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3日发布 | 1317阅读

脑胶质瘤远距离复发与累及脑室下区和CD133表达有关

杨志荣

Friedrich-Alexander- Universität 医学院

徐涛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

日本山形县大学神经外科的Tetsu Yamaki等在先前发现CD133表达和GBM累及脑室下区与GBM远距离复发相关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SVZ和CD133预测GBM远距离复发的相关性,结果发表在2020年2月《J Neurooncol》在线。


——摘自文章章节

【Ref: Yamaki T, et al. J Neurooncol. 2020 Feb;146(3):489-499. doi: 10.1007/s11060-019-03381-y. Epub 2020 Feb 4.】


研究背景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成年人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按照目前的规范治疗,GBM患者的中位生存期18个月。治疗后复发很常见。据报道,术后即使在初始病变部位肿瘤控制良好,但远距离部位复发率在8%-43.6%之间。GBM中癌症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CSC)能诱导肿瘤发生和分化。CSC有转移和抵抗放化疗的能力。现在已从正常小鼠和人类干细胞中检测出CSC标记物CD133。CD133不仅在正常干细胞中表达,也在许多癌症干细胞中表达。日本山形县大学神经外科的Tetsu Yamaki等在先前发现CD133表达和GBM累及脑室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与GBM远距离复发相关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SVZ和CD133预测GBM远距离复发的相关性,结果发表在2020年2月《J Neurooncol》在线。


研究方法



研究者回顾性分析167例GBM患者资料。根据MRI增强成像上肿瘤与SVZ或皮质之间的空间关系,将肿瘤分为4组。Ⅰ组:肿瘤累及SVZ区,邻近并浸润皮质;Ⅱ组:肿瘤累及SVZ区,但未浸润皮质;Ⅲ组:肿瘤不累及SVZ区,但浸润皮质;Ⅳ组:肿瘤不累及SVZ区,也未浸润皮质(图1)。从患者医疗记录中获得GBM初始复发模式。通过分析患者临床信息(包括年龄、性别、KPS、Ki-67标记指数、手术和MRI特征等)、肿瘤标本免疫组化结果、遗传特征(包括IDH1、MGMT和BRAF检测)和CD133的表达状况等资料,确定预测远距离复发的因素。


图1. 基于MRI成像显示肿瘤与脑室的关系,将患者分成4组。A.Ⅰ组:肿瘤累及SVZ区,邻近并浸润皮质;B.Ⅱ组:肿瘤累及SVZ区,但未浸润皮质;C.Ⅲ组:肿瘤不累及SVZ区,但浸润皮质;D.Ⅳ组:肿瘤既不累及SVZ区,也未浸润皮质。


研究结果



累及SVZ区肿瘤的CD133表达率高于未累及SVZ区肿瘤(P=0.046)。21%患者出现远距离复发,而在4组复发模式中没有发现显著差异。单变量、多变量和倾向匹配的评分分析展示,CD133高表达与较早发生远距离复发有关(分别为P<0.0001,P=0.001和P=0.0084)。在CD133表达和MRI显示的4组复发模式的综合分析中,发现CD133表达水平≥15%的Ⅲ组,即未累及SVZ区而浸润皮质的GBM最常发生远距离复发(占70%)(图2)。

图2. CD133表达与肿瘤MRI特征相结合预测远距离复发率。


结论



该研究表明:结合GBM的CD133表达水平和MRI成像显示的肿瘤累及区域综合分析,有助于预测GBM的远距离复发。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