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5日发布 | 1789阅读

显微缝合技术处理血泡样动脉瘤

钱海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

达人收藏

血泡样动脉瘤(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s,BBAs)原指起始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无分叉部位的形似血泡的动脉瘤,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其概念逐步泛化。在近年来的SCI文章中,其部位已经泛化至大脑前动脉(ACA)、前交通动脉(ACom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以及基底动脉(BA)。基本上,只要是在术中手术显微镜发现动脉瘤形似血泡,内有涡流,基本上都可以称作血泡样动脉瘤。

与普通的囊状动脉瘤相比,血泡样动脉瘤的临床治疗确有难度。无论是开颅手术,还是介入治疗,在某些病例的处理上均存在一定难度,以至于文献中常出现搭桥、支架等手术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有一种“大炮打蚊子”的感觉。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瘤体微小、瘤颈宽、瘤体菲薄,动脉瘤夹不易放置,而且不容失误(调整夹子可能促进动脉瘤破裂);介入装置同样不易进入病变部位,难以操作。


显微缝合技术是一种最朴素的手术技术,在应用于BBAs时,有时会起到简单、可靠、令人满意的效果。


病例1


患者,男性,50岁。突发头痛7天入院。发病时当地医院CT如上图,可见鞍上池及周边蛛网膜下腔出血。


当地医院CTA可见前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


术中确认为血泡状动脉瘤。使用显微缝合技术缝合3针,动脉瘤消失。


病例2


42岁女性,发现左侧大脑中动脉微小动脉瘤2年。动脉瘤如箭头所示。


BBA:动脉瘤呈分隔样血泡状。


采用显微缝合技术,缝合后动脉瘤消失且大脑中动脉无明显狭窄。


大家如果临床上遇到类似的血泡样动脉瘤,可以考虑使用显微缝合技术处理。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