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1日发布 | 1.9万阅读

颅脑损伤分类及分级

胡永珍

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达人收藏

颅脑损伤是最常见的机械性损伤,在暴力性死亡中占首要位置。当暴力作用于头部时,头部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承受暴力的作用。但由于暴力的性质不同,力的大小不同,力的加速、减速、挤压、牵拉等作用方式不同,以及作用于头部的部位不同,可通过不同的机制引起头皮、颅骨及脑的损伤,其损伤既可出现于某一组织结构的某一部位,也可同时出现于多种组织结构的多个部位。


此外,直接作用于头部的暴力(直接暴力)可引起颅脑损伤,作用于身体其他部位再传导到头部的间接暴力,亦可引起颅脑损伤。根据损伤是否破坏头皮、颅骨和硬脑膜的完整性,颅脑损伤可分为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发生脑损伤时损伤常常并不局限于某一局部,而是多部位的脑损伤。


闭合性颅脑损伤包括头皮血肿(头皮下血肿、帽状腱膜下血肿、骨膜下血肿),颅骨骨折(单纯线性骨折、凹陷性骨折、粉碎骨折、无内开放颅底骨折),脑损伤。


其中脑损伤又可分为:

(1)原发性脑损伤:脑震荡 、脑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原发性脑受压包括单纯凹陷骨折、乒乓凹陷骨折;


(2)继发性脑损伤:脑水肿、颅内出血、血肿形成。



原发性脑损伤

常见为脑震荡,病人有肯定的外伤史,伤后立即意识丧失,短时间清醒,往往不能回忆受伤瞬间过程,对症处理可愈,脑挫伤和挫裂伤是枕顶部着地形成对冲伤,脑组织在颅内大块运动,与前颅凹和中颅凹底摩擦,致脑组织挫伤或挫裂伤,可引起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头痛、恶心、呕吐、颈部抵抗、腰穿可有血性脑脊液),一般要严密观察,及时发现颅内血肿。



继发性脑损伤

常见的有脑水肿和颅内血肿。在脑损伤的基础上形成血管源性脑水肿,可为局部或全脑性;若挫伤较重,局部出血较多,则可形成硬膜下血肿或脑内血肿。若颞部颅骨骨折损伤硬脑膜中动脉,可形成硬膜外血肿。以上病理改变均可继发颅内压增高,甚至形成脑疝,危及生命。



开放性颅脑损伤

包括:(1)非火器伤:开放性头皮损伤(擦伤、挫伤、裂伤、撕脱伤),开放性颅骨损伤(头皮及颅骨开放,硬脑膜完整),开放性脑损伤(头皮及颅骨开放,硬脑膜破裂,颅底骨折并脑脊液漏,气颅伴不同程度脑损伤);


(2)火器伤:皮伤,颅脑非穿通伤,颅脑穿通伤;其中颅脑穿通伤又可分为盲管伤、贯通伤、切线伤、反跳伤。



脑外伤损伤机制

包括:加速性损伤、 减速性损伤、挤压损伤、挥鞭样损伤、胸部挤压伤、冲击伤、对冲伤、旋转损伤。 



颅脑损伤分级标准




GCS 评分分型

(1)轻型:GCS 13~15 分,意识障碍<30 min;


(2)中型:GCS 9~12 分,意识障碍<12 h;


(3)重型:GCS 3~8 分意识障碍>12 h, 或持续昏迷。其作为颅脑损伤的分级标准则具有局限性, 评定标准只考虑睁眼、语言及运动 3 个方面,缺少神经损害、影像学等指标。


目前临床使用的颅脑损伤分级标准综合了患者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指标等, 可分为:

(1)轻型:指单纯性脑震荡伴有或无颅骨骨折;表现为昏迷<30 min,仅有轻度头晕、头痛等自觉症状,无阳性神经体征;


(2)中型:指轻度脑挫裂伤伴有或无颅骨骨折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无脑受压者;表现为昏迷<12 h,有轻度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体温呼吸脉搏血压轻度改变;


(3)重型:指广泛颅骨骨折,广泛脑挫裂伤及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 表现为昏迷>12 h,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出现再昏迷, 有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体温呼吸脉搏血压有明显改变;


(4)特重型:重型中更急更重者;表现为脑原发伤重,伤后深昏迷, 有去大脑强直或伴有其他部位的脏器伤、 休克等;已有晚期脑疝,包括瞳孔散大,生命体征严重紊乱或呼吸已近停止 。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