维持率在5年后为87.5%,在10年后为48.1%(p=0.031)。


术后随访期内,51例(55.0%)患者出现听力下降。有效听力维持和有效听力未维持组之间的平均年龄、脑池段肿瘤大小、肿瘤切除率、随访时间或iABR间均无显著差异。有效听力维持患者(39.1%,9/23)与有效听力恶化患者(76.2%,16/21)的P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8)。在听力恶化患者中,听力衰退的原因,内耳性耳聋42例(82.4%)、蜗后性耳聋1例(2.0%)和混合性耳聋8例(15.7%)。


结论



作者指出,该项研究对听神经瘤切除后患者的听力预后进行长达5年或更长时间的随访,发现术后即刻获得听力保留的患者,即使没有任何肿瘤复发的迹象,在随访期间其有效听力也下降13%,听力等级下降55%。使用ABR和DPOAE监测内耳性损害伴发蜗后性损害时发现,术后听力等级下降和有效听力丧失。因此,对术中保留听力功能的听神经瘤患者,术后定期监测听力功能与常规MRI同样重要。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