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30日发布 | 306阅读

血压管理和急性缺血性卒中取栓治疗后短期和长期预后的关系

周菲

达人收藏


几个随机的对照试验和Meta分析表明:对于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来说,机械取栓(MT)联合标准治疗优于单纯的标准治疗。


因此,目前的国际指南对于此类患者推荐采用MT治疗。然而,在接受MT治疗的患者中有一半以上的患者仍有功能障碍(3个月后mRS评分>2)。患者的临床预后不但取决于介入成功的介入手术本身,也取决于围手术期的的管理。迄今为止,绝大多数MT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还没有充分揭示这方面的问题。


表1.总结了血压的动力学变化(mmHg)


在目前的文献中,镇静模式(诸如,清醒镇静[CS]和全身麻醉[GA])和气道管理是两个最为迫切的问题,全麻对功能性预后的影响极具争议。在血管闭塞期间,血压和血压的波动或许与预后最为相关,而在全麻诱导和维持期间血压会有实质性的下降。


Silvia Schönenberger和他的同事们认为,取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的预后可能受血压(BP)的影响。这项来自SIESTA实验的后期分析,旨在评估GA或CS期间血压的变化与取栓治疗术后功能预后的关系。研究结果于2018年5月在 Stroke发表。


图1. CS组和GA组在不同阶段收缩压值


SIESTA是一项前瞻性单中心随机试验。 纳入NIHSS评分为>10分及/或伴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150名,随机分为2组,CS组77例(51.4%)及GA组73例(48.6%),2组均采用MT治疗。术后24小时评估 NIHSS评分变化,同时观察血压的变化。


在这项后分析研究中,血压测量分为4个阶段:介入手术前、血管再通前、血管再通后和介入手术后。最后明确血压变化与取栓治疗术后功能预后(24h NIHSS评分和3个月mRS评分)的关系。


图2. CS组和GA组在不同阶段平均动脉压值


结果表明,从基线到介入手术不同阶段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的变化与术后24小时的NIHSS变化无相关性,只有基线舒张压与降低的NIHSS评分改善相关(β= 0.17,P <0.01)。术后3个月时,血压下降与改良Rankin量表的变化无相关性。


关于镇静,结果显示在CS组只有介入术前的基线平均动脉压与介入治疗24小时内的NIHSS评分变化有显著的相关性(β= 0.16,P<0.01)。然而,单独分析时,GA组和CS组任何血压测量的差异均与24小时内NIHSS评分变化和长期的功能预后无关。介入手术血管再通前,丙泊酚(β= 0.84,P = 0.04)和去甲肾上腺素(β= 1.87,P = 0.01)剂量的管理与术后24小时NIHSS评分改善减少相关。



该研究表明,在严格执行麻醉或镇静操作,并在避免血压波动太大的前提下,无论取栓治疗术前选择GA还是CS,麻醉期间血压的下降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取栓治疗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及长期功能预后均无关联。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张颖影组稿,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周菲编译,上海长海医院方亦斌副教授审校,《神经介入资讯》主编、上海长海医院脑卒中中心兼神经介入中心主任刘建民教授终审)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