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用一成语形容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AVM),则“盘根错节”最适合不过。随着材料学和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已成为颅内动脉瘤的砥柱方案,却迟迟不能在AVM的治疗中有突破性建树。多少次你盯着AVM乌泱泱盘根错节的影像,心里说:“我太难了!”
然而,志不求易,事不避难,医之职也!当然,迎难而上不代表以硬碰硬、以卵击石,面对顽敌,你要学会点它的死穴、敲它的七寸,虽凭借你今天的力量尚不足以快刀斩乱麻置它于死地,但最起码能逼迫它安稳一阵子,甚至一辈子,也算功德一件。那么,你能触及的AVM的死穴或七寸在何处?那就是AVM相关性假瘤。
1
例1,女,44岁,因突发头痛2天于2016年11月29日收入院。既往体健。神经系统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脑CT示小脑蚓部、四脑室、三脑室出血:
2016年12月1日行DSA+介入治疗。术前右椎动脉造影示小脑蚓部脑AVM,由右侧小脑后下动脉(PICA)终末支供血,畸形团近心端的PICA小脑支上伴发血流动力学假瘤(红箭):
6F导引导管进入右椎动脉,侧位路图下,Headway DUO微导管在Traxcess-14微导丝引导下超选入右侧PICA,并深入假瘤内;Echelon-10微导管在Traxcess-14微导丝引导下超选入右侧PICA,接近假瘤;经Headway DUO微导管行微量造影显示假瘤及远心端的畸形团:
经Headway DUO微导管注射Onyx-18胶约0.5 ml,少量胶向远端畸形团内弥散,大部分胶在假瘤内及瘤远端一段动脉内铸型,撤出该微导管:
经预置于假瘤近心端的Echelon-10微导管行微量造影显示假瘤和远端动脉并未被胶完全封闭:
经Echelon-10微导管依次送入3枚弹簧圈(均为QC-1.5-2-HELIX),塞在假瘤近心端一小段动脉内,此时微量造影显示假瘤及远端动脉仍顽固显影:
经Echelon-10微导管注射微量Onyx-18胶(注胶专用精准注射器活塞推进半小格,约0.01 ml),行右椎动脉侧位造影显示假瘤完全不显影,假瘤近心端的一个小脑支(红箭)完整保留,远心端畸形团部分栓塞:
术后右椎动脉正、侧位造影显示右侧PICA上的假瘤完全栓塞,假瘤近心端的一正常小脑支(红箭)和PICA的延髓襻完整保留,远心端的畸形团少量残留:
讨论
脑AVM的出血形式分两种,多见的一种是畸形团本身出血,往往表现为脑内血肿(ICH);少见的一种是供血动脉上的动脉瘤出血,往往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本例出血形式属于后者,其发病机制可能为畸形团盗血加重供血动脉负担,久之供血动脉局部发生血流动力学损伤导致后天性夹层,破裂后形成假瘤。与前循环相比,后循环的AVM更容易发生供血动脉上的血流动力学动脉瘤,可能跟后循环动脉的胚胎学起源有关。对于AVM供血动脉上的血流动力学假瘤,肯定要行载瘤动脉闭塞,首选闭塞材料是非粘附性液态胶(进口Onyx或国产伊维尔胶)。跟弹簧圈相比,胶的优势有三:① 闭塞确切;② 能够向远心端弥散,顺道消灭一部分畸形团;③ 廉价,符合中国国情。本例合并使用弹簧圈的目的是控制胶的返流,保存假瘤近心端发出的正常小脑支。PICA直径不超过2 mm,我们使用的是直径为1.5 mm的数枚微弹簧圈填塞假瘤近心端一小段载瘤动脉,最后挤了“一滴”胶进行夯实。
2
例2,女,66岁,因突发头痛、呕吐2小时于2019年7月24日收入院。糖尿病病史14年。查体:颈强2横指,余无明显阳性体征。脑CT示SAH,局限于环池和四叠体池:
2019年7月26日行DSA,左椎动脉造影显示幕面小脑AVM,由大脑大静脉引流入直窦;供血动脉分辨不清,应该是双侧小脑上动脉(SCA)分支供血:
鉴于出血形式为SAH,不排外血流动力学动脉瘤的存在,故行左椎动脉三维旋转造影,但未发现明确动脉瘤改变,红箭所指的突起为左侧后交通动脉后循环侧的壶腹:
2019年8月3日行介入治疗。6F导引导管置于左椎动脉,Marathon微导管在Traxcess-14微导丝引导下超选入左侧SCA蚓支,行正、侧位微量造影显示畸形:
Marathon微导管继续深入至左SCA蚓支远心端的畸形团内(上图);侧位空白路图下注射胶约0.5 ml,见胶部分进入畸形团,部分返流入长段供血动脉(下图);撤出Marathon:
此时行左椎动脉侧位造影显示幼稚型畸形团大部残留,但重大发现是,冒出来一个疑似动脉瘤(红箭):
行左椎动脉三维旋转造影并重建,左SCA皮层支上的血流动力学动脉瘤得以确诊(红箭),约3.16 mm×3.15 mm大小,形态不规则:
回顾2019年7月26日左椎动脉的三维造影,其实彼时这个动脉瘤已经初露端倪(红箭),只是因影像不清而被漏诊了,玩鹰的人差点被鹰啄了眼,玩艇的人差点阴沟翻了船……
“细掬清泉揩老眼,豁开云雾见青天”,导致SAH的罪魁祸首终于露出马脚,小样儿,潜伏得够深啊,但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手,看我们怎么收拾你!
Echelon-10微导管在Synchro-14微导丝引导下进入动脉瘤,缓慢微量造影确认:
经Echelon-10微导管向瘤腔内依次送入4枚弹簧圈(QC-2-2-3D,APB-1.5-4-3D,APB-1.5-4-3D,APB-1-4-3D),管头被回踢入载瘤动脉,此时微量造影显示动脉瘤底部及远端畸形仍有顽固显影:
经Echelon-10微导管补充注射胶约0.2 ml,夯实性闭塞动脉瘤及近心端一小段载瘤动脉,行左椎动脉正位造影显示动脉瘤不显影,畸形团残留:
术后左椎动脉斜位和侧位造影显示左SCA皮层支上的血流动力学动脉瘤不显影,畸形团残留,主要由右侧SCA皮层支供血:
问题的主要矛盾(血流动力学动脉瘤)已经解决,次要矛盾(AVM)作为先天性病变暂时保留,将来可以考虑进一步伽马刀治疗。大功告成。
讨论
用弹簧圈栓塞血流动力学动脉瘤时,弹簧圈规格的选择要趋于保守,像本例动脉瘤直径超过3 mm,所选用弹簧圈的最大直径仅为2 mm,以避免‘’撑破”假瘤。注意,对于这种动脉瘤,载瘤动脉需要一并确切闭塞,必要时追加少量胶夯实。对于破裂性AVM,只针对性栓塞血流动力学假瘤,不强求畸形团的处理,符合《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所提出的“靶向性栓塞”的理念。所谓靶向,说白了就是“点死穴”、“敲七寸”。
对于AVM供血动脉上的血流动力学假瘤,载瘤动脉闭塞是唯一的治疗选项。要想完全阻断假瘤的血供,只闭塞假瘤是不够的,还要闭塞假瘤近心端的一段正常载瘤动脉。单纯使用弹簧圈或单纯使用胶,假瘤近心端的正常载瘤动脉需要牺牲更长的长度,才能保证假瘤完全不显影;而弹簧圈和胶结合,则只需要牺牲较短长度的正常载瘤动脉。这也是上述两例手术均采纳“圈胶结合”的理由。从经济学角度讲,单纯使用胶最省钱,但前提是必须控制好胶的返流距离。另外,如果微导管无法超选到假瘤内,则弹簧圈就不适用了,只能利用胶的弥散性消灭假瘤了。再看两例:
3
例3,男,40岁,因突发头痛、呕吐6小时于2009年1月17日收入院。既往体健。查体:颈强2横指,余无明显阳性体征。脑CT示SAH并三、四脑室积血:
2009年1月21日行DSA加介入治疗。右椎动脉正、侧、右斜45°位造影显示右侧PICA皮层段假性动脉瘤,远端供应右侧小脑半球下部的AVM:
右椎动脉侧位造影放大像显示病变更清晰:
5F导引导管进入右椎动脉。Echelon-10微导管在SilverSpeed-14微导丝引导下超选入右侧PICA,并直达假瘤内,微量造影显示部分显影的假瘤及其远端的畸形团:
经Echelon-10微导管缓慢注射Onyx-18胶约0.8 ml,将假瘤连同近心端一段(约半公分)载瘤动脉一起闭塞,远端的AVM也基本不显影:
术后患者无新发神经体征,恢复顺利。
讨论
本例血流动力学假瘤单纯用胶闭塞,没有合用弹簧圈。空白路图下缓慢注胶,一定严密监控胶的返流!
4
例4,男,31岁,于2019年8月23日突发头痛、呕吐,在当地医院行脑CT示SAH,后行DSA显示颅内动脉瘤,经保守治疗病情缓解,为求手术治疗于2019年9月26日转入我院。
2019年9月27日行DSA+介入治疗。左椎动脉造影显示右侧大脑后动脉后胼周支假性动脉瘤(红箭),局部伴畸形或瘘结构(蓝箭),并见早期显影的引流静脉(绿箭):
这根破裂的右侧后胼周支起自何处呢?左椎动脉造影三维重建仍然是雾里看花镜中望月一片混沌:
那只有用微导管探查了,Marathon微导管在Traxcess-14微导丝引导下经左椎动脉进入右侧大脑后动脉,超选第一个分支(仔细看红箭头行进的动画),微量造影未见假瘤:
超选第二个分支(仔细看红箭头行进的动画),微量造影仍未见假瘤:
超选第三个分支(仔细看红箭头行进的动画),微量造影终于暴露出这枚潜伏于血管丛林里的“炸弹”:
侧位的路径是这样的(仔细看红箭头行进的动画):
微导管在侧位上逐步到位,依次微量造影,管头也只能前进到这里(红箭)了,继续前进恐有穿破血管之虞了:
经微导管注射20% GluBran胶,胶向远端弥散至假瘤内,并稍有返流,将假瘤及近心端一段载瘤动脉完全闭塞,迅速拔管:
术后左椎动脉正、侧位造影显示假瘤完全消失,畸形动脉(蓝箭)和引流静脉(绿箭)残留,“炸弹”既除,见好就收:
术后患者无异常。
讨论
该例微导管无法到位假瘤,只能注射胶,依靠胶的弥散性“狙击”假瘤。之所以选择粘附性液体栓塞剂——20% GluBran,是因为它比非粘附性液体栓塞剂Onyx-18的弥散性更佳。其实对于AVM供血动脉上的血流动力学假瘤,载瘤动脉的鉴定和超选是最具技术含量的活儿,栓塞材料的选择并没太多讲究,胶是必须的弹药,弹簧圈相机而用。
如前所述,AVM的出血形式可以是供血动脉上的血流动力学假瘤出血,也可以是畸形团本身破裂出血(更多见),有时假瘤形成于畸形团内,有例为证:
5
例5,女,54岁,因突发头痛、呕吐2小时于2012年1月19日收入院。既往体健。查体:神清语利,颈抗,余无明显阳性体征。脑CT示三、四、侧脑室出血:
2012年1月29日行DSA+介入治疗。术前左椎动脉正、侧位造影示小脑蚓部AVM,主要由左侧PICA皮层支供血,窦汇和左侧横窦引流;畸形团内假瘤形成(红箭):
Marathon微导管在Mirage-008微导丝引导下经左椎动脉进入左侧PICA上蚓支,微量造影显示畸形团及其内的假瘤(红箭):
空白路图下经微导管向畸形团内注射Onyx-18胶约4 ml,蒙片可见胶在畸形团和假瘤内弥散铸型:
术后左椎动脉正、侧位造影及右椎动脉侧位造影见畸形团及其内的假瘤完全不显影:
术后患者无异常。
讨论
对于畸形团内的假瘤(破裂点),只有依靠胶的弥散消灭之,弹簧圈难有用武之地。如果搂草打兔子一窝端了畸形团,则可喜可贺,最难的附加题也满分!
有道是,顾后瞻前,左右逢源,一波未平,一波又翻。AVM相关性假瘤告一段落,另一波假瘤还在路上,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