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头皮分层与手术
头皮血供与手术
头面部静脉与手术
围手术期头部伤口处理
幕上:
额顶枕部:5层
a.皮肤 b.皮下组织 c.帽状腱膜 d.腱膜下层 e.骨膜
潜在腔隙:骨膜下(皮下积液好发部位)
颞部:6层
a.皮肤 b.皮下组织 c.颞浅筋膜 d.颞深筋膜 e.颞肌
f.骨膜
潜在腔隙:骨膜下 颞浅筋膜下(皮下积液好发部位)
手术注意事项:
开颅:避免骨膜破损
关颅:解剖复位,缝合骨膜(皮下+帽状腱膜+骨膜/颞浅筋膜)
幕下:
枕部肌肉分层
后正中:正中线
旁正中:<斜方肌,头夹肌><头半棘肌><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头半棘肌><头后上斜肌,头后大直肌>
缝合:按肌纤维走行进行对位缝合,保留肌肉功能,避免出现死腔,降低感染风险。
颞浅动脉
枕动脉
怎样保留?
a.头皮切口设计
b.游离动脉
翼点入路:向后游离至皮瓣外
大骨瓣:向前游离至皮瓣内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向内下
去大骨瓣减压术保留颞浅动脉?
既要迅速去骨瓣减压,又要保留颞浅动脉
a.增加手术熟练度
b.改变切口设计
额颞部手术常见眶周及腮部水肿
水肿发生原因?
静脉回流通路
a.颞浅静脉、面静脉 —— 颈外静脉
b.内眦静脉 —— 眼静脉 ——海绵窦
c.面部浅静脉 —— 翼静脉丛 —— 海绵窦
d.导静脉 —— 板障静脉 —— 颅内静脉窦
术中损伤:颞浅静脉、导静脉
术后颅内压升高:降低头面部静脉向静脉窦的回流,甚至出现静脉窦血流逆行(颅压高水肿加重,颅压降低水肿减轻)
4条通路可能只剩面静脉这一条通路,术后静脉回流不畅是面部水肿的一个主要原因。
绷带包扎会导致或加重水肿吗?
临床中会发现实际情况恰恰相反
怎样控制或减轻术后头面部水肿?
一方面:建议加压包扎
另一方面:严禁绷带过度过紧包扎,避免头皮缺血坏死
加压包扎
对加压包扎理解的误区:
1. 压切口线;(造成切口头皮缺血、发黑、坏死;皮瓣下积液)
2. 绷带要扎的很紧;
加压包扎要点:
1. 加压部位是皮瓣!不是切口线;目的是消除皮下潜在腔隙
2. 绷带力度限制:绷带在非纱布覆盖区皮肤无明显凹痕
3. 真正的压力来源于敷料厚度!而不是绷带的松紧(谁最突出,谁压力最大)
4. 敢于包扎耳朵!!!特别是颞部切口(翼点入路)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耳前、耳后,保证皮瓣区加压}
如何避免耳部缺血坏死:
a.敷料厚度要等于或高于耳朵;
b.耳后垫小纱布(功能位)。压力在皮瓣区,耳区受力小。
拔引流管
注意事项:
1. 尽早拔除,预防感染
时机:a.无引流液 b.引流脑脊液(引流管不是为了减压) c.复查CT后
2. 经常遇到:
a.拔管过程会形成负压,拔管瞬间一般会有抽吸;
b.引流管窦道会有渗液随脑搏动进出;
怎么做:慢消毒、慢拔管、快结扎。(增加碘伏杀菌时间;减轻负压抽吸力度,同时避免断管;缩短伤口暴露时间)
3. 操作时注意:
增加消毒范围:引流管、缝线浸透、管口周边头皮(15cm)
禁忌堵孔,迅速将预留缝线打结,对皮
穿刺抽液(皮下积液)
皮下积液好发部位:
手术分离的部位
骨膜下
颞浅筋膜和颞深筋膜之间
容易忽略的事项:
穿刺抽液后要加压包扎,5天左右(保障腔隙愈合时间)
换药
换药:根据术中情况、术后敷料干燥整洁情况,术后2次换药1次拆线 或 1次换药1次拆线。
有感染迹象,加强换药,每日一次或每日多次,对早期伤口局部感染,换药作用大于抗生素。
行之有效,注重细节,个体化方案
腔大口小,开放伤口
伤口裂开渗出不多,及时缝合
详情请观看
作者: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王洋博士(主治医师)
编辑:Liberal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