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7日发布 | 1222阅读

1例双基因型少突星形细胞瘤的组织学、分子学、放射学和病程特征

马辰凯

墨尔本大学

邱天明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达人收藏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神经病理学科的Mac Lean P Nasrallah等报道1例术前影像提示存在两种单独的肿瘤基因型病例中,确实存在真正的少突星形细胞瘤。相关结果发表在2020年7月的《Acta Neuropathologica Communications》在线。


——摘自文章章节

【Ref: Mac Lean P Nasrallah, et al. Acta Neuropathol Commun. 2020 Jul 20;8(1):115. doi: 10.1186/s40478-020-00998-3.】


研究背景



少突星形胶质细胞瘤是一种浸润性神经胶质瘤,由两种不同类型的肿瘤细胞组成,具有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特征。在2016年CNS肿瘤的WHO病理诊断指南认为,少突星形细胞瘤是一种特例,应通过分子检测归入对应分型。WHO分型中仍有“双基因型少突星形细胞瘤”的描述,但对其认识并不充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神经病理学科的Mac Lean P Nasrallah等报道1例术前影像提示存在两种单独的肿瘤基因型病例中,确实存在真正的少突星形细胞瘤。相关结果发表在2020年7月的《Acta Neuropathologica Communications》在线。


研究结果



29岁女性患者,患左额神经胶质瘤。最初有全身性癫痫发作,然后出现头痛、躁动不安和间歇性疲劳。MRI成像显示,左额叶肿块,内含两个不同的成分(图1)。在额上回中部靠近内侧是大、圆形的T1低信号和T2高信号病灶,在FLAIR图像表现中心信号抑制,提示为IDH-1突变和1p/19q非共缺失的星形细胞瘤。在额中回靠近外侧的病灶显示不同的放射学表现,具有不均匀的信号强度,边界不清,以及皮质浸润,为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典型特征。MRI或CT均无少突神经胶质瘤的钙化成分。


图1. 术前左额肿瘤MRI影像,包括T1加权(a), T2加权(b)和FLAIR序列(c)轴位以及T2加权冠状位(d)成像:内侧病灶T1低信号和T2高信号(星号),边界清除和“T2-FLAIR”信号不协调,提示IDH1突变和1p/19q非共缺失的星形细胞瘤。而外侧部分(箭头所指)显示边界不清、皮质浸润为特征的少突胶质瘤。手术切除内侧病灶(e)和再次切除外侧病灶(f)后的MRI成像。
 
首次切除的肿瘤内侧部分病理学诊断为低级别IDH1突变型星形细胞瘤;7个月后切除外侧部分的组织学检查显示由两种形态学模式组成的浸润性神经胶质瘤(图2)。在某些区域,肿瘤细胞核呈不规则的细长核,并带有密集的染色质,与浸润的星形细胞瘤一致(图2a)。在其它地区,观察到胞质核周空晕和带有开放染色质的圆形核,组织学上与少突胶质细胞瘤一致(图2b)。在任何区域都没有发现明显的细胞有丝分裂、坏死或微血管增生。这两种组织成分在影像学上可分开,但是在组织学上相互渗透。GFAP、IDH1-R132H突变、p53和ATRX的免疫组化染色明确显示两个细胞群之间的差异(图2e-h)。所有的肿瘤细胞均为GFAP和IDH1-R132H呈阳性,但星形胶质细胞p53核染色强阳性,ATRX核表达缺失。而少突胶质细胞p53染色很少,并且保留ATRX核表达。此外,针对1p/19q共缺失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研究表明,少突胶质细胞瘤成分中存在1p/19q共缺失,而星形胶质细胞瘤成分中则1p/19q非共缺失。

图2. 两类肿瘤标本的组织病理切片显示,星形细胞瘤(a)、少突胶质瘤(b)均为IDH1突变型(c、d);p53 和ATRX 染色特点相反(e-h)。(标尺200μm)
 
患者在随访中出现疲劳、认知和言语功能下降,影像学发现低级别胶质瘤进展。在第二次手术的10个月后接受第三次手术,诊断为典型的低级别星形细胞瘤,按“高危型”接受化疗。


结论



总之,该病例显示,一个常见的IDH1突变型前体发育成两个不同的亚克隆。于是,预后、驱动因素和最佳治疗方法均不确定。然而,该患者临床过程进展缓慢,表明其中的星形细胞成分决定患者的预后。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