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海绵窦是随着脑静脉的胚胎发育逐步演变而来的。脑静脉的胚胎发育的内容比较生涩难懂,但通过学习,也方便我们理解脑静脉的形态变化以及一些血管畸形的原理。
一 、概述
1、出生前时期分为胚胎期(embryonicperiod)和胎儿期(fetal period)。受精后的头8周为胚胎期,8周之后至出生前为胎儿期。
2、谈到脑动脉的胚胎发育,需要铭记Dorcas Hager Padget女士(1906-1973)的贡献(Kretzer 2004)。Padget女士是神经外科插画师和神经胚胎学家。她在霍普金斯医院长期协助著名的神经外科医生Walter Dandy工作。同样,Padget女士也发表了数篇有关脑静脉发育研究的文章,也是目前研究静脉发育的非常重要的文献,很多后续研究都会引用这些研究成果(D.Padget,1957; D.H.Padget, 1956)。
3、和脑动脉的胚胎发育一样,脑静脉的胚胎发育也是随着胚胎本身的演变,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有序地进行的。与脑动脉相比,脑静脉的变化相对较晚。即使到了出生后,早期婴儿的静脉形态与成年人都有所区别,特别是静脉窦的形态差异更大,与出生后颅骨骨化的变化有关。
二、海绵窦静脉胚胎发育
(一)早期
脑血管结构在胚胎第一个月末和第三个月之间的时期出现。神经管(neural tube)是胚胎第一个有血供的永存器官。胚胎第4周的脑血管系统包括有两个背侧主动脉(dorsal aortae)及双侧的前主静脉(precardinal vein,anterior cardinao vein)。
前主静脉往颅侧的延续称为原始头静脉(primary head vein),颅颈区第一个完整的引流通路,为软膜动脉和静脉的演变提供了内膜增生物质。原始头静脉位于三叉神经和迷走神经内侧,位听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和听囊(otocyst,也称听泡)的外侧。原始头静脉通过三支硬脑膜干引流神经管,所以又称为原始头窦(primary head sinus)。就是说,原始头窦与前主静脉延续,后者在颈静脉孔水平形成颈内静脉。
胚胎第4周中期胚胎血管系统示意图,心脏开始泵血和有血液循环(Dolenc 2009)。心脏的流出通路包括4对主动脉弓和成对的背侧主动脉,供血至头部和躯干。3对静脉(脐静脉,卵黄囊静脉和主静脉)将血液带回心脏。
胚胎第一个月结束后,胚胎约5-8mm(第2期)。此时,整个神经管被原始毛细血管包绕。由嘴侧神经管发育而来的脑部,由三个硬脑静脉丛,分别汇成硬脑膜前、中、后干进行静脉引流。这些硬脑膜干在成人硬脑膜窦的形成中起主要作用。
硬脑膜前干引流前脑(forebrain,包括端脑telencephalon和间脑diencephalon)和中脑(midbrain,又称mesencephalon)。原始上颌静脉也是第2期原始头窦的主要属支。硬脑膜前干和原始上颌静脉,汇合到一起后,引流至原始头窦。原始头窦向尾侧与原始颈内静脉(primitive jugular vein)延续。
硬脑膜中干引流后脑(metencephalon,包括桥脑pons和小脑cerebellum),而硬脑膜后干引流末脑(myelencephalon,即延髓medulla)。
Padget第2期,5mm胚胎(Dolenc 2009)。
头、颈部静脉发育示意图示意图,冠臀长8mm胚胎(Standring,2016)。
(三)背侧纵行静脉通路形成和原始头窦退化
伴随着脑膜的分化,在未来的蛛网膜层,连接软脑膜层和硬脑膜层内多量的小的静脉腔道的数量逐渐减少,汇合成少数拉长的静脉,这称为软膜-蛛网膜静脉(pia-arachnoidal veins),以后发育成桥静脉(bridging veins)。随着血管的分裂,就逐步形成了成人的主要通过桥静脉引流至硬脑膜窦的静脉引流方式。
胚胎硬脑膜干在背外侧的融合和在数个硬脑膜干之间形成了纵向的吻合,形成了上矢状窦、横窦和乙状窦。
硬脑膜前干头端形成原始边缘窦(primitive marginal sinus),参与形成后来的上矢状窦和部分横窦。硬脑膜前干的另一个重要属支是端脑静脉(telencephalic vein),又称大脑中静脉(middle cerebralvein)。硬脑膜前干主干形成后来的小脑幕窦(tentorial sinus)。在硬脑膜后干和原始头窦的结合处,原始头窦移行至迷走神经外侧,而硬脑膜后干移向更尾侧。位于迷走神经外侧的这部分头窦和硬脑膜后干形成后来的乙状窦。
随着背侧纵行静脉通路形成,原始头窦缩小,特别是耳泡的腹侧区域。位于三叉神经下方的原始头窦的嘴侧残留部分失去了脑引流的功能,称为耳前窦(pro-otic sinus),它是海绵窦的前体。
Padget第3期,10mm胚胎(Dolenc 2009)。
Padget第4期,14mm胚胎(Dolenc 2009)。
Padget第5期,18mm胚胎(Dolenc 2009)。
Padget第7期,40mm胚胎(Dolenc 2009)。
Padget第7a期,60—80mm胚胎(Dolenc 2009)。
头、颈部静脉发育示意图示意图,冠臀长24mm胚胎(Standring,2016)。
(四)海绵窦及其属支和引流静脉的发育
在Padget第6期,位于听囊背侧的乙状窦是主要的脑的引流通路。随着原始头窦的缩小,旧的硬脑膜中静脉丛的血管改变了血流方向,走向新形成的听囊背侧的乙状窦。连接原始上颌静脉的硬脑膜前静脉丛也逐渐缩小,最后消失。这样,头前部和脑的浅部的静脉血,通过大脑中浅静脉和小脑幕窦,引流至原始横窦。
在胚胎第2月末,随着颅骨和脑膜的发育,环绕颈内动脉的耳前窦内侧属支发育成海绵窦,在耳软骨和基底枕软骨之间的耳前窦内侧属支发育成岩下窦。海绵窦和岩下窦形成眶部直接的引流通路。此时海绵窦与脑的静脉引流无关。随着原始头窦尾侧部分的退化,岩下窦成为为海绵窦的主要引流途径。
双侧海绵窦向中线的延伸,形成海绵间窦。耳前窦的外侧属支发育成原始硬脑膜内的脑膜中静脉,引流颅骨脑膜。
随着颈外静脉系统的发育,通过原始上颌静脉和背侧咽静脉的静脉引流的血流方向发生了逆转。这样形成了海绵窦通过颅中窝底骨孔的导静脉向翼静脉丛的引流。
端脑尾腹侧的软膜-蛛网膜静脉,称为端脑静脉(telencephalicvein,以后发育成大脑中静脉),形成引流至横窦的胚胎小脑幕窦。在胎儿后期或出生后,随着大脑半球增大,胚胎小脑幕窦向后方拉长,位于颅中窝内侧,与海绵窦连通。
岩上窦形成自腹侧后脑静脉(ventral metencephalic vein,后来发育成岩上静脉)的硬脑膜端。腹侧后脑静脉是引流后脑(metencephalon,后来发育成小脑和桥脑)腹侧区的软膜-蛛网膜静脉,向外侧引流至横窦。岩上窦和海绵窦后部的内侧吻合也发生与胎儿晚期或出生后。
胚胎期海绵窦和窦旁静脉的发育解剖示意图(Tanoue 2006)。A,侧位,B,矢状位。8周胚胎,脑静脉发育自围绕原始脑泡周围的原始硬脑膜丛。两个主要的原始静脉窦,即原始小脑幕窦和耳前窦,参与形成海绵窦和窦旁静脉。原始大脑中浅静脉通过原始小脑幕窦与横窦相连。
12周胚胎,数周后,随着大脑半球的发育,原始大脑中浅静脉拉长,向前内侧发育形成大脑中浅静脉(Tanoue 2006)。耳前窦参与形成眼上静脉、海绵窦和卵圆孔静脉丛。
左为矢状位;右为侧位(Tanoue 2006)。在发育好的胚胎中,在胎儿期前,大脑中浅静脉更向前内侧发展。但在很多病人中,并没有大脑中浅静脉和海绵窦的直接联系。出生后的二级吻合形成大脑中浅静脉和海绵窦之间的连接,以及连接到后期退化的原始小脑幕窦。
三、小结
四、作者简介
五、参考文献
Dolenc,V.V.,& Rogers, L.(2009). CavernousSinus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New York: Springer-Verlag/Wien.
Padget,D.(1957)The development of the cranial venoussystem in man,from the viewpoint of comparative anatomy. Vol. 36: Carnegie Instn. Wash. Publ.
Padget,D.H. (1956). The cranial venous system in man in reference to development, adultconfiguration, and relation to the arteries. Am J Anat,98(3), 307-355.
Standring,S.(2016). Gray’s Anatomy(41th ed.):Elsevier.
Tanoue,S.,Kiyosue,H.,Okahara,M.,Sagara,Y.,Hori, Y.,Kashiwagi,J.,& Mori,H.(2006). Para-cavernous sinus venous structures: anatomic variations and pathologicconditions evaluated on fat-suppressed 3D fast gradient-echo MR images. AJNR Am J Neuroradiol, 27(5), 1083-1089.